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对标振兴再进一步
2019-04-08策划整理本刊编辑部
策划/整理 本刊编辑部
2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中央一号文件”)发布,中央一号文件是中共中央每年发布的第一份文件,今年文件仍聚焦三农工作,同时要求下大力推进农村脱贫,政策“含金量”和信息量相当大。
这是新世纪以来第16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党中央认为,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复杂形势下,做好“三农”工作具有特殊重要性。
文件指出,今明两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三农”领域有不少必须完成的硬任务。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不动摇,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落实工作,巩固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发挥“三农”压舱石作用,为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赢得主动,为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基础。
那么,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有哪些突出亮点?如何对标乡村振兴的硬任务,补上“三农”发展短板?如何更好地发展现代农业?乡村产业发展和改革将有哪些侧重点?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目标来进行部署,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来谋篇布局,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落实,确保中央部署的各项任务不折不扣落地见效。”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表示。
扶:到2020年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不折不扣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咬定既定脱贫目标,落实已有政策部署,到2020年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简称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目前,我国脱贫攻坚三年行动开局良好,2018年共减少贫困人口1386万人,贫困发生率比上年下降1.4个百分点。2013年至2018年,我国连续6年超额完成千万减贫任务。6年间,全国累计减少贫困人口8239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1.7%。
2019年、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交汇期。经过去年一年的高度投入,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在开篇就再次强调了脱贫攻坚任务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且对脱贫攻坚的精准施策给出了明确方向和具体举措。例如,要坚持现行扶贫标准,全面排查解决影响“两不愁三保障”实现的突出问题;要着力解决突出问题,注重发展长效扶贫产业,着力解决产销脱节、风险保障不足等问题,提高贫困人口参与度和直接受益水平;要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加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加强开发式扶贫与保障性扶贫统筹衔接,着力解决“一兜了之”和部分贫困人口等靠要问题;要巩固和扩大脱贫攻坚成果,攻坚期内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退出后,相关扶贫政策保持稳定,减少和防止贫困人口返贫等。
对此,中央农办秘书局副局长江文胜表示,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中之重、急中之急的任务,深度贫困是最难啃的骨头,要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尽锐出战,集中优势兵力,推动脱贫攻坚资金、重大工程项目、扶贫政策举措进一步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坚决把这个坚中之坚攻下来。
稳: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5亿亩
文件指出,要稳定粮食产量,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实落地,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5亿亩。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确保永久基本农田保持在15.46亿亩以上。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到2020年确保建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
粮食生产,关系到老百姓的吃饭问题,稳定粮食产量,提高粮食质量,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保障农民种粮基本收益,这样才能真正保证,我国近14亿中国人的饭碗,能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上。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济面临下行压力,风险和困难明显增多。如果农业出现大的滑坡,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出了问题,不仅会带来物价上涨,使经济发展陷入增长下行和物价上行“双碰头”的被动局面,而且会影响社会稳定。必须始终绷紧端牢“饭碗”的弦,把加强农业特别是抓好粮食生产的政策举措落到实处。
因此,文件提出围绕“巩固、增强、提升、畅通”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部署了稳定粮食产量、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突破农业关键核心技术、实施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朱信凯说,应对农产品的国际贸易压力,必须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降低成本,从而提升国际竞争力。同时,牢牢把握农产品进口的主动权,拓展进口渠道,更好地统筹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科学确定国内重要农产品保障水平,提高国内安全保障能力。
建:确保到2020年实现农村人居环境阶段性明显改善
文件明确,要扎实推进乡村建设,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短板。深入学习推广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全面推开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确保到2020年实现农村人居环境阶段性明显改善,村庄环境基本干净整洁有序,村民环境与健康意识普遍增强。
当前我国社会中最大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农业发展质量效益竞争力不高,农民增收后劲不足,农村自我发展能力弱,城乡差距较大等问题依然突出。因此,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其实质就是要在资金投入、产业布局、劳动力就业、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向农业农村倾斜,逐渐矫正城乡之间的失衡状态,最终实现均衡发展。
对此,我国将加大乡村建设投入,文件中明确指出,将建立地方为主、中央补助的政府投入机制,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专门资金支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允许县级按规定统筹整合相关资金,集中用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等有机结合;全面提升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养老、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优惠政策。
