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童行莞邑

2019-04-07关小红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19年13期
关键词:校外活动

关小红

【摘要】东莞有32个镇街,每个镇街都有不同的特色文化,每个镇街都有丰富的校外活动资源。校外活动以教学为本,教学以活动为载体,不断总结提升,逐步形成中心自主研发的课程,提供给广大学校、校外教育机构,共同服务于东莞少年儿童。校外活动依循一定的原则,在充分研究32个镇街特色资源的基础上,开发一套可以强化城市与儿童关联度的课程,初步设想每个镇街一组,使之成为儿童与城市之间有温度的友善介质。

【关键词】校外活动 区域资源 研学课程

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每个城市为儿童分配的社会和经济资源日趋丰富。仅从校外活动资源看,各种类似德育基地、展览馆、科技馆、古村落、艺术场馆等活动阵地相对丰富。然而,在与儿童构成关联的过程中,城市中这些社会资源要形成有效的或者是高效的价值,还需要友善的介质。因此,城市资源的儿童化构建是实现正义原理的重要途径。

东莞由32个镇街组成,每个镇街都有丰富的校外活动资源,我们依循一定的原则,在充分研究32个镇街特色资源的基础上,开发一套可以强化城市与儿童关联度的课程,初步设想每个镇街一组,使之成为儿童与城市之间有温度的友善介质。

一、“南社印记”兴趣小组研学活动课程

祠堂林立传文脉,雕栏画栋说古今。茶山是东莞的一个镇,其最具特色的是茶山南社古村落,它建于南宋初年,是岭南古村落的经典代表。村内明清古建筑众多,有祠堂32间,古民居200多间,古巷、古井、围墙布局有道,融会吴越文化、岭南文化、广府文化于一体,是了解明清时期宗法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及建筑文化的大课堂。

“没有什么意思,十分钟就走完了!”面对这样一个优质的城市资源,大多数人的反应竟然是这样的,儿童更是如此。深入研究,建立研学课程,帮助儿童了解、认知、接受、喜爱这样的城市资源,无疑是促进儿童城市联结的重要途径,不至于使得儿童在面对如此优质的活动资源无动于衷。

(一)活动课程总体目标(知识、能力、情感态度)

1.知识技能目标:通过实地研学考察,让少年儿童了解岭南古建筑特色文化、风俗文化、农耕文化,掌握社会调查、采访、体验等学习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听、看、做、写、画,引导少年儿童主动思考,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受南社古村落的文化之美、建筑之美和传承之美。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活动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改善学生与城市的关联度,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活动对象

小学2~6年级的学员。

(三)课程安排及基本设计思路

1.“童行小楼深巷”的兴趣小组研学课程框架

2.课程内容简介(以3个活动为例)

(1)南社味道——南社初识·古树松糕(四课时)

南社之古应当成为儿童走近南社的第一印象。我们选择了这个不大的村落中标志性极强的古树和特色小吃作为切入点,引导儿童感受南社之古。活动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在古树林里制作百岁特色小吃——松糕,了解松糕的制作过程,体验松糕的制作,品尝亲手制作的松糕。二是运用各感官在古树林里感受、探究树的不同特质,丈量765岁的大树的树干周长,玩转树枝创意。

儿童的知识建构基于情境的支持,环境的刺激。在初次接触南社时,我们需要通过比较容易理解的情境支持儿童的学习。提供儿童与环境互动的机会,重视儿童与环境的双向建构。

(2)南社之重——宗祠牌坊·南社美学(4课时)

宗祠牌坊包含着南社古村落厚重的历史和建筑美学。我们从建筑美学入手,重点引导儿童留心观察南社宗祠风格独特的宗祠牌坊的建筑形态,感受其中的艺术之美。活动简单分为4个环节:一是讲解员讲解谢氏宗祠、牌坊的建筑特征;二是学生制作“发现之眼”,老师引导孩子细致观察祠堂牌坊的建筑特色;三是学生南社印记写生;四是教师辅导,孩子分享。

活动前,学生上网或阅读有关介绍南社的书籍、欣赏摄影图片,通过知识输入,可以让孩子们对南社有个初步的印象。通过实地参观、观察、认识后将自己的知识和情感自由输出,必定可以增加活动的深层次地现场感和可感程度,促进活动有效性的形成。

(3)牵手南社——话里画外·南社情缘(4课时)

与通过现场播报、采访、摄影等课程结合个人探究、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让孩子们更好地掌握古村落文化探究的方法与过程。在活动中培养孩子们热爱家乡的情感,乐于与同伴合作。这部分课程设置的环节主要有:第一,古村落知识我发现——知识竞赛小比拼;第二,精明眼界我发现——关于建筑的小观察;第三,身体力行我来讲——在最美古村落留下回忆;第四,南社地图我来绘——我是手绘小达人;第五,呼朋唤友讲文明——我做文明小主人。

3.课程设计思路

校外兴趣小组活动课程的开发,相较于学校课程而言,受到开发主体、时空等因素的限制,其严谨性、体系化程度还比较浅表化。尽管如此,我们在设计这组课程的时候,还是努力在一些方面做了思考。

