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儿童视角探索儿童生态友好型教育基地建设

2019-04-07华怡佼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19年13期
关键词:儿童视角

华怡佼

【摘要】学校作为儿童空间在现代城市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仅为儿童提供了接受教育和学习的场所,儿童也通过校园游戏获得宝贵的学习经验,如对环境和生态的学习。学校应该为儿童提供各种丰富真实的自然体验,使学生可以在环境中学习,增进和自然的互动与交流,这对于儿童的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把学校作为建设儿童友好型生态教育基地的切入口,探索生态教育基地的要素与标准,让儿童在探索他们所处世界的同时,感受自然、色彩和趣味,也能感受到归属感与关怀。

【关键词】儿童视角 友好型 生态教育基地 基地建設

儿童作为一个城市的活力源,也是未来的主人,是城市生命机能得以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从儿童的视角来探索儿童友好型生态教育基地的建设,才能体现儿童的真实需求,并且使研究更具针对性。首先,儿童的成长离不开高质量的生态教育基地,儿童与自然环境和社会接触的越多,获得的知识经验也越丰富,能力也就越能得到加强;其次,通过儿童的视角检视儿童的世界,我们可以用崭新视角看到儿童如何看待和体验他们身边的生态教育基地,让儿童对友好型生态教育基地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与观点。《联合国儿童公约》第十二条明确规定“缔约国应确保有主见能力的儿童有权对影响到其本人的一切事项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儿童友好型的生态教育基地需要建立在儿童自己的努力和参与的基础之上,这是儿童作为完整公民积极参与儿童事务的有效途径,也是对儿童权利切实有效的保障。

一、理论基础

(一)空间对于儿童的意义

20世纪后半叶以来,西方社会科学研究中的“空间转向”带动了教育研究中空间观念的转变。空间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它对于儿童的成长起着重大作用,空间场所塑造和影响着儿童的行为、社交、玩耍,甚至是幸福感。儿童也通过日常的行为、活动、情感联结等对空间赋予意义。

儿童的教育活动在“空间”中发生,不占据空间的教育活动是不存在的,然而空间却又不仅仅是凝固的载体或背景,它也是一种社会建构,鲜活的过程、文化、社会和历史等多重意义再次交汇叠加,因此,物质性与社会性是空间辩证的双面表现。生态教育基地是对抽象空间的具体描述,其意义也有赖于儿童在其中的参与、情感的联结(寄托)和由此而产生的美好记忆,因此儿童对于生态教育基地的体验尤为重要。

(二)以生态带动学生的自然体验

生态教育基地在这里不仅具有物质属性,也具有社会属性。就物质属性而言,是儿童可以感知、体验的生态教育基地的自然环境(元素)和人文资源等;就社会属性而言,是儿童在生态教育基地内通过参与、互相的沟通交往而形成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当今世界,儿童体验自然的机会在逐渐减少,比如迅速增长的车流量、绿色空间的减少、父母工作时间的延长、繁重的课业和安全等因素,都减少了儿童在户外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时间,取而代之的是室内或电子网络空间。因此,建立生态教育基地不是最终的目的,而是一种方式,使儿童可以参与其中,在过程中接触自然、体验自然。儿童时期是与自然建立纽带的关键期,若在儿童时期不接触自然,在其成年后就不知如何与自然接触。

(三)尊重儿童权利,从儿童的视角来审视

《儿童权利公约》颁布25年以来,儿童的权利越来越得到社会的重视,这其中也包括儿童的参与权。儿童的积极参与有助于“软技能”的形成,包括增强儿童的自信心、领导力,以及对家庭、学校和社区的责任感。

儿童享有空间权利和自主行动的权利,这个空间包括家庭、户外、学校、公共和网络空间等,儿童的这项权利需要成人的推动和帮助。成人不能以安全或为儿童着想的理由限制儿童的空间权利或自主行动的权利。面对出现的诸多生态问题,如果希望儿童成为未来生态环境的守护者,那么让儿童作为一名有责任的公民参与其中是必不可少的。今日不同以往,他们的知识来源更多样,内容更丰富,在运用一些现代科技的能力上更是远胜成人,因此他们有能力去倾听、去理解,同时也可以在自己所选的领域有所行动。而成人在生态领域不但应成为他们的行为模范,更应成为儿童在生态领域的推动者与引导者。

