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武术运动员运动损伤的调查分析与预防措施

2019-04-08苑城睿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负荷武术运动员

苑城睿,陶 萍

随着我国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不断重视,武术作为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不断地涌进校园[1]。目前,武术运动在高校中开展迅速,越来越多的武术运动员进入高校,为推动高校武术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武术是一项以技击为目的的运动项目,它包含着肢体接触的动作,运动员难免会出现损伤情况。运动损伤对运动员的运动成绩和运动年限均具有一定的影响。如果运动员在训练中出现了损伤,就会直接破坏整个训练计划,同时运动员的心理状况也会产生波动,容易造成消极的心理[2]。因此,运动损伤的预防显得十分重要。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以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50名运动员为调查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以“武术运动员”并含“运动损伤”为检索词,检索到相关文献108篇。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同时,借阅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内相关图书8本,为该研究提供丰富的理论基础。

1.2.2 问卷调查法

根据本文的内容和目的,设计了“高校武术运动员运动损伤调查问卷”。调查问卷主要对高校武术运动员的基本情况、损伤部位、损伤类型、损伤时期和损伤产生的原因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50份,回收49份,有效问卷49份,回收率98%。本人使用重测法对问卷信度进行检验,发放50份问卷后,间隔15天后再次重新填写问卷,计算得出两次得分的相关系数较高。

2 运动损伤的调查分析

2.1 运动员基本情况分析

表1 运动员基本情况对照表

由表1可见,被调查的武术专业运动员的运动年限主要集中于10年及以上,且全体成员均为国家二级及二级以上运动员。这表明本研究所调查的运动员都具有常年的武术经历,武术功底扎实,且经过长期的专业学习与训练。在长期的训练中,运动员难免会出现运动损伤并且他们都是从青少年时期开始习武,青少年时期身体发育还未完全,青少年的肌肉、韧带、骨质和结缔组织等均未发育成熟,故造成运动损伤的几率很高[3]。

2.2 运动员损伤的部位及类型

表2 运动员损伤部位统计

调查表明,最频繁的损伤部位是腰部,共41例。这与武术运动的技术特点有关。在武术运动中,腰功是极其重要的练习,故有“练武不活腰,终究艺不高”“运动在梢,机关在腰”“根于脚,发于腿,主宰于腰”等说法。腰控制着身体的发力,肩、肘、腕、胯、膝各部动作全靠腰来支配,可见腰部在武术运动中的使用率极为频繁[4]。同时,各种涮腰、甩腰、下腰、俯腰、翻腰、转腰、拧腰动作,使腰部肌肉受到牵拉、挤压并承受负荷,长此以往会诱发腰部肌肉的损伤。损伤部位仅次于腰部的是膝关节损伤,共36例,占72%。武术中的动作多变,重心变化快速,以便完成各种转身、跑动、跳跃等剧烈的动作。以上的动作均需膝关节的参与来完成,故运动员膝关节的使用率和损耗程度成正比。武术中的五种基本步型,均为身体重心下落,身体的重量作用于下肢,膝关节承受的负荷很大[5]。武术中的跳跃难度动作,如“旋风脚接马步落地”,在落地时双腿变成马步直接着地,几乎没有缓冲,这种在空中旋转并快速着地的方式,使人体自身的重力加上旋转力和惯性力全部作用于人体腿部,使膝关节承受了大量的负荷,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几率大大增加[6]。踝关节损伤在武术运动损伤中居第三位,在武术训练中,踝关节的使用率位居前列,各种起跳动作均需踝关节蹬地发力。如武术中的“空翻”动作,踝关节需蹬足力使人体腾空,身体依据惯性翻转一周落地。若蹬地时用力不当或姿势不对可能会导致足过度内翻的损伤。

表3 运动员损伤类型统计

由表3可见,在运动员损伤类型中关节韧带拉伤位于首位,共35例,其次是肌肉拉伤, 共21例,再其次是扭伤,共18例。根据调查结果可见,关节韧带的损伤率最高,占70%。当关节扭转或肌肉快速收缩时,韧带受到牵拉,形成拉伤。造成韧带拉伤的原因还有关节韧带生理结构等。最常见的是踝关节受伤,当足跖屈内翻位时,易发生损伤,俗称“崴脚”。肌肉拉伤共有21例,占42%。热身与肌肉拉伤具有一定关联,热身可使肌肉的粘滞性降低,如果热身活动不充分,肌肉之间会发生摩擦产生阻力,易诱发肌肉拉伤。肌肉拉伤最常见的是大腿后侧肌群的拉伤,多发于腾空后的落地动作[7]。扭伤在运动损伤类型中排第三位,武术套路运动员损伤多为扭伤,常因用力过猛或发力不正确及身体负荷受力不均导致扭伤。

2.3 运动损伤发生时期

表4 运动员损伤时期统计

由表4可见,未上大学时期的训练和赛前集训是运动损伤发生的主要时期,分别占总受伤人数的68%和34%,而比赛中和专项课训练发生损伤的情况较少,均占6%。总的来说,竞赛期是武术运动员运动损伤的高发期,因为这个期间武术运动员的身体和心理都处于紧张状态,在身体方面训练负荷大、在心理方面心理压力大[8]。在未上大学时期的训练期间,运动员都是从青少年时期开始习武,青少年时期身体发育还未完全,青少年的肌肉、韧带等器官均未发育成熟,故运动员造成运动损伤的可能性很高[9]。