(1)课程的逻辑关联

这一组课程总共6次,每次4个课时,我们希望解决的是儿童与南社古村落的联结问题。人与南社古村落这一社会文化资源的联结必定遵循一定认知规律:信息输入(初步认知,任务探究)——内化(信息整理、自主探究)——情感输出。在这组课程设置中,我们基于这样的认知,将课程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南社初识;二是南社之重;三是牵手南社。南社初识课程采用直观性、互动性和趣味性强的内容和形式,拉近儿童与南社之间的距离,帮助儿童建立必要的自我需求。南社之重则选择南社具有代表性的点,在已经形成自我需求的基础上,引导儿童通过必要的探究互动,进一步进行信息输入,并通过必要的手段,促发儿童进行内化,初步形成对南社的理性认知和感性体验。牵手南社的部分,则主要通过有效的渠道,让儿童将初步产生的理性认知和感性体验,充分表达出来,并且在輸出中,进一步升华对南社的情感,强化儿童与南社的感情。

(2)课程涉及的学习形式

充分运用校外兴趣小组活动课程学习方式的灵活性,在整个课程框架下,嵌入了体验、参观、采访、调查、播报、绘画等多种学习形式,充分调动儿童听觉、视觉、触觉以及必要的联觉,让儿童多角度、多层次、多感官地认知、熟悉南社,最终形成美好的情感。

(3)重视效果评估

所有的活动都需要经过实践检验,才能够辨别其优劣。我们在活动过程中,除了过程中的微观评价外,在课程结束后,坚持通过问卷等形式收集活动效果数据,进行必要的数据分析,评估活动的效果。

二、兴趣小组研学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考

在“童行莞邑——整合区域资源的研学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我们除了关注每组活动中单体活动之间的逻辑关联,也在以下几个方面做重点思考。

(一)关于“推动城市与儿童之间的关联度”

对于城市与儿童联结的现状,实际上大家都会有一些共识,就是少年儿童对其所居住的城市陌生程度较深,对城市的在地感不强。

宏观上的热爱家乡的情感是城市发展的需要,它始于人与城市的联结。少年儿童与城市联结的深度影响着他们对家乡的热爱程度,从长远看,也对未来城市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作为校外教育工作者,我们有必要在改善儿童与城市的陌生关系上做出一些努力。

(二)采用研学的基本活动形态

校外兴趣小组活动课程的活动化已经是一种共识。研学是融社会调查、参观访问、亲身体验、资料搜集、专家点评、集体活动、同伴互助、文字总结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社会实践活动。

在校外兴趣小组活动中有机植入研学活动,可以充分发挥兴趣小组活动课程的多学科融合,增强它的实践性。

(三)充分挖掘文化资源,通过儿童视角设计转化成活动资源

每个城市都有大量的有着城市标识的文化资源,通过强化儿童与文化资源的链接,自然可以达到改善儿童与城市的陌生程度。但我们强调,在挖掘城市文化资源的时候,必须坚持通过儿童视角,来设计转化,使之成为活动资源,这样才能够形成有效链接。

(四)可感触、可感知、与己有关、现场性的原则构建课程

“可感触、可感知、与己有关、现场性”是保证活动效果的重要条件,也是我们长期以来,在活动策划过程中坚持的基本原则。

三、以镇街文化为资源的研学行活动构想

自2016年开始,东莞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培训部就按照上述思路推动基于城市文化资源的具有研学性質的校外兴趣小组活动课。东莞有32个镇街,每个镇街都有独特的风俗、人文文化、自然文化资源。我们设想结合东莞行政区域的特点,逐步开发出32组校外兴趣小组活动课程,让学生在连续、递进的活动中通过体验性、探究性学习理解和关注东莞城市文化,并且能够形成示范,帮助东莞儿童深入了解这座城市,热爱这座城市。

第一步:信息搜集。

通过文献检索、网络查询等方式对镇街文化做较全面的了解,再通过实地考察调研、寻访民间艺人、寻找民间艺术、考察古建筑、了解民俗风情等渠道收集与整理资源信息。

第二步:资源梳理。

我们按照这样的方式,对获取的信息资源做了归类。

第三步:建立框架。

在整合资源的基础上,遵循上述的核心要点,我们搭建了研学活动课程框架。以镇街为单位,有镇街文化特色为主题以及针对学科设计的活动内容。

第四步:设计课程。

四、结语

东莞有32个镇街,每个镇街都有不同的特色文化,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完成了麻涌、茶山、寮步、大岭山、清溪、莞城、石龙、虎门、石碣、厚街十组课程。活动以教学为本,教学以活动为载体,不断总结提升,逐步形成中心自主研发的课程,提供给广大学校、校外教育机构,共同服务于东莞少年儿童。当然,活动中建立健全活动课程评价体系还需不断的思考、完善,教师需要从自然成长的经验型教师向能力综合的现代化教师转型,也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

猜你喜欢

校外活动
略论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的功能
试析青少年校外活动在素质教育实施中的功能和开展策略
实践视角下青少年校外活动教育特质的研究
第三人介入校外活动中,学校的安全保障义务能否转移?
家庭会馆:开辟学生校外活动的理想之所
浅谈青少年校外活动的作用
校外数学文化活动的价值诉求与实施策略
浅谈幼儿园如何组织开展校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