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词摹邻里,邻里绎境情

2019-04-04潘婷

青年时代 2019年6期
关键词:邻里诗词意象

潘婷

摘 要:“邻里”作为古诗词中的常见描写对象,其与叙述主体之间的“疏离感”与“亲密感”使其对于诗词抒情绎境具有独特的作用,本文试从几首诗词浅析“邻里”在诗词中的主要形象和作用。

关键词:邻里;意象;诗词

一、前言

我国唐代有“诸户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四家为邻,五家为保”的邻伍制度,古人也常云:“远亲不如近邻”,可见宗法集体、农耕文化、交通闭塞等因素影响下的邻里关系是古人日常生活中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因而,或成点缀、或被描摹的“邻里”成为了古代诗词中的常见内容。

二、点缀形象——不被具体描写的“功能性”“邻里”

个人的生活环境除了家庭内部的人员情况、住宿生活条件相关,家庭外部的邻里情况也是重要的部分,因而有时,“邻里”会作为一个对于主人公生活环境功能性点缀的角色进入诗文之中。这一类诗文,对于邻里角色不同的描述对主人公形象的塑造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一)四无邻人的孤清困窘环境

《喜外弟卢纶见宿》中司空曙开篇即以“四无邻”的情形描绘主人公所居之处的荒凉,“四无邻”是前“静夜”的原因,更是下句“荒居”的体现,其渲染“无人声”的孤清静谧气氛与三、四句“雨声”相衬,表现了主人公家境贫寒的窘境。而虽说“四无邻”,现实生活中可能仍是“有邻”或“少邻”的,只是能与主人公心意相通而共情之人并无,如此以“四无邻”带出身心皆孤的主人公形象与后写喜遇心意相通更有亲缘的外弟留宿,欣喜之余更显自身沉沦孤寂的辛酸。这首诗中的“邻”以“缺失”的形式呈现,对于主人公孤清困窘的境遇有着独特的效果。

(二)以物为邻的闲适自然环境

柳宗元的《溪居》在描写贬官永州于溪畔定居的生活环境时,与司空曙相近的人烟稀少之处,柳诗却写以“农圃”为邻,相比与司空诗的“四无邻”,更显豁达的心境。诗人将居无邻写成以农圃为邻,日出带着露水耕地锄草,日落披着晚霞游溪而归的如同隐士高人般的生活,可见自身在孤独凄苦中作乐的豁达。

同样是無人为邻的情境,司空诗直说正说,柳诗曲说反说,都显孤独却借助对“无邻”的不同表达折射截然不同的心境。

(三)借“邻人”之口曲折表达

《寻陆鸿渐不遇》中写诗人皎然拜访友人陆羽却不遇,诗文本到“叩门无犬吠”,“不遇”情况已交代完,这里借“问西家”这一插曲,借邻人之口完成陆羽隐士形象的塑造。邻人因生活在陆羽附近而对其生活情况有所了解,托其之口描述切合常理;其又处于固定的有限视角,也是对陆羽流连山中潇洒恣意的具体行径做了留白处理,更引人遐想。同时邻人的第三者位置使诗呈现效果既比诗人叙述多几分客观曲折,也比友人自述更为达意。因而,这里的“邻人”成为了成功塑造诗人描写对象形象的重要角色。

三、咏叹民生——成为描写对象的“具体化”“邻里”

在诗词之中,“邻里”除了成为诗人描摹生活环境的组成部分以外,邻里人事更是真实鲜活地存在于诗人生活之中的,因此也有许多善写生活百态的诗人以“邻里”的形象写诗,塑造了鲜明多样的底层劳动人民形象,表达诗人词人对于底层百姓或同情、或共情的心情。

(一)借“邻人”窘境客观真实地表现底层人民疾苦

唐代温庭筠的《烧歌》一诗中,诗人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描写生活见闻,从眼前所见之景起,结合邻人所言之俗,从两个角度将如邻翁一样的劳动人民辛勤劳作却被剥削迫害的穷苦形象具体化,而邻翁出场时“倚插”“潸然”的形象已为最后两句的愤叹埋下伏笔,诗人从身边之景身边之人写起,加之与邻翁身份不同带来的距离感,与邻人长久相处的亲切感,使得所写之景所状之物客观又生动,使得作者通过对处在生活底层又在自己身边的邻翁形象的塑造所饱含的对官家欺民的愤慨、对百姓贫苦的同情得到更好的抒发。

(二)借“邻人”表现劳动人民的热情淳朴

杜甫的《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主要写其受邻家田父相邀前去饮酒的场景。通过相邀饮酒、尽日畅饮、款待留宿,写以大盆盛、高声喊人取果栗相送等等情节表现田父的热情友好,其中“叫”“高声”“肘”“指挥”这样一些看起来“无礼”的动作,在诗人看来都不是粗野之丑的,反是因热情淳朴而显得真诚美好。诗人通过诸多细节描写刻画了朴实热诚的邻人形象,通过如此和睦相亲的邻里关系表达了对底层善良淳朴的劳动人民的喜爱和赞美。

