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2019-04-04高露薇

青年时代 2019年6期
关键词:花边萧山非遗

高露薇

摘 要:萧山花边,起源于意大利,20世纪初经由意大利传教士传入中国,逐渐融合了当地劳动人民的创新与智慧的结晶,发展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技艺。然而,由于其缺少传承人、宣传力度较弱等原因,萧山花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正面临着困境。本文以传统挑花女的口述访谈为例,分析萧山花边手工艺传承与产业发展的现状,尝试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方法。

关键词:花边;萧山;非遗;传承

萧山花边,又称万缕丝(venice),是浙江省著名的传统手工艺品,于2008年被列入浙江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萧山花边是萧山地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它与萧山人民的生活、习惯、风俗等融为一体,形成一种无形的文化记忆。

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萧山花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现今正面临着困境。民间花边设计和技法方面的专业人才越来越少,再之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鲜有认识,传统的花边技艺已面临失传的危机。

在经济、科技高速发展的萧山,如何在这一新形势下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何使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与时俱进,如何挖掘非遗中符合时代需求文化价值、经济价值,使其融入现代生活,走进大众的日常生活是需要我们不断思考和探索的。

一、萧山花边发展历程

萧山花边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 1919 年,当时沪商徐方卿带四名天主教徒到坎山,组织 24 名妇女学习编织花边,起源于意大利威尼斯的花边,就此在萧山落地生根,开始生产。同年,坎山镇开设第一家花边厂——乔治花边厂。据《中国实业志》载:“民国十九年萧山花边厂达三十余家,织造女工至两万多人,厂址集中于紫山东乡之龛山镇”。建国后,花边的生产得到快速发展,因萧山是花边的主要产地,故将萧山以及周边地区生产的花边统称为“萧山花边”。

在 70 年代末最旺盛时期,萧山有 20 多万绣花女工从事挑绣花边,以其构图严密、技艺精湛、工针多样、精致结实的特点,远销60多个国家和地区。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对贵宾室的“西湖全景”花边赞叹不已,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将其称之为“世界花边之冠”。萧山花边的兴起与发展充分体现了坚持文化自信,不忘本来、吸收外来,推动文化创造性发展的诉求。同时,萧山花边中蕴含着萧山人的智慧,凝聚萧山人坚韧不拔的精神,是萧山文化的一种独特表现形态。

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世界机绣工艺的发展,手工刺绣市场需求慢慢萎缩。数十年间,挑花女从上世纪 80 年代的 20 万大军减少减到目前不到 2000 人,而且大多是年过花甲的老人为主。整个挑花人才梯队青黄不接,制作花样的设计人员亦面临断层,密度高、难度大的针法更难传承,这一传统技艺面临着失传的危机。

为此,本调研团队实地考察浙江杭州萧山的坎山、瓜沥等地的花边工艺,并对挑花女等相关人群进行访谈和交流,在充分了解萧山花边现状处境和发展契机的基础上,探寻出一条其传承和发展的科学道路。

二、田野调查个案:挑花女

萧山花边是集千百人的共同汗水挑织而成的工艺品。在萧山花边兴盛之时,每年都有大量的花边销往美国、瑞士、意大利、德国等50多个国家,换取了数目不小的外汇,也有力地促进了国家的建设,在这一过程中,萧山妇女功不可没。

本调查团队一同到萧山区河庄镇向前村,对该地的传统挑花女进行采访,并对她们的口述访谈进行整理总结,以此记录文化遗产“历史记忆”,以此为基石为萧山花边这一非遗的活态传承寻找方向。

其中一位挑花女,她今年76岁,挑花的生活伴随了她将近40年。据她回忆,其在7、8岁时跟着母亲开始学习挑花,随着年龄的增大,挑花的难度也逐渐提高,在16、17岁的时候正式开始挑花。她还提到挑花手艺比较好的大概一天能赚5角。在当时,村里一个壮年的男劳动力做一天赚10个工分,充其量也就是四、五毛钱。

花边已渐渐在挑花女的生活中远去,但是这段记忆已融入她们的生命中。无数个她们手中的一根针共同推动了萧山经济的发展。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发展不意味着要抛弃前几辈的的记忆,而是真正让它们融入现在人的生活。传统挑花女身上展现的吃苦耐劳,勇立潮头的萧山精神仍需传承,萧山花边中的文化之根仍需延续。

