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医药翻译的现状研究与思考
2019-04-08司高丽
司高丽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北京 100089)
中医药是中国独有的医疗理论和技术,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西文明对话的窗口,是中国传统知识创新的优势领域。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医药成为国家层面交流合作的重要领域,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医药对外交流和传播发展,对中医药“走出去”作出了系列重要指示,出访时与捷克、吉尔吉斯斯坦等多国元首洽谈深化中医药合作事宜,见证中医药合作文件签署,亲力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1]。5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和深入推进,中医药已成为“一带一路”对外交流合作的靓丽名片。翻译作为中外沟通交流的媒介,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快推进中医药医疗服务、科技、文化、产业、服务贸易“走出去”需要大量的中医药翻译人才。本研究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等数据库中与中医药翻译相关的文献资料,访问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一带一路”、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国翻译协会等官方网站,查阅相关文件,走访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中外交流人员等,较为全面系统地探究了我国中医药翻译发展和研究现状,思考总结中医药翻译发展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发展的方向,为中医药翻译研究提供参考,提高中医药翻译质量,推动中医药国际化发展。
1 中医药翻译发展和研究现状
1.1 中医药翻译研究
通过查阅近40年中医药翻译研究文献资料,当前对中医药翻译的研究主要为中医英语翻译,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①关于中医术语的翻译方法、策略及原则的研究最多。研究提到的翻译方法和策略包括音译、直译、意译、释译、归化、异化、借用(借用西医词汇,比照西医翻译)、创译(主要为词素构词法)、音译加注释法、意译加注释法、直译括号加注释法等[2-4];提到较多的中医英译原则为严复的“信、达、雅”,惠特尼的“准确、简明、文雅”,魏迺杰的系统化原则,李照国的“自然性、简洁性、民族性、回译性、规定性”原则[5-7]。②近10年来,对中医翻译的认识及对中医翻译研究的评价类文章较多。作为连接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的纽带,翻译评价为解决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之间的争论起到了很大作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翻译研究的发展。③自2001年开始,关于文化因素对中医翻译影响的研究逐渐增多,研究者开始更多地关注中医药翻译对中医术语背后文化内涵,相关研究主要涉及跨文化视野下方剂名称英译、经典文献中文化负载词英译,以及文化缺省与补偿策略和文化视角对中医英译标准化影响的探讨。④近年来,关于中医名词术语国际标准化的研究也越来越多,许多中医翻译界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大量的关于中医术语标准化翻译工作的研究,以推动中医基本名词术语国际标准的建立。⑤加快推进中医药国际化进程,需培养大量的既掌握中医药专业知识,又具有扎实外语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对中医翻译教育教学及中医药翻译人才培养进行研究也是中医药翻译研究的一大热点。
1.2 中医药英语著作发展
随着中医药的国际化发展,近30年中医药英语著作研究也取得了诸多进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2.1 中医药英语著作系列丛书
近30年出版了《英汉对照实用中医文库》《英汉实用中医药大全》《(英汉对照)新编实用中医文库》《中医药英文版图书》中医药英汉对照和英文著作系列丛书,见表1。
表1 中医药英语著作系列丛书
续表1
丛书名称书单主编出版社时间《中国推拿》《中国药膳》《中国气功》《中国名贵药材》《中国名优中成药》《英汉实用中医药大全》《中医学基础》徐象才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1994《中药学》《方剂学》《单验方》《常用中成药》《针灸治疗学》《推拿治疗学》《医学气功》《自我保健》《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骨伤科学》《肛门直肠病学》《皮肤病学》《眼科学》《耳鼻喉科学》《急症学》《护理》《临床会话》等《(英汉对照)新编实用中医文库》《中医基础理论》左言富任总主编、上海浦江教育出版社(原上2003《中医诊断学》朱忠宝等总编译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眼科学》《中医耳鼻喉科学》《中国针灸》《中国推拿》《中医养生康复学》中医药英文版图书《针灸基础学》刘公望华夏出版社2006《针灸临床学》《方剂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发挥》
