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河南戏曲音乐的特点及变革
2019-04-04余璐
余璐
摘要:河南省有着众多被大众喜爱的戏曲剧种,这些戏曲音乐具有多样性、艺术性、鲜活性、大众性等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河南戏曲音乐也面临着变革的机遇和挑战,只有在继承传统戏曲音乐的基础上,创作出符合现代社会审美趋势和文化需求的新时代的戏曲音乐,才是河南戏曲音乐变革的突破口与方向。
关键词:戏曲音乐;特点;变革
河南省地处中原,是我国戏曲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河南豫剧等地方戏曲有着独特的艺术表演风格。河南戏曲富有地方特色,它根植于河南地方民俗和传统文化,形成了包括独特的戏曲音乐、特色的唱腔以及形体动作等在内的完整的艺术表演形式。
正是因为河南省拥有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光辉灿烂的戏剧文化,河南省被人们称为“戏曲之乡”。河南的戏剧种类据相关资料记载,从明清到现在,包含流行一时的以及现存的剧种就多达45种。20世纪80年代,活跃在河南各地专业或业余剧团舞台上的戏曲剧种仍有31种,主要有豫剧、曲剧、越调、大平调、四平调、柳琴戏、道情、宛梆、怀梆、怀调、二夹弦、落腔、坠剧、豫南花鼓戏、蒲剧、大弦戏、京剧等。
一、河南戏曲音乐的特点
(一)多样性
河南省从地理位置来看,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都与别的省份相接,正是其地理上的这种特殊性,造就了河南地方戏曲音乐兼收并蓄的特点。因为中原地区地域辽阔,河南的东、西、南、北各地方言各具特点,存在较大的差异,甚至在同一地区也存在着不同的方言。而每一地区对音乐的风格偏好也有差异,有的喜欢高亢,有的偏爱低沉,这些差异造成了河南地方戏曲音乐的曲调和唱腔风格也各有不同。在河南地方戏曲中,除豫剧、曲剧、越调这几个中原地区较大的剧种外,还有四平调、怀梆、大弦戏、坠剧、大平调、道情等表演形式。这些剧种都有其各自丰富的行腔板式,其唱法、曲调都各不相同,表现形式也有着严格的区别。
(二)艺术性
作为中华民族戏曲音乐重要组成部分的河南地方戏曲音乐,有着非常重要的艺术欣赏价值及研究价值,同时河南地方戏曲音乐也是深厚的中原地域文化底蕴的重要载体。河南省是黄河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其戏曲音乐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与发展历史。在原始社会时期的祭祀活动中,中原音乐已经初现雏形,如巫舞、图腾舞、傩舞、大禹治水之歌《大夏》、黄河流域原始部落的葛天氏之乐等,这些融诗、乐、舞于一体的表现形式,都彰显了中原地区音乐的发展特色。史书中关于商人“恒舞于宫、酣歌于室”的记载,以及中原劳动人民在劳作及生活中产生的“桑间濮上”之音,还有包含民间生活情趣的“郑卫之音”,它们都分别作为一代戏曲的代表,能够使听者“乐此不疲”。到了现代,无论是传统戏曲的代表作《花木兰》《红娘》《五世请缨》《穆桂英挂帅》等剧目,还是表现新时代人民文化精神的《朝阳沟》《倒霉大叔的婚事》等,都体现了河南戏曲音乐的不断发展。
(三)鲜活性
地处黄河流域的河南省,在历史上一直以农耕为主,并且多个朝代都曾建都于河南的开封、洛阳等地,因此,具有地域特色的宫廷音乐和民间戏曲也随着历史与文化的不断发展,在河南形成并逐渐发展起来。
以最有代表性的豫剧为例,它是发源于河南并在河南盛行的一个大的戏曲剧种,因河南的简称为“豫”而于新中国成立后被官方命名为“豫剧”。它属于中国的五大剧种,居中国各地域戏曲之首,是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戏曲剧种。豫剧在民间有河南梆子、河南呕、河南高调、靠山吼等不同的名称,它包含了河南地区浓郁的地方特色及乡土气息,唱腔具有铿锵大气、韵味醇美、生动活泼、抑扬有度、有血有肉的特点,演唱兼具粗犷高亢、奔放激越的特色。豫剧能够很好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并且具备了高度的艺术性,因而在民间广受欢迎。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豫剧承载了不同时期河南人民的思想及文化意识,它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
(四)大众性
以豫剧为代表的河南戏曲以它根植中原、昂奋勃发的宏大气魄,高亢激越、简洁明快的唱腔曲调,乐观向上、风趣幽默的语言情趣,兼顾南北、不难不涩的中州韵音,宽厚浩然、质朴无华的文化风貌,古今兼具、老少咸宜的表演风格,贴近生活、反映现实的大众格局等特点,有着众多的观众群和喜爱者。在豫剧发展的鼎盛时期,不光在河南境内极受观众的欢迎,在全国范围内,京、津、鄂、皖、苏、鲁、冀以及贵州、青海、西藏、新疆、台湾等20多个省区都有专业豫剧团(院),业余豫剧团更是不计其数。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80年代后,受各种思潮及国外戏剧及文化的冲击,许多传统的戏曲剧种都存在着生存危机。而豫剧在此期间也经过了挣扎与拼搏,但它最终以它特有的生命力,显示出了独特的魅力。豫剧的上座率依然很高,电视台一些豫剧的栏目依然在全国有着众多的观众,尤其是河南电视台的《梨园春》栏目收视率在各综艺节目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花木兰》《抬花轿》《穆桂英挂帅》《朝阳沟》等剧目风靡全国,家喻户晓。我国有众多的豫剧爱好者,大江南北都有无数的“豫剧迷”。