四、深化情境——与主人公境遇紧密结合的“情感化”“邻里”

有一部分诗词中的“邻里”形象不再像第一类仅起点缀作用,也不像第二类成为诗文的主体形象,而是作为饱含诗人情感的、将诗人境遇推向高点的具有“情感化”的意象,如同神来之笔一般,使得表达对象更加生动、情感更加浓烈。

(一)正向衬托

蒋捷的《声声慢·秋声》写了词人在夜间听到的种种秋声,其中关于邻里的,是月亮将落、天将明之时,邻家闪烁灯火下妇人的捣衣之声,妇人的彻夜捣衣可见词人也是彻夜辗转。因互为邻里,加之全诗凄凉愁苦的基调,妇人身处的社会环境也与词人相近,词人代妇人言愁的同时,更是妇人代词人抒发心声,因而这里的邻妇如同其他被拟人化的风雨声号角声,都因词人内心亡国之痛而抹上了深深的愁意。词人通过对邻妇一夜赶衣、诉尽愁肠的情景曲折地表达自身无事可做却因亡国之痛彻夜难眠的愁绪,使其愁更显百转千回,难以释怀。

(二)反向衬托

《秋宵月下有怀》是诗人孟浩然在秋夜望月思乡之作,五六句“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先从视觉上写庭院中槐树枝棱在月光照耀下更显清寒萧疏,槐树如同诗人自己,在月光下形单影只的身影显得凄凉孤独,如此静谧孤寂之夜中再传来邻家清透急促的捣衣声,反衬之下使整个夜晚更显凄寒。“砧声”暗示着“家庭”,赶制寒衣的场景可以看作是女子对男子表达心意的温情举动,如此家庭和睦的暖意与一墙之隔却茕茕孑立的诗人形成鲜明对比,反衬出诗人更加孤独寂寥的境遇,并将思乡思亲的愁绪推到了制高点,便引出了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的望月空叹。

(三)推向極致

蒋捷的《贺新郎·兵后寓吴》写尽两朝之交词人因战乱而颠沛流离的生活。下片首句感叹国破家亡的物是人非,再落回词人无处谋生的窘迫境遇之上。颠沛出发之前,本就贫寒之至的词人用其唯一的书墨才能希望谋一点营生,便问询邻里老翁是否需誊写《牛经》,老翁并不作声,只是连连摆手表示了拒绝。邻里老翁的拒绝,说明其不需《牛经》这一传授御牛耕田之术的书,可见战乱年代百姓已无心生产的现状;同时誊写需收费,老翁的拒绝也可能暗示无力支付,可见百姓之贫寒;再者;老翁一言不发略显冷漠的态度可见本应和睦友好的邻里关系变得淡漠疏远。而邻翁的这一拒绝,更为词人无处谋生的困窘处境雪上加霜,以这样一件看似稀松平常的邻里交往小事折射出动荡年代的生存危机,以看似客观冷静的结尾却将词人对于国破家亡、战乱对人身心的摧残以及个人的困窘失意慨叹推向极致。

五、结语

综上所析,唐宋诗词中的“邻里”形象及作用可主要分为三种:1.仅具有功能性的用以点缀主人公生活环境从而服务于主题的符号化作用,这一类的“邻里”描写多为点到即止,有时甚至以缺失形式存在,塑造描写对象或孤寂或超然世外的形象和性格特征;2.作为底层劳动人民典型代表被具体化描写以表达对于底层劳动人民的情感,这一类的“邻里”多被具体描写刻画,表达作者对劳动人民或赞美或同情的情感,而与叙述主体的“邻里”关系使其不像血亲关系那样直接而深厚,如此带来的“疏离感”使得对其的描写、为其代言之事更具客观性与合理性;3.邻里形象或行为被作者情感化,以加强主人公境遇、推动情感抒发的重要作用,此类与叙述主体生活的时空有一定重合的“邻里”形象,往往与作者情感指向有着或正或反的紧密联系,常常起到作者情感深化的重要作用。

文学形象因文本情思而生,“邻里”形象的分析离不开诗词文本,如此充满可能性的“邻里”形象仍需在浩如烟海的诗文中得到进一步挖掘。

参考文献:

[1]周立胜.中国古代相邻关系民间调整机制研究[J].民间法,2013,12(1):192-200.

[2]徐睿一.浅析我国古代的相邻关系[D].吉林大学,2012.

[3]周蒙,冯宇主编.全唐诗广选新注集评(1-10卷)[M].第一版.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08.

[4]马东瑶编.古典诗词鉴赏[M].第一版.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3.12.

[5]王友胜选注.宋词三百首新编[M].第一版.上海:百家出版社,2007.01.

猜你喜欢

邻里诗词意象
“小邻里”托起“大幸福”——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打造“邻里+”基层治理新样板
黑白电视·邻里之情
诗词之页
你为邻里理发,我为你倒茶
“玉人”意象蠡测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
养猪致富不忘乡亲邻里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