1.2.2 中医药英语教材
1998年以来,国内出版了《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英汉对照中医本科系列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来华留学生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汉英双语教材》《国际标准化英文版中医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汉英双语创新教材》《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英汉双语创新教材》中医药英文、汉英或英汉对照系列教材,见表2。
表2 中医药英语教材
续表2
教材名称书单 出版社时间《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来华留学生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汉英双语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针灸学》《推拿学》《中医养生学》《医学基础知识导读》《国际标准化英文版中医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4《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针灸学》《推拿学》《中医美容学》《中医经典选读》《中医眼科学》等《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汉英双语创新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2015《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针灸学》《经络腧穴学》等《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英汉双语创新教材》《中药炮制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2015《中药化学》等
此外,《中医英语》教材主要有2000年成肇智主编的《中医药英语》(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朱忠宝主编的《中医英语基础》(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李照国、朱忠宝主编的《中医英语》(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李磊主编的21世纪高等教育重点建设教材《中医英语》(科学出版社),2006年李磊主编的《新世纪中医英语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2015年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的《临床中医英语》《中药英语教程》《中医英语视听说》等21世纪高等中医英语规划教材,2012年李照国出版的《中医英语(第2版)》(上海科技出版社),2016年胡鸿毅主编的《中医专业英语》(中国中医药出版社)。这些中医药英语教材的相继出版促进了中医英语的教学和研究发展。
1.2.3 中医典籍译著
目前已有少量典籍翻译成英语,尤其中医四大经典的英译版本比较丰富,如美国Ilza Veith、Maoshing Ni、德国文树德(Paul Unschuld)、中国李照国都翻译过《黄帝内经》,德国文树德还翻译有《黄帝内经素问译注》,台湾学者许鸿源、英国魏迺杰、中国李照国、罗希文、黄海等翻译的《伤寒论》译本,罗希文还翻译有《金匮要略》《本草纲目》《黄帝内经与研究》等著作。另外,至2017年12月,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李照国经过30多年的努力翻译完成了《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和《黄帝外经》,其中《黄帝内经》《难经》和《神农本草经》是国内第一部完整的英译本,《黄帝外经》是世界上首部英译本[8]。
1.2.4 中医药汉英/英汉词典
截止目前已出版中医药汉英词典31部(见表3),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有谢竹藩主编的《新编汉英中医药分类词典》、李照国主编的《简明汉英中医词典》、魏迺杰(Nigel Wiseman)主 编 的《A Practical Dictionary ofChinese Medicine》和方廷钰等主编的《新汉英中医学词典》等。这些译本和中医词典的出现为国内学者将中医药传播出去,为西方人学习和理解中医理论提供了重要的资源,是中医翻译发展的重要突破。
表3 中医药汉英/英汉词典
2 中医药翻译人才培养
2000年以来,为满足中医药对外交流和传播需求,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纷纷开始设立“英语+医学”专业,培养了一批中医英语复合型人才。通过查询全国23所高等中医药院校官方网站的招生信息,对近5年中医英语专业设置和招生情况做数据资料收集与整理,目前全国的高等中医院校英语专业设置情况如下。
2.1 开设本科英语专业情况
开设本科英语专业的高等中医药院校有13所。未开设英语专业,但在其他专业中注有“英语方向”的有5所,分别是上海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山西中医药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贵阳中医学院,这些带有英语方向的专业主要集中在中医学、针灸推拿学、护理学。未开设英语专业的有5所,分别是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云南中医药大学、甘肃中医药大学。