2.4 运动损伤产生的原因

2.4.1 准备活动不充分

表5 运动员损伤产生原因统计

由表5可见,在训练因素中,准备活动不充分居于运动损伤产生原因的首位,共32例,占64%。说明武术运动员在思想上对准备活动不够重视,运动员没有认识到准备活动的重要性。未进行充分活动时,身体还未预热,肌肉粘滞性没有降低,血液还未流向四肢,这时突然进行剧烈运动极易引发运动损伤[10]。运动员不重视准备活动还有一个原因,可能是现在的准备活动运动员认为单一、乏味,从而不愿花费时间进行活动。因带伤训练而产生运动损伤的有3例,占10%,这表明带伤训练在训练因素中不是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

2.4.2 技术动作难度较大

表6 运动员损伤产生原因统计

由表6可见,在技术因素中,武术运动员损伤产生原因主要为技术动作难度较大,共31例,占62%。该结果说明,在技术方面,动作越难,损伤和消耗也随之产生。难度动作在武术比赛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武术运动员练习难度的次数也在逐渐提升,运动员损伤的几率也不断地增加。例如:“旋风脚落地接叉”这类难度动作要求人体在空中旋转后快速落地接叉,人体在空中旋转后,双腿落地几乎没有缓冲,容易导致大腿肌群的肌肉拉伤[11]。

2.4.3 身体疲劳

表7 运动员损伤产生原因统计

由表7可见,在生理因素中,武术运动员损伤产生原因集中于身体疲劳,共32例,占64%。这说明武术运动员在训练后可能没有积极地进行放松,导致下一次训练时身体疲劳从而诱发运动损伤。在训练后身体会产生相应量的乳酸,使肌肉产生酸、痛、胀的感觉。若进行积极的放松,会加快乳酸消除的速度,若没有积极的放松,会导致身体没有恢复到正常的状态,身体处于疲劳的状态,在训练中极易引发受伤[12]。

2.4.4 心理因素影响

表8 运动员损伤产生原因统计

由表8可见,在心理因素中,注意力不集中共41例,占82%,是运动员损伤产生的主要原因。过度兴奋5例,占10%,情绪低落4例,占8%。运动员心理状态与运动损伤的发生成反比关系,运动员如果精力不能集中、情绪过于兴奋或低落均可引发运动性损伤[13]。运动员损伤后会影响武术套路的完成,从而情绪会有起伏,心理状态不佳,导致进一步加大损伤发生的可能性[14]。

3 运动损伤的预防措施

3.1 重视课前准备活动

准备活动是训练的开端,内容和量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武术训练的准备活动既要做一般性的准备活动,又要做武术专门的准备活动,例如压腿、下腰、溜腿等[15]。在练习套路的开始要进行基本功的练习和跳跃动作的训练,这些训练均是练习武术套路的基础。没有基本功做铺垫,套路的完成既保证不了质量,又会使损伤的几率加大。

3.2 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从运动生理学的角度看,人体在运动中一旦出现疲劳,就很容易造成损伤。所以,如何安排运动量与运动强度十分重要。首先,运动量与运动强度应呈反比。运动量要大,运动强度应相应减少,运动强度如果大,运动量应相应减少。在竞赛前的训练尤其是接近比赛期间,可以采用运动量小、强度大的训练。这种安排运动负荷的方式可以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同时,要合理掌握运动时间,当身体出现不适时,应立即进行放松调整。

3.3 重视训练后的恢复

运动训练的过程应包括四个环节,从身体承受负荷到产生疲劳,从而对此进行恢复性训练消除疲劳,最后使恢复能力提升,达到超量恢复。由此可见,恢复在训练中具有重要地位,若不重视运动员可能会产生身体疲劳,从而诱发运动性损伤,使训练事倍功半。运动员若重视训练后的恢复,可达到超量恢复的状态。

4 结论

4.1 在运动员基本情况方面

运动员都是从青少年时期开始习武,青少年时期身体发育还未完全,故运动员造成运动损伤的可能性很高。

4.2 在运动损伤发生的部位方面

运动损伤的部位主要在踝、膝、腰等部位发生;按照损伤的性质来看,关节韧带拉伤是运动损伤的主要类型。

4.3 在运动损伤发生的时期方面

损伤发生多集中在上大学之前的训练时期和赛前集训。

4.4 在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方面

损伤发生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准备活动不充分、运动负荷过量、身体过度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心理因素等几个方面。

5 建议

5.1 加强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包括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这五大素质均可影响运动员的运动水平,故武术运动员应加强自身的素质,建立良好的身体素质体系。

5.2 加强易伤部位的保护强度和意识

对于那些易伤部位,如腰部、膝关节、踝关节、大腿后侧肌群等,应加强保护意识,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助性练习。同时运动员在训练时思想意识不能松懈,注意力要集中,这样就可大大减少损伤的发生。

5.3 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在训练中要科学安排负荷,负荷量与强度是成反比的,负荷量大,强度小。负荷量小,强度大。同时,还要科学掌握运动时间,注意局部负荷不宜过大,当身体局部有酸麻、疼痛、肿胀时,应立即进行调整。

5.4 实施科学的疲劳恢复

武术运动员训练过程中,从身体负荷到产生疲劳是一个阶段,产生疲劳后应及时在运动后进行放松、进行恢复性训练使疲劳消除。若不及时进行疲劳恢复,可能会出现身体疲劳状态,从而易引发运动损伤。故武术运动员应在运动后实施科学的疲劳恢复,以求达到超量恢复的状态。

猜你喜欢

负荷武术运动员
人造革合成革拉伸负荷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3项标准中维持热负荷要求对比分析
我最喜爱的运动员
MIV-PSO-BP神经网络用户热负荷预测
《武术研究》欢迎投稿 欢迎订阅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论武术与军事的结合发展之路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生如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