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己茯苓汤不同剂型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后遗症效果比较研究
2019-04-04莫婷
莫婷
(陕西省交通医院,陕西西安 710000)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常见的血栓性疾病,因老年住院患者的增多、大手术的广泛开展、下肢骨折发病率上升、卧床失能人群的增加等原因,下肢DVT发生率呈快速上升趋势[1]。下肢DVT治疗方法基本成熟,以溶栓、介入、血液滤过等疗法为主,疗程长,患者普遍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表现为肿胀、疼痛。西医治疗下肢DVT后遗症以对症治疗为主,疗效常常不理想[2]。防己茯苓汤出自《金匮要略》,具有益气健脾、化气利水的功效,常用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后遗症治疗。但是中药汤剂依从性较差,防己茯苓汤的剂型开发越来越受到重视。该文选择2017年7月—2018年4月,医院收治的下肢DVT后遗症患者80例入组,对比不防己茯苓汤不同剂型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医院收治的下肢DVT 后遗症患者入组。纳入标准:(1)病情诊断;(2)DVT 病程>3 个月,进入后遗症期;(3)有后遗症,表现为凹陷性肿痛、下肢浅表静脉曲张等表现;(4)年龄>18 岁;(5)已停用抗凝药物;(6)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1)其他重大疾病;(2)孕期、妊娠期女性;(3)无法获得随访。 退出标准:(1)延期、择期手术;(2)采用计划外的治疗方法。入选对象80例,按照入院时间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n=40)、观察组(n=40)。对照组40例,其中男18例、女22例,平均年龄(57.3±10.1)岁。 平均病程(31.4±18.6)个月。 患肢体53条。疾病严重程度:轻度10条、中度30条、重度13条。观察组40例,其中男17例、女23例,平均年龄(58.0±12.7)岁。 平均病程(32.3±15.9)个月。 患肢体 54条。疾病严重程度:轻度12条、中度28条、重度14条。两组对象年龄、性别、疾病严重程度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迈之灵片,2片/次,2次/d,早晚各 1次,同时尽量抬高患肢,避免久站久坐,穿减压袜。同时防己茯苓汤,防己 15 g,茯苓 20 g,桂枝 10 g,黄芪 15 g,甘草 6 g,桑枝 15 g,鸡血藤 30 g,郁金 15 g,制作成为颗粒剂,1剂/d,早晚冲服,持续1个月。观察组:将防己茯苓汤颗粒剂替换为辅料,打粉搅拌混匀后过筛,每剂制备成为粉,加添稠剂20 g,水200 mL,混合成为糊状,加热使药性混合,将药物均匀的铺棉布袋里,厚度约为5~10 mm。将温度适宜的中药包外敷于患肢上,外上大小适中的塑料膜保湿,每次敷药时间约30 min,每包可以使用5 d,持续8周。
1.3 观察指标
两组对象的临床疗效,皮纹等皮肤外观异常症状改善时间、疼痛改善时间、肿胀改善时间,治疗前后下肢股总静脉血流速度。
1.4 疗效判定
参照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及疗效标准》评价疗效:(1)疼痛、皮温异常等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临床症状、体征积分减少≥90.0%;(2)显效,疼痛、皮温异常等症状体征明显改善,无重度症状,临床症状、体征积分减少 70.0%~89.0%;(3)有效,疼痛、皮温异常等症状体征有所改善但未出现加重表现,临床症状、体征积分减少 30.0%~69.0%;(4)无效:疼痛、皮温异常等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或加重,临床症状、体征积分减少<30.0%[3]。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以及WPS表格进行统计学处理,症状体征改善时间、血流速度服从正态分布,采用(±s)表示,观察组与对照组组间组内对比分别采用t检验、配对t检验,临床疗效整体比较采用秩和检验,愈显率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观察组整体疗效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愈显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无效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对比[n(%)]
2.2 症状体征改善时间、血流速度
观察组外观异常症状改善时间、疼痛改善时间、肿胀改善时间低于对照组,两组下肢股总静脉血流速度高于治疗前、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观察组与对照组症状体征改善时间、血流速度变化水平对比(±s)
表2 观察组与对照组症状体征改善时间、血流速度变化水平对比(±s)
注:与观察组相比,*P<0.05;与治疗前相比,△P<0.05。
分组 外观异常改善时间(周)疼痛改善时间(周)肿胀改善时间(周)下肢股总静脉血流速度治疗前(mm/s)治疗后(mm/s)观察组(n=54)对照组(n=53)4.1±1.6(5.9±2.2)*3.2±1.3(4.8±1.7)*3.4±1.8(4.9±2.0)*120.2±12.4 118.7±11.8(145.1±9.2)△(138.5±8.6)△*
3 讨论
下肢DVT后遗症患者表现为下肢静脉慢性持续性高压,最终出现浅静脉曲张或怒张、凹陷性肿痛、营养障碍改变甚至小腿慢性溃疡等一系列的症状或体征,发生率约为20.0%~50.0%[4]。下肢DVT后遗症治疗难度较大,发生机制较复杂,可能与静脉血液回流障碍、血管瓣膜损伤、无菌炎症、血栓机化有关,西医治疗包括手术以及药物保守治疗,首选药物治疗。药物以静脉活性药物为主,可以促下肢静脉血液回流,从而减轻症状体征,但是疗效常不理想。研究中对照组愈显率仅为3.8%,无效率高达28.3%,略高于其他文献报道,这可能与纳入对象中重度对象占比较高有关。疗效与疾病严重程度、病程有关。
中医认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后遗症与气虚、气滞、湿郁、血瘀有关,病程长,容易反复发作。防己茯苓汤是一种治疗肢体水肿等相关疾病的常用药物,具有益气健脾、化气利水的功效。其中桂枝通阳化气行水、黄芪益气健脾、利水消肿,防己、茯苓利水渗湿、化气利水,甘草调和诸药,郁金、桑枝、鸡血藤等药物可以增强活血化瘀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这些药物具有抗炎、降低渗透压、抗炎、抗凝、改善血管通透性等功效,从而祛除无菌炎症、抗水肿、加速组织损伤修复。口服防己茯苓汤颗粒剂,更多的是从整体上改善血流动力学、平衡纤溶系统,利于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在下肢的局部血药浓度偏低,起效机制与静脉活性药物相近[5]。
研究显示观察组对象的临床疗效明显改善,症状体征改善时间缩短,与此同时下肢股总静脉血流速度也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防己茯苓汤膏药外敷治疗下肢DVT后遗症的疗效更为显著。采用防己茯苓汤膏药外敷,是一种局部疗法,药离子可以渗透到下肢,从而提升局部的血药浓度,发挥靶点作用,外敷还可以起到缓释作用,加热药物可以进一步加速药离子释放,使药物活性成分局部吸收,减少组织液渗出,调节局部皮肤毛细血管,抑制末梢神经产生的病理性冲动,从而减轻疼痛,起到活血化瘀、温通经络的功效[6]。
4 结语
防己茯苓汤膏剂外敷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后遗症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