2.2 本科英语专业招生情况
根据开设英语专业的13所高校近5年的招生计划,各校英语专业(本科)的专业方向、招生规模、学制见表4。从表中可以看出,大多数中医院校的英语专业招生大于50人,有的甚至超过100人;除陕西中医药大学外,其余中医院校的英语专业学制均为4年。大多数中医院校的英语专业不注明专业方向。
表4 中医药院校开设英语专业招生情况
2.3 中医英语翻译相关专业研究生招生情况
为适应中医药国际化进程和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中对高级翻译人才的迫切需求,各中医院校相继开设中医翻译专业硕士学位点。通过查询各高等中医药院校官方网站的硕士研究生招生信息,开设有中医翻译硕士研究生招生的院校有: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河南中医药大学、江西中医药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陕西中医药大学。其中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较早开始设有中医翻译硕士学位点,南京中医药大学招生方向为中医文化对外传播与翻译,上海中医药大学招生方向有:中医外宣翻译、中医翻译与中医药国际化、中医英译与跨文化传播研究、中医药国际标准化研究、翻译与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中医翻译与典籍翻译、中医翻译与跨文化传播。北京中医药大学于2014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方向有中医药翻译、中医药国际传播与交流、中医药外语教育研究;河南中药大学于2011年开始招生,方向为中医药典籍的英译研究,2014年与上海中医药大学一起成为第五批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培养MTI院校,设立英语笔译翻译硕士;江西中医药大学2016年开始招生,方向有中医术语翻译标准化研究、中医药文献翻译研究、中医药跨文化传播研究;湖北中医药大学于2017年开始招生,方向有中医药英语翻译、中医药国际传播;陕西中医药大学将于2019年开始招收汉语国际教育与中医翻译、汉语国际教育与中医药文化交流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另外,广西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学科招收“中医英语翻译”方向硕士生;辽宁中医药大学在中医基础理论学科招收“中医药英语翻译:中医藏象学说”方向的博士生和硕士生。
3 中医术语翻译国际标准建设
2000年之后,国家及国际中医药机构逐渐开始重视开展中医名词术语翻译的规范化研究,制定相关中医术语翻译标准,目前已制定的中医术语英译标准,见表5。
表5 中医术语英译标准制定情况
4 对中医药翻译发展和研究的思考
通过以上对中医药翻译研究、中医药英文著作发展、中医药翻译人才培养、术语翻译国际标准建设的现状总结和研究发现以下几点。①当前有关中医药翻译的研究,对翻译方法、策略的研究最多,说明关于翻译原则和方法的探讨始终是中医术语英译研究领域的热点,为中医翻译标准化统一寻找出路的探求始终存在,并有待进一步系统整合提升,同时也反映了对中医翻译的研究亟待构建广泛认同的系统的具有中医特色的翻译理论体系。②中医药翻译人才是对外传播中医药知识、技术、文化的主力军,当前我国对中医药翻译人才的培养远不能满足中医药国际化发展需求,高校作为中医药翻译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应站在国家发展战略高度,从加快推进中医药国际化发展大局上认识到中医药翻译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并采取积极措施,加强不同层次的中医药翻译人才培养和高质量翻译人才队伍建设。③尽管国内当前的中医药英语著作取得了很大进展,书目种类繁多,为中医英语学习者、中医药翻译者提供了很多参考资料,但还缺乏供研究者学习和参考的权威的标准的中医英文著作或中医英汉双语教材。④中医药经典著作、基础理论和知识、中医药技术、中医药文化等都需要通过中医药翻译传播到世界各地,然而中国传统医学体系和现代医学体系存在着较大差异,再加上文化背景差异及语言文字障碍,导致了对中医术语理解出现偏差,使得中医术语翻译存在着许多问题,甚至阻碍了中医药的国际传播和应用,这就需要加快建立和规范中医药术语国际标准。⑤中医学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精髓,语言中充满了文学、哲学和宗教术语,这些术语在丰富中医语言表达力的同时,也影响了中医的翻译和对外交流[9]。如何处理中医翻译中的文化因素,是中医翻译者应加以重视的问题。因此,在构建中医翻译理论体系、加强中医药翻译人才培养、完善中医英语专业课程设置、进一步规范中医术语英译标准、加强国际化中医英语教材的编写、加强中医药翻译中的传统文化传播等方面做进一步研究,以加强中医药翻译,提高中医药对外传播的质量和效果,加快推进中医药国际化发展。
5 小 结
翻译作为沟通桥梁在对外交流中起着关键作用,随着中医药国际交流日益频繁,高等院校、中医药翻译相关学术组织、中医药翻译工作者等,应当从战略高度,加强中医药翻译研究,不断总结中医药翻译经验,加快制定中医药翻译标准,提高中医药翻译水平,充分发挥中医药翻译在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世界各地区开展中医药医疗合作、科技交流、产业发展、中医药产品和服务贸易合作,讲好中医故事,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快推进中医药走出去,提升中医药的国际影响力和中国的文化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