(四)学校作为生态教育基地探索的重要阵地

将学校作为探索生态教育基地的切入点基于以下几个因素,首先,学校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场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其次,环境教育一直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特别是在《教育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出台之后,生态环境教育作为正式的德育课程也已在一些学校开展,可以说学校是开展生态环境教育的丰沃土壤;再次,学校作为介于家庭和社会的办公空间,是儿童社会交往、观察和学习社会如何运转的重要场所;最后,对于环境和同伴的熟悉与了解,使儿童更有归属感,从而能比较平稳地进入自主探索的状态。这正如前文所说,对生态教育基地的探索不是目的,更是一种形式和手段,其核心是儿童与自然的接触,而非对着书本的纸上谈兵,儿童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经验是他们形成积极的行为、态度与理念的基础,同时,自然并非只是与人相对的纯净的河流或森林,学校的一草一木、或是班级操场的自然元素,都可以使儿童在体验中和自然得以联结。

二、实践探索

此次儿童生态友好型教育基地的探索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分为引入、构建、实践、分享和总结等五个环节。

(一)引入环节

引入环节以理论为主,邀请了生态教育专家为部分学生和全校教师开展生态培训,在对学生开展生态培训的同时,也对教师和社区儿童工作者进行师资培训,为生态教育基地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打下理论基础。

(二)构建环节

构建环节以访谈和框架搭建为主,在访谈环节,对小学三、四年级的10个学生进行录音访谈,了解他们对于学校建设生态友好型基地的想法、优势和不足。育儿基地根据学生访谈的内容进行梳理,并提炼出兼顾物质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抽象指标,如“厕所的入口处很拥挤,人多的时候容易摔倒”“雨天很滑,有些地方没有地垫”等,我们将其提炼为“安全性”;“希望学校的绿植上都有标识铭牌”“自然课和美术课希望能探索学校的花花草草”等,我们将其提炼为“自然性”;“班干部参与校园管理的机会较多”“希望参与班级的规章制定”等,我们将其提炼为“参与性”;“遇到不开心的事情会和同学说”“希望能有和老师的聊天室”等,我们将其提炼为“互动性”,并根据访谈中提炼的“四性”作为学生探索生态教育基地的四个指标,开展实践活动。

(三)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是以学校四个场地为基础的实践,教育基地既然是空间的具象化,则儿童是在具体的场地中进行探索,以点及面。在跟学校教师沟通以后,选择了学生日常接触较多的四个學校公共场所,分别是食堂、教室(走廊)、操场和图书馆。同时根据“四性”将学生分成安全组、自然组、参与组和互动组四个小组,分别就四个指标进行实践探索。在项目的实践研究中,通过儿童的视角检视学校的友好度,同时让儿童在参与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安全组检查四个场地的安全状况,看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并进行记录;自然组检查场地的自然环境、自然状况是否良好,并进行记录;参与组检视学生对学校日常工作的参与度,并进行记录;互动组检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情况。

(四)分享环节

分享环节的落脚点在对于发现的问题,学生有何建议和想法。安全组根据自己走访的四个地点,总结了学校安全措施得当以及不足的地方,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如“食堂走廊狭窄,希望能变宽一些”“操场消防栓已生锈,建议更换”等;自然组提出“学校有裸露的土地,希望种植植物”“有些树枝会碰到小朋友,建议修剪”等;参与组将对相关教师和学生的访谈记录下来,认为学生应该参与到学校(班级)日常的管理中心;互动组对年龄相仿的同学进行了一对一的访谈,记录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校的互动。

总体而言,学生对于学校的生态友好度还是比较认可的,在物质层面,学生感受到了学校带给他们的安全感,以及身在其中可以感受自然带给他们的舒适感;在社会层面,同学间、师生间的交往也是较为顺畅,老师会根据班级同学的兴趣点为他们开展课程,同学之间互帮互助的氛围也较为融洽。

(五)总结环节

总结环节立足于项目的指导老师和班主任对于活动和学生的总结与反馈,并对项目整体的五个步骤进行了梳理与回顾。指导老师和班主任对于学生的积极参与给予了肯定的评价,也对整体的活动和选题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如“学生在活动中虽然有自己的想法,但发现与思考的问题还比较局限”“对活动没有兴趣的同学容易游离在群体外”等。这也对我们下一阶段的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了帮助。此次活动也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如在活动后并未对学生进行评估,包括访谈学生对于活动开展的想法和满意度等,既然以儿童视角,儿童的想法和建议还是很需要我们去采纳和倾听,所以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们也会继续补足这方面的缺失。

猜你喜欢

儿童视角
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
教育要有“儿童视角”
多通道开展儿童戏剧创作活动探究
尊重儿童视角 生成个性阅读
“基于儿童”的幼儿园环境创设
别样的童年,一样的童真
孩子像石头一样孩子像石头一样
以儿童的视角进行小学思想品德教育
从儿童出发,构建生态化语文课堂
探析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缓刑》的儿童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