产:因地制宜发展多样性特色农业
文件中指出,要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因地制宜发展多样性特色农业,倡导“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健全特色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强化农产品地理标志和商标保护,创响一批“土字号”、“乡字号”特色产品品牌。
农业农村想要发展,农民手里要想有钱,重点在于产业的发展。要想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是盘活农村文化资源、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有效手段。
因此,文件中明确给出了发展特色产业的指导意见,例如,要积极发展果菜茶、食用菌、杂粮杂豆、薯类、中药材、特色养殖、林特花卉苗木等产业;支持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支持主产区依托县域形成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尽可能把产业链留在县域,改变农村卖原料、城市搞加工的格局;深入推进“互联网+农业”,扩大农业物联网示范应用;支持乡村创新创业,鼓励外出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城市各类人才返乡下乡创新创业,支持建立多种形式的创业支撑服务平台,完善乡村创新创业支持服务体系等。
改:加快推进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力争2020年基本完成
文件提出,在修改相关法律的基础上,完善配套制度,全面推开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加快推进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力争2020年基本完成。
改革开放从农村起步,农村改革始终是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是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的主线。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要有底线思维,始终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不搞私有化,坚持农地农用、防止非农化,坚持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不得以退出承包地和宅基地作为农民进城落户条件。
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是深化农村改革的迫切任务和重要内容。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认为,当前需要对农业支持保护制度进行探索和完善。同时,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短板,不仅要解决投资主体的问题也要重视维护工作,只有建立建设、运营、维护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机制,才能让其真正运转并发挥出应有效益。
文件对推进新一轮农村改革作出要求,专门用了一个章节部署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相关政策措施,包括: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等。
治:完善乡村治理机制
文件提出,要增强乡村治理能力。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发挥群众参与治理主体作用。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持续推进平安乡村建设。
治国安邦重在基层。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当前,全国广大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喜人变化,但也暴露出一些深层次问题。有的地方人口大量流出,“年轻人空、住房空、产业空、干部空”;有的地方“三留守”现象突出,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有的地方婚丧大操大办,铺张浪费,厚葬薄养;有的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不作为乱作为。凡此种种,都侵蚀着农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社会没有“真空地带”,“有益菌”不去占领,“有害菌”就会去繁殖扩散。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基础,解决农村社会问题,打击农村黑恶势力,破除陈风陋习,让乡村新风扑面。
因此,文件中强调了,要加强自治组织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健全村级议事协商制度,推进村级事务公开,加强村级权力有效监督;要引导农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党在农村的思想阵地;要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杜绝“村霸”等黑恶势力对基层政权的侵蚀;要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工作,引导和鼓励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采取约束性强的措施,对婚丧陋习、天价彩礼、孝道式微、老无所养等不良社会风气进行治理。
领:发挥农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
文件中明确指出,要抓实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持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体系建设;要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阶段,农村人口流动更加频繁、社会结构更加多元、组织形式更加多样、利益关系更加复杂,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出现领导力弱化、后劲不足等薄弱环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解决新矛盾新问题,农村基层党建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能改进提高、不能停滞不前。农村处在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最末端,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一刻也不能放松。
因此,文件指出,必须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抓实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持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体系建设;必须牢固树立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政策导向。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把落实“四个优先”的要求作为做好“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同政绩考核联系到一起,层层落实责任。
中央农办秘书局副局长罗丹说,全面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是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方针的根本政治保证。党管农村工作是优良传统,也是最大的政治优势,必须贯彻到“三农”工作方方面面,进一步健全党委全面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责任,真正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变成全党全社会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
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我们坚信,有党中央的领导支持,有全国上下的鼎力支持,有农业农村系统的持续奋斗,有广大农民群众的辛勤劳作和创业创新,发展农业、造福农村、富裕农民的“三农”梦就一定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