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应用型特色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2019-04-04程怡
程怡
摘要: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应用型特色课程的建设,以学生学习能力持续提高为主线,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质量为目标,以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深化教学改革。革新教学方法、开发自主性课程项目试验、融入现行规范、引入最新成果、对接产业需求、重视过程考核等,这些举措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实现课程教学向应用型转变。
关键词: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应用型特色课程;教学改革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必修的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课程公式多、概念多、系数多、条件多、系统和逻辑性差,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应用型特色课程的建设,应以学生学习能力持续提高为主线,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质量为目标,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课程资源产教融合为渠道,以突出成果导向为特色,采用项目式真实任务,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实现课程教学向应用型转变。
一、课程现状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与现行规范结合紧密,并且是后续专业课程混凝土结构设计、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理论和工程基础。根据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和学生反映的情况来看,单单靠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形式,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首先,该课程涉及力学基础,比较抽象难懂,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其次,课程虽与规范结合紧密但内容的系统性和逻辑性较差。笔者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学生普遍指出:课程理论太多,实践太少;计算过程太过复杂;公式太多,理解困難;等等。再次,课程考试时,题目只要稍微有难度或者有所创新,学生就基本不会,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难以达到,并且在后续课程学习时,学生往往又忘记了先前课程的构件设计知识。因此,如何提升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真正使学生学以致用,是我们需要研究的一大教学难题
二、课程建设
本研究认为,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这门课程应:第一以实际项目案例分析应用为抓手,强调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教师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巩固学生构件设计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使学生具备结构设计师应有的安全设计意识、专业责任感及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奠定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第二,了解混凝土结构的最新成果及发展方向,既为土木工程专业后续课程提供基本的构件设计技能,又为学生进一步学好其他工程相关课程奠定基础,在培养高素质、强能力的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中起到重要作用。第三,培养学生持续学习的能力,采用翻转课堂,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第四,与企业共同制定课程教学内容,共同开发课程教学资源,与一线生产企业接轨,实现产教融合教学模式。第五,运用建筑信息技术(BIM),建立结构构件模型,让学生更加形象地认识构件内部构造,实现可视化模拟教学。引人BIM应用软件,可以训练学生的逻辑性与创新性,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学习品质。
三、教学改革
在课程建设大方向的指导下,本研究认为应深化教学改革,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实现课程教学向应用型转变。
(一)教学方法革新,寻求“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高校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利用学堂在线、超星学习通等网络平台,让学生在进入课堂前先自己通过慕课等线上课程进行学习,直接下载资料。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应采用讲授法和协作法进行知识点梳理,针对学生存在问题进行针对性分析和解答,并通过多样的考核形式以满足学生个性化
(二)自主性课程项目实验,实现“学中做,做中学”
教师要打破原有课堂纯理论式的教学,除了观看试验录像、工程录像和计算机BIM模拟动画,还要让学生走出教室,利用课堂所学知识分小组进行构件截面设计,再利用工程实验中心先进设备,进行梁受弯、受剪承载力的试验教学。在进行实验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自主设计用于项目实验的受弯构件的材料强度、截面尺寸、配筋率等,并由学生自己动手进行钢筋应变片的粘贴、模板支模、绑扎钢筋、浇筑混凝土等工作,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兴趣。通过试验观测和数据分析,学生更直观、深刻地掌握了理论知识,为后续课程混凝土结构设计、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等打下基础。
(三)融合现行规范,实现课程与执业能力接轨
高校要融入规范教学,实现执业认证一体化。土木工程专业在实际工程中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因此,教师在教授课程时,应适当引人相关规范,结合规范进行设计理论和计算方法的讲解,加强学生对相关规范的理解和运用,为学生快速适应工程实际设计方法,获取注册结构工程师的执业证书奠定基础。除此之外,教学内容应根据注册结构工程师考试标准要求进行适当的调整,做到有所兼顾,同时加强案例设计内容的教学,将相关规范条文与案例对照讲解,并在课后将混凝土相关规范上传到“学习通App”,供学生课后学习。执业注册考试侧重于从知识结构、专业体系和某一学科自身的系统性来设计每一道考题。参照执业注册考试组织教学内容,并注意知识的系统化、理论化,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容易调动学生积极性,也更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注册结构工程师考试总是紧跟土木工程技术的发展,这也为教学内容的改革提供了不竭源
(四)引人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在课程中注人先进性和时代性
课程配套的教材及课程教学的内容应随着规范的更新而更新。同时,随着BIM技术的发展,从二维进入三维时代,实现过程管理、设计、施工一体化,为混凝土课程注入新的生机,这些都应在课程教学中加以体现,使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保持时代先进性。在教学中,教师要紧贴工程实际,优化教学内容,适时、适量地补充新原理、新技术、新方法、新规范、新标准等,充分体现教学内容的适应性和时效性。尤其是要把BIM新技术作为一根线,构建BIM模型,将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与后续的BIM+钢筋砼楼盖、框架课程设计等教学内容串起来,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五)深化产教融合,对接产业需求
高校应与行业、企业对接,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实现课程知识的及时更新,同时建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机制,积极引入用人单位或相关企业参与课程建设,听取和吸收他们对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的意见。例如,阳光学院与名筑建工集团有限公司组建“名筑土木工程产业学院”,把名筑集团与土木工程学院各自的优势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名筑集团在建筑行业领域中强大的行业背景和人才资源优势,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了保证产业学院的教学质量,名筑产业学院还成立了产业学院的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对产业学院教学相关工作等进行检查和指导,对教学过程、教学质量、教学管理和教学秩序有重点地进行检查、督促、指导和评价,对教学信息进行收集、研究和反馈,并向产业学院理事会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六)考核方式多样化,重视过程考核
考核评价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进行考核,具体为项目过程考核和期末知识考核。过程考核由课程作业、讨论课、实际案例分析等教学环节的成绩构成,考核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比期末知识考核更具灵活性和适用性。
四、结语
针对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学校充分利用企业的优势资源,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应用型特色课程教学改革,改进现有的教学理念、课程体系、理论与实践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出高层次、高水平、高素质的“工程技术能力+BIM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周云.案例教学在“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中的尝试[J].高等教学研究学报,2007,(3).
[2]孙凯,潘颖.提高混凝土结构原理课程教学质量的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11,(4).
[3]曾祥蓉.提高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质量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