同时,从该挑花女们的回忆中我们还了解到,手工花边有七十多种花样,不用的花样需要采取不同的针法组合,有些挑花女还找出家中村存留的花边成品,为我们展示了她们擅长的“网眼针”、“旁步针”、“花散针”、“十针“等针法。

在对比现在生活中常见的机器生产出来的花边成品和数十年前的手工花边成品,可以明显观察到差别。从流水线上出来的机器花边,对比凝聚手工艺人们的创造力,展现出一个地区人们身上的独特精神的手工花边而言只能只能成为产品。同时手工挑出来的图案精致独特,质地精良,这些特点也是机绣产品所不具有的。

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与传统技艺的传承、发展并不矛盾。随着机绣花边产业的市场竞争力逐渐下滑局面的出现,证明花边产业的转型升级需要延续传统技艺,无论是独具特色的风格还是其中蕴含的精神都将推动地区文化的传承、产业的发展。

三、非遗的活态传承之路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固化的文物,而是可以随着歷史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变化的,是人们与历史、与现实等因素发生作用的再创造。如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实生活,是萧山花边的继承与发展道路上需要深思的问题之一。针对对萧山花边发展历史的观察和挑花女口述访谈的思考,我们尝试探寻一条以萧山花边为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之路,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保护传承人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本,也是其传承的关键。与物质遗产相比,以萧山花边为例的传统技艺中传承人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

2013年,杭州市推行“工艺与民间艺术薪火传承计划”。但是,据了解,“薪火传承计划”学徒学期5年,政府每月出2500元的生活补贴,5年后政府将取消该补贴。这一支持和培训计划并未起到能完全解决传承人的生活压力问题,相关人员仍旧会因生存问题选择放弃继续学习传统技艺。

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培训计划应从多方面加以考量,如针对个人工作室的相关传承人培训需给以经济补贴、展出扶持等等,对于聘用传承人的企業给以销售扶持、税收优惠等,相关措施实施有效,以此保障传承人的生活需求,从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增添动力和活力。

第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需要在其保持独特风格的基础上重视市场需求。在当前的经济背景下,传统技艺的发展确实存在困境,这就要求其以市场为导向满足消费者需求,加以创新。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创新与非遗的纯正性的矛盾。对非遗的创新,其本质是增强其活力,更好地得以保护,若是一味创新,放弃非遗的特有属性,便是本末倒置。

对于萧山花边而言,机器生产具有产量大、速度快、人工成本低的优势,但是在制造出的花边产品质量粗糙,缺乏特色,市场竞争力低下。传统手绣则具有独特性、创造性,正弥补了工业化生产缺少的特性。手绣和机绣的结合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满足市场需求,驱动地区的文化与经济双重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可以融入产业化的过程中,产生经济效益,但是这一实施策略并非所有非遗都可借鉴,主要适用于传统技艺。

第三,以互联网和大数据思维为核心,让非遗融入人们的现实生活。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可以不局限于文字、声音等资料的记载,博物馆的建立等,还可以利用互联网传递信息的速度快、范围广、接受程度高的特点,将互联网与非遗结合起来。

以萧山花边为例,建立萧山花边的网站和公众号,增加人们了解非遗的渠道;建立数据虚拟博物馆,以大数据技术为依托,将萧山花边融入其中,在互联网上人们便可直观感受非遗;将萧山花边等融入到软件开发中,例如,游戏软件中人们可以自主设计花边图案,运用到虚拟人的服饰中等,建立人们与非遗的审美情感的共鸣。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人类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传统技艺的分类、总结,将其纳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意义在于对人们文化记忆的记载,对充满智慧的技艺的尊重,对独特精神的尊重。

参考文献:

[1]刘勇:《让传统技艺拥抱现实生活——对萧山传统技艺保护与利用的思考》,选自《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 年 9月第五期.

[2]任学婧:《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策略研究》,选自《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年第22期.

[3]杨茜,刘冬青:《“互联网+”时代河北传统技艺类非遗媒介使用现状与保护策略探析》,选自《大众文艺》,2016年第23期.

[4]徐涟:《振兴传统工艺浙江实践的观察与思考》,选自《中国文化报》,2017年6月 21日.

猜你喜欢

花边萧山非遗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十中花雨文学社
棒槌花边:指尖绕出别样韵味
常熟花边的历史及传承发展研究
棒槌花边的传承与发展
萧山瓜沥:打造“沥家园”智慧城市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打通千个发布端口 打造有X-IN媒体——萧山融媒体中心建设的若干实践
拉舍尔花边中传统吉祥牡丹纹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