二、时代的发展对河南戏曲音乐的变革提出了要求
戏曲音乐在戏曲艺术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是中华民族的艺术文化瑰宝,自古就有“曲不离戏、戏不离曲”之说,戏和曲互相依托,相得益彰。无数的戏曲音乐工作者,不断地在继承与创新中,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着努力。
河南戏曲音乐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发展,各个时期豫剧都有一些水平较高的代表作,如20世纪50年代的《小二黑结婚》《朝阳沟》《刘胡兰》《冬去春来》等。到了80年代,尽管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许多港台流行歌曲给传统戏曲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使戏曲陷入困境之中,但是依旧涌现出了《金鸡引凤》《倒霉大叔的婚事》等一批深受观众喜爱的现代豫剧。
在现代生活节奏加快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娱乐方式都有了巨大的变化,河南地方戏曲也受到互联网等娱乐媒体的巨大冲击,如何既继承传统戏曲音乐的基础,又能够符合现代社会的审美趋势和文化需求,成为实现河南地方戲曲传承与发展的首要前提,也是戏曲音乐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三、河南戏曲变革的方向
河南戏曲应以河南豫剧传统音乐特色为起点,增加现代元素,寻求改革的突破口。艺术的归宿就是为大众服务,民众的审美需求就是戏曲改革的风向标。而戏曲音乐的改革就是在保持剧种特色和民族审美观念的基础上,协调音乐元素、唱法求异、乐器组合、扬长避短、优势互补,走向戏曲音乐现代化。除此,戏曲音乐还要有纵向(继承戏曲音樂的优秀传统)与横向(多方借鉴、广采博览)的结合,也要有宏观与微观的结合,这样既可居高临下俯瞰戏曲全局动态,又可抓住表演中各环节的链条,窥一斑而知全豹。创作技巧要创新——旋律抑扬、声音高低,重唱组合、器乐增减等;唱腔音乐要创新——旋律、板式、流派、节奏、调式、调性的改头换面,旧瓶装“新酒”等。
新时期河南戏曲音乐的创作者们认识到,他们的首要任务就是在发展传统戏曲音乐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创作出具有时代精神、符合现代生活节奏和现代人审美的戏曲新音乐。他们既对中国传统民间音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又了解西方音乐的许多表现形式。正是这些深厚的积淀,才让他们的创作既保留了传统豫剧的精华,又融入了时代的音符,被更多的观众接受、
在中外音乐发史上,任何一个国家优秀的音乐作品都有着自己国家和民族的风格和特点。从古到今,那些有卓越成就、影响力比较大的音乐家们,都是既继承了原有的音乐传统、又敢于在继承的基础进行革新并有所突破的。音乐创作中继承与发展是密不可分的,继承传统并不是目的,继承的目的在于发展。但是,没有继承也谈不上真正的发展。
我国的戏曲音乐之所以出现、发展并盛兴,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是因为它是在我国独有的社会条件下产生的,其表现方法也是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因此,戏曲音乐才能够在民间普及,并有着众多的观众群。在中外音乐发展史上,任何一个伟大的音乐家都不能脱离与广大群众的联系,他们的音乐作品都不能是“空中楼阁”。他们都尽可能地让自己的音乐作品能够为人民群众所理解、所接受,有不少音乐家一直在努力却不能做到这一点。那些伟大的音乐作品之所以能够流传下来,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能够较好地解决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只有在传统戏曲音乐的基础上,创作符合新时代需求的戏曲音乐,才是河南戏曲音乐变革的突破口与方向。
参考文献:
[1]郭光宇.河南戏曲名家丛书.[M].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2004.
[2]刘俊鸿.地方戏曲发展自议[J].艺术百家,2003,(1).
[3]张凤云.地方戏曲出路在哪里[J].戏文,2006,(4).
[4]谭静波.豫剧舞台演出的现代审美趋向[J].中国戏剧,2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