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语文核心素养 推进阅读教学研究
2019-04-07尚燕
尚 燕
教育部新修订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把整本书阅读正式列为课程内容,且贯穿高中三年。当前,在河南省还没有正式实施,笔者基于个人的读写体验和对真实语文学习的深层思考,在这方面早行一步,开展起整本书阅读教学,同时也有了一些理解和体会。在教学中,笔者感触最深的是教师要完成观念和角色的转变。
一、变“课时观”为“课程观”
整本书阅读教学对学生是挑战,对教师来说也是全新事物,更是挑战。所以,必须更新观念,革新思路,从“课时观”走向“课程观”。这样,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才可避免支离破碎,断章取义,符合整体性原则,具有系统性和逻辑性。基于“课程观”的教学设计,学生课前课上课下都可以处于积极的阅读状态,便于保障学生的阅读时间。以《苏东坡传》整本书阅读为例,高一寒假,笔者帮助学生制定系统的阅读计划,布置具体可行的阅读作业,天天读,天天思考。返校后,根据阅读需要,敢于在日常教学中,抽出课时,统筹规划阅读时间,基本形成相对独立、完整、不受干扰的阅读空间与周期。并根据内容难易、达成目标、学情实际,把控整体节奏,聚焦关键内容,择要而探,以取得牵一发而动全局的效果。
二、变“微教课堂”为“课程设计”
篇章教学一般聚焦文本细节,偏重于“解释性讲解”,多以“理解”为教学目的。整本书篇幅长,内容综合庞杂,解读角度多,立体感强,经典更是如此。所以,我们的教学必须要充满“设计感”,并且要“大气”。在《苏东坡传》阅读教学中,笔者的课程设计多采用梳理和专题的形式。梳理为了有效掌握基本内容,便于找到兴趣点或探究点;专题研读,是为了将阅读推向纵深,提高阅读质量。在课程设计中,教师还要牢牢锁定一堂课在课程设计方案中的位置,明确本节课与要达成的“大目标”的关系。基于课程设计的课堂,对话是真实的,接地气的,自然能派生出符合个体实际的有用知识,生成有价值的思想,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当然,整本书视域下的备课,对教师自身学养和通权达变的能力要求较高,这就需要我们拒绝浅尝辄止,一意孤行,而要提高要求,认真探究,以课程教案为抓手,引领教学实践从容不迫、张弛有度地展开。
三、变“复合式阅读”为“生成性阅读”
经典之所以是经典,更多原因在于读者的解读对其意义的开发。常规语文课堂从教到学,大多是阅读体验成果的叠加或搬运,用发展眼光来看,对阅读思维品质的培养,限制大于意义。教学有预设,就有生成。整本书阅读课程设计应鼓励生成性阅读,在了解前人阅读成果的基础上,融入时代因素、个性体验、视角变化,反复加叠加,延伸加拓展,进而形成对一些问题的理解与认识。例如,对苏东坡形象的解读,传统意义上,众人眼中的苏东坡是一个洒脱豪放、才识卓越的风流雅士,这是共识。但换个角度,皇帝或政敌眼中也是如此吗?如果如此,他还会承压遭贬吗?学生通过探究阅读,看到了一个“反面”的苏东坡,大大丰富了形象意义,拓展思维宽度。在某种程度上说,改变思维的阅读才是真阅读。有了思维的开阔,加上长期培养的语言敏感性,也为创造性阅读提供了基础与可能。
四、变“休闲阅读”为“聚焦阅读”
整本书阅读教学不同于整本书休闲阅读。它要求教师指导学生正确进行文本解读,有效地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文本解读首先要明白作者原意,其次是理解文本的内涵和意义,更进一层就是读出的意义。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聚焦重点文本,有目的、有层次、有节奏地引领学生反复阅读,深挖重研,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也收获一种思维习惯。例如,苏东坡被贬黄州,留下书法名作《寒食帖》,联系当时处境,试从心境角度做出赏析。这个问题的提出,可以引导学生重读与“被贬黄州”有关章节,聚焦苏东坡心境的变化及其原因,和《寒食帖》进行有效对接,从情感层面解读艺术作品,实现从“读过”到“读懂”的华丽转身,真正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五、变“功利课堂”为“成长课堂”
吴非老师曾说:“功利的课堂和平庸的课堂同样没有价值。”学生的成长才是教师的价值追求。整本书阅读的课堂教学无法直接关联考题,或者说,短期内在考卷上看不到明显效果。但从长远来看,它关乎学生的成长,关乎终身学习的能力,关乎阅读思维的建构,任重而道远。所以,语文教师需要排除干扰,坚定信念,立足学生的成长需求,将阅读进行到底。例如,在进行《苏东坡传》阅读教学时,有学生抱怨说,历史上如果没有苏东坡该多好。笔者知道,对他来说,内容有点难了,他读不下去。第二天,笔者临时改变计划,确定专题阅读《士人的脊梁》,创设具体的阅读体验情境,让学生站在读书人角度谈谈苏东坡,通过探究苏东坡作为读书人的人格魅力,为阅读兴趣加一次油。成长不仅是知识、技能的长进,更是情感的成熟和思想认识的提升。笔者希望,做一个心中有“人”的教师,用朴素的人文情怀去照亮教室,温暖每一个年轻的生命。
“平语近人”讲到,赵武灵王力排众议,向传统宣战,力推胡服骑射,增强国力,是因为他认准了这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笔者认为,在整本书阅读的推进中,我们也应该像他一样,只要认准对学生有利,就要毅然决然地改变观念,以触摸文本,深层阅读,促进学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