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与实践
2019-04-05张艳丛陈旭辉
张艳丛 陈旭辉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总结亟待解决的问题。结合相关文献、教育教学管理经验、用人单位实践反馈,总结出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必备就业能力。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就业指导类课程改革、学风建设三个方面入手,分别完善提升就业能力的方法。最后通过校企合作,检验学校培养就业能力的成果。通过上述研究与实践,达到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预期目的,值得推广。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与实践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显,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造成就业难的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原因却是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出现了“就业鸿沟”,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主要表现在用人单位招不到合适的人才,而大学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
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本文提出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主要包括专业技能、生涯规划技能、综合素质养成及应用技能。
(一)社会层面
当前在校大学生均为“九零后”,而2018年入学的大学生已经是“零零后”。经济上、物质上、精神上有一定的优越性,因此当代大学生在生涯规划技能方面、综合素质养成及应用技能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结合我国当前高考招生现状,在高中的时候对于大学学科及专业设置普通存在认识不全面的情况,唯分论,唯师唯家长意见报考相应高校及专业现象突出。因此,大学生对专业的满意度普遍存在问题,从而对专业技能掌握的不够深入,也难以全面。
(二)家庭层面
在此层面,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城乡家庭经济状况一般的学生,大部分在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上比较努力。在生涯规划技能方面、综合素质养成及应用技能方面,培养效果较好。二是城乡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学生,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从事。在就业能力提升方面,容易模仿家长及社会人际关系的方法。并且家长对于孩子的就业有一定的主导力,使学生在就业能力方面,缺少提升的动力。
(三)学校层面
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工作中,对于《大学生就业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教育》之类的选修课,在师资力量、经费支出、时间分配等方面投入有限。因此,学生在听课、接收知识、提升就业能力方面达不到教育引导的良好效果。特别是MOOC网络教学代替课堂讲授,大多数学生难以自学,一边放着MOOC,一边打游戏的现象屡见不鲜。
(四)学生层面
移動互联网下的智能手机,在校大学生几乎人手一部。刷微信圈、做微商、玩手游、玩抖音刷人气等行为,正在吞噬大学生的大把时间。除了正常上课外的业余时间,几乎都在智能手机上畅游,业余文化生活的单一,造成综合素养及应用技能方面的严重不足。大学生对社会、人生、行业等的了解多数来源于网络,人云亦云现象较普通,缺少了“小马过河”的精神,错过生涯规划技能学习的最佳时期。
(五)用人单位层面
希望工作环境好、工作强度弱、工资待遇高是当前用人单位对应用型本科高校毕业生的普遍认知。大学生希望工作环境好,属于专业技能不足;希望工作强度弱,属于生涯规划技能弱;希望工资待遇高属于综合素质养成及应用技能差。
二、提升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方法
从图1的分析中,我国连续9年高校毕业生人数稳步增长。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834万人,比2018年增加14万人。因此,提升过强的就业能力很重要。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找准办学定位,结合党和国家建设所需,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提升大学生就业专业技能。
(1)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教学发展规律,结合新建普通本科高校“地方性”、“应用型”的属性,学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制定可行性人才培养方案。从而指导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长,学以致用。
(2)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在教学工作中加强实践育人落地工程。加强学生专业学习的信心,理论学习加上动手实践,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从而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
(二)利用好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教育的课堂阵地,改革教学方法,增强就业意识,提升大学生就业生涯规划技能。
(1)利用好课堂教学阵地。首先,重视师资力量、学时分配、开课形式等。教师以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方式配备,加强就业类教师的专业培训、科研能力等等。其次,在专业老师的引导下,明确大学毕业后的“出路”分类,让学生掌握生涯规划技能(如图2所示),从而确立生涯目标。
(2)改革就业指导类课程教学方法。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开设的就业指导类课程多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创新创业教育》3门课程。
根据大学生成长学习规律设计课程开设的学期。第2学期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引入“生涯规划”的解析,大学生同时面对大学四年“学业规划”,不仅仅是“职业生涯规划”;第4学期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结合学生实际需求、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授课,分类引导创新、创业;第6学期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以课堂讲授及情景模拟实践为主,以MOOC为辅助教学的方式授课。
