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素质教育背景下如何做好高中物理教学工作

2019-04-07明邦志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9年31期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方式电路

明邦志

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全方面综合发展,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生活发展。高中物理要求的素质教育是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让他们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物理是高中的重点科目,很多知识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关,高中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为他们教学,提高他们的物理学习兴趣,为他们以后的物理学习打下基础。

一、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进步的基础,创新才能够促进发展。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能够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三观。同时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学习物理的基础理论知识,激发自身的潜能,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从而实现全方面综合发展。

比如,教师在“惯性定律”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利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为学生进行教学,让学生思考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与惯性定律相关的例子。学习小组之间进行讨论交流,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要求学生结合例子自己独立整理出相应的规律,在他们整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逐一进行检查,对于整理规律正确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地表扬,而对于不正确的学生也应该适当鼓励,鼓励他们下一次能够更加进步,让学生能够在过程中享受到独立思考的快乐,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进而培养他们的物理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例进行教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能够通过物理课堂提升创新能力[1]。

二、重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每门科目都有很多理论知识需要学生掌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直接告诉学生结论,根本达不到教学的目的,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物理是一门理科学科,有很多抽象的理论知识,学生对物理学科的认知导致他们缺乏一定的物理学习兴趣,影响了他们后续的学习过程,因此,教师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运用合理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为了能够改变学生的物理学习状态,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课程内容制定教学方式,帮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能够在物理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并提高学习效率。教师通过要求学生自主进行探究的过程,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从被动学习的状态转变为主动学习,提高他们的物理学习水平。

比如,在“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前要求学生预习内容,了解基础的相关电路知识和电路实验操作步骤,然后在课堂上要求学习小组合作操作“测量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的电流与电压”实验,让他们通过多次操作实验记录的结果总结相应的规律,进而达到让他们深刻理解知识的教学结果。在实验结束后,还要编制一份简单的实验报告,通过数据的计算,深化对这一实验的理解与认知,进而加强对电学部分知识的学习。通过这样的实验探究过程,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提高他们的物理水平。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

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多媒体工具逐渐融入了教学,丰富了教学过程。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能够提升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效率。因此,传统的教学方式应该做出改进,要让课堂气氛充满趣味性,让学生享受物理的学习过程。

比如,在“磁现象和磁场”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搜集相关资料,然后利用多媒体手段引导学生观看一些相关的物理现象,使其对这一知识点有一个简单的认知,以便学生能够在正式学习之前培养一定的对物理知识学习的兴趣。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教师就能够更加顺利地为学生讲解相关的知识点。学生充满学习的兴趣就能够更加专注地听课,能够更加迅速地理解知识,提高学习效率。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勇敢地提出自己的疑惑,积极地向教师寻求帮助,从而解决疑惑,完善自身的物理知识结构,让课堂教学气氛变得和谐平等,才能够达到高效的物理教学课堂,从而更好地让学生掌握物理知识[2]。

四、结束语

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能够运用的教学方式有很多种,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素质教育进行方式选择,要能够培养高素质的学生,为国家培养更多有用的高素质人才。物理学科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学习,让学生能够保持物理学习的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达到教学的目的,让学生能够通过学习物理全方面综合发展,以便于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生活。

猜你喜欢

高中物理教学方式电路
电路的保护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学好高中物理必须做好的四件事
解读电路
巧用立创EDA软件和Altium Designer软件设计电路
基于MATLAB模拟混沌电路
高中物理传送带模型简析
高中物理实验
高中数学高效教学方式与方法优选例谈
新形势下高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