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探究单元教学实践活动中学困生的转化
——以新闻活动单元教学为例
2019-04-07王晓华
王晓华
在活动教学中,大多学生的确能积极参与活动,融入学习中,但学困生的表现却未能达成以上预期,甚至出现了不少的不积极参与者,不认真参与者,甚至不愿意参与者。探寻学困生在活动探究过程中的现状及对策,既有利于真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达成提升语文综合素养的目标;也能为一线教师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一、活动单元教学中活动实施时学困生的表现
1.学困生的界定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困生”可分为三类。第一类属于思维尚未“觉醒”的学生;第二类属于“天赋”面纱尚未揭开的学生;第三类属于“理解力差和头脑迟钝”的“学困生”。依据国内比较公认的标准,将学困生界定为:无明显感官障碍,但实际成就与其智力的期望值存在显著差异的学生。
2.学困生的表现
消息稿的最后成型定稿是建立在学生实际采访、询问等基础之上的,从某种角度讲,将课文放在活动中教,在活动实践中学习,且有自己的亲身体验,学生的参与度应该更高,学习效果应该更好,但在活动实施过程中,并没有我们预期的乐观,学困生的表现更是不如人意,主要有不积极参与和不愿意参与两种表现。
二、造成学困生难以参与活动的原因
1.外部原因
(1)活动设置不合理
①活动难度较大,学困生不能参与
进入写作表达环节后,学生需要完成以下两个任务:一是整理采访素材,提炼有价值的材料;二是按照新闻文体的相关要求撰写一篇消息。尽管有过前期的教学铺垫,但对于学困生来讲,写常规作文都难以下笔,而现在用新文体,现学现用,现场展示,更是难上加难。具体表现为,学困生更多的或两眼发呆,或是口中咬笔,或是左顾右盼,无从下笔。他们只是做活动的旁观者,始终不能参与到活动中。而诗歌、演讲、戏剧等活动探究单元操作起来难度更大,对于基础薄弱的学困生来讲只能望而却步了。
②活动新意不够,学困生不愿参与
这类实践活动,从教室到室外,从单一的听讲到实践操作,也有了动口表达与动手写作的结合,与常规课堂有了明显的区别,形式上有了新鲜感,学生的自由度、自主性有了明显提升。在整个教学的组织过程中,大多数学生能积极响应,主动参与,气氛活跃,尤其是采访现场,采访者神采飞扬,记录者专心笔记,但仍有个别学生却不理不睬,上前询问,回答一点新意都没有。因此,活动设置的新颖性也是吸引学困生学习的重要因素。
(2)学生关系边缘化
学困生在学习中因其成绩差,习惯差,能力差,进而形成自卑心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不自信,通常爱怀疑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做什么事都做不好。他们经常会觉得教师和同学们瞧不起他们,因此,在同学面前不敢抬头,在教师面前也不敢说话,甚至与其他同学产生矛盾,有了隔阂。
2.内部原因
(1)参与意识缺失
学困生更多地扮演着被动接受者的角色,即使是活动类的课程也是如此。学困生在平常的学习中早已习惯了被动接受,教师要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只看形式,不管结果;甚至不接受,教师要他做什么,他当作不知道,拖拉和应付现象比较严重。
(2)自主意识缺失
在活动过程中,学困生成了学习活动的仆人,不提醒,不要求,他们就不回应,不参与,学生自主意识的缺失导致了活动中学生处处被动。
(3)沟通能力缺失
学困生大多习惯差,成绩差,自尊心在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中变得越来越自卑,沉默寡语,不善于交流,不愿意交流,这类学生经常被教师和同学遗忘。也就出现了在选择任务时,大多也是挑剩下的边缘任务。在小组合作中不会操作时,不主动请教,只好听之任之。
三、解决学困生难以参与活动的对策
1.合理分工,提升参与意识
根据实践中部分学困生任务过易的现状,在分配任务时,我们要综合考虑,不能由教师或组长主观决定他们做什么。如预约受访人,准备采访器材等任务的确可由学困生来完成,但也可以根据他们的特长爱好,让他们参与到其他任务中,如确定采访方案时,可让学困生至少提出一个问题,也可让他们点评建议,抑或让他们与小组其他成员一起记录采访内容,甚或是由组内共同制定采访方案后,由他们对着方案进行采访等。
2.激发兴趣,提升自主意识
怎样调动兴趣呢?笔者认为,一是要让学困生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任务分工后,可让学困生先行选择,满足其需求,也在无形中督促其参与活动。二是要让他们在活动中有成就感,降低相关要求,教师加强个别指导,让他们更容易完成任务。三是创新活动内容,找寻学生感兴趣的采访素材,让他们愿意参与活动。
3.尊重学情,培养沟通能力
分配任务时,我们需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与能力水平进行分配。学困生由于学习基础差,能力不强,通常无法单独完成有价值的活动任务,需要教师或其他同学的帮助,任务分配后,再由各组长对他们进行方法指导,进行活动培训。消息创作环节,也可以考虑让学困生合作完成,降低了难度,减轻了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