教学内容结合学校性质、专业特色,有针对性地讲解。传统方式开课,老师授课也只讲理论方法,与学生专业粘合度不高,也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加入专业技能要求、专业发展前景、专业就业岗位及工作环境描述内容。
邀请用人单位招聘主管及有一定工作成绩的校友走进课堂,开展“接地气儿”就业讲座或生涯人物访谈,对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有极佳的助力。
(三)结合大学学风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理论引领,通过参加文、体、学、劳类活动,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综合素质养成及应用技能。
高校学风建设凝聚着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学生文化素养和学习精神、教师教学、研学以及治学态度、教学管理人员督学和导学之风的综合体现,彰显了大学的校园文化特色与人文精神。[4]《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的通知》指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贯穿于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各领域,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覆盖到所有学校和受教育者。”当然,综合素质源于学生从小到大成长道路上的养成,需要有针对性地激发与就业相关的综合素养技能。
(1)语言表达沟通能力。在社会中,无论干什么工作,首要具备语言表达沟通能力。即要求会说,还应说的有逻辑、有情商,从而加强沟通能力。鼓励学生走出寝室,走到人前,以活动平台为载体,无论是组织者,还是参与者,语言表达沟通能力都会有所提升。
(2)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任何活动及工作,都要协商各方人或事,如何顺利进行,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团队协作、集体荣誉等教育活动,提升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此种能力在大学不能被激发,进入社会中,也许会成为较好的操作者,但不一定会成为出色的工作者。
(四)独立学习能力
无论什么学历层次,进入社会后,再学习都将成为必然。在学校里,通过各类社团类活动,鼓励学生取长补短,丰富学识的同时,掌握自身学习方法及技能,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独立学习的能力,还包括心智上的追求与坚持,能够在复杂的知识现状中,时时明确自身学习的目标,并为之努力不懈,直至学透、学精。
(五)身心健康素质。大学是培养国家发展、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地方,需要身心健康的接班人——当然先天性不健康,后经自身努力取得一定学识,且学以致用服务他人及国家者除外,这是励志的佳话。任何用人单位都会招聘身心健康者从事相关工作。在学校,通过体育课程及相关活动,锻炼体魄。通过抗压、抗挫教育,鼓励学生们在活动、学业中找到自信,引导学生具备健康的心理。
(六)遵守法律道德素养。再有能力的人,如若即不守法,也不守德,此乃毒才也。因此,加强法制、道德教育尤为重要。可通过校规校纪教育,相关活动引导,加强此能力的养成。
(七)写作能力。无论各行各业,有一定写作能力的人终将是才。同时写作能力也是理论研究、经验总结提升的基础能力,在工作中,只靠“嘴”,总是少了一份“稳”。大学期间,注重此能力的培养。
综合素质涵盖的内容广泛,这里只提出对就业能力提升比较直观的六个方面,所有综合素质的养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标准,人生需要不断提升、不断进步,同时还要将自身综合素质在恰当的时机应用出来,用好才是关键。
三、开展校企合作,将学生“推”进用人单位,提升就业“实战”能力,检验提升就业能力的效果
目前各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文件精神的指引下,均开展不同程度的校企合作。存在只签协议,不落实内涵的;落实内涵,相关配套机制不健全的种种情况。从就业能力提升的角度,检验校内培养成果,在用人单位再次提升的最好办法,就是将大四学生“推”进用人单位。
(一)在第6学期,将企业引进校园,针对企业所需知识,进行针对性地培养,从而继续加强专业技能。融入具有企业文化的素质拓展内容,即凝心聚力,又提升综合素质。
(二)在第6学期暑假至第8学期结束,将学生“推”进用人单位,进行岗位实操。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增强社会归属感,相对于其他学生,这批学生更早历练成熟成才成人,达到高校培养学生的目标。
上述方法必须在强有力的保障机制架构下开展,涉及学校、家庭、企业三方面协调统一;顾全教学、学生管理、企业管理三方面多重工作;需要学校、企业相关部门有机协调配合。即要确保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学质量,又要兼顾应用型这一特点。校企合作相互融合,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促进作用明显。大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将“只知其然”的理论知识,渐渐转换为生产实践中的“知其所以然”。而在此过程中,用人单位早一年完成招聘任务,对员工开展理论及实操培养,切实有效地解决招聘难的问题。从而构建了校企合作的长足、双赢合作机制。
四、结语
本文通过社会、家庭、学校、学生、用人单位五个层面,分析出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通过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定位,提升大学生就业专业技能。通过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教育课堂阵地,改革教学方法,提升大学生就业生涯规划技能。结合大学学风建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综合素质养成及应用技能。最后,在校企合作中,将学生“推”进用人单位,检验提升就业能力的效果,同时在“实战”岗位中就业能力再次淬炼提升。
参考文献
[1] 王君涛,沙治邦.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分析及培育路径—基于用人单位的调查研究[J].科技促进发展,2018,14(17).
[2] 郑晓明.“就业能力”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05).
[3] 培君.大学生就业能力模型研究综述[J].教育与职业,2009(11).
[4] 刘铁军.新时期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 绥化学院报,2018,38(11),12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