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降相依法治疗功能性便秘42例※
2019-04-04吴春艳郭霞珍
吴春艳 张 琳 郭霞珍
(1 北京市亚运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北京 100101;2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北京 100029)
功能性便秘是社区常见的一种临床疾病,不仅影响着生活质量,还会成为原有胸痹、心悸、眩晕等病症的诱发因素,猝发真心痛、中风、厥证等重症,甚可危及生命。我们在临床治疗中,运用清代名医陈士铎著《辨证录》卷九设大便闭结门中,升降相依,以升为降思想治疗便秘,获得一些临床经验,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2017年12月就诊于亚运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诊断为功能性便秘的患者84例,其中男 30例,女 54例,年龄 50~80岁,平均 53.37岁。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例。治疗组男16例,女26例;年龄50~79岁;病程 1.5~20年;排便间隔时间 3~10 d。对照组男 14例,女 28例;年龄 52~80岁;病程2~19年;排便间隔时间3~9 d。2组病人在性别、病程、症状等方面经统计学分析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依据罗马Ⅲ有关便秘的诊断要点:必须包括下列2个或2个以上的症状:⑴至少有25%的排便时候,感到费力;⑵至少有25%的排便呈块状便或硬便;⑶至少有25%的排便感到肛门直肠有的阻塞感;⑷至少有25%的排便感到排便不尽;⑸至少有25%的排便需要采用人工方法辅助排便;⑹至少有25%的排便出现每周少于 3次排便[1]。
1.3 中医证候分型标准 依据《实用中医内科学》第二版,分热秘和虚秘两种证候,实秘分型为热秘和气秘;虚秘分型为气虚便秘、血虚便秘、阴虚便秘及冷秘。
1.4 纳入标准 ⑴符合诊断标准;⑵年龄50~80岁,能够配合治疗;⑶入组前至少1周未使用缓泻剂、促动力药物;⑷知情同意,自愿参与研究。
1.5 排除标准 ⑴肠道或全身器质性病变及药物因素所致的便秘;⑵由直肠、结肠器质性病变(如肿瘤、克隆病、结肠息肉、肠结核等)所致肠道狭窄者;⑶合并有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及精神病患者[2]。
1.6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临床常用的以润肠通便、益气健脾为主、养阴润燥为原则,方用黄芪汤、润肠汤及四物汤加减:主要用药有炙黄芪20 g,当归 10 g,生地黄 10 g,火麻仁 10 g,桃仁 9 g,枳壳10 g,熟地黄 10 g,川芎10 g,赤芍10 g,白芍10 g,肉苁蓉10 g。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服,随症加减,1个疗程4周。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原则的基础上,先后加减配伍升麻、柴胡、荆芥、防风6~10 g,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服,随症加减,1个疗程4周。嘱患者多饮水,多食茎叶蔬菜,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适量运动,养成每日定时排便习惯。
1.7 疗效评定标准 便秘症状评分标准按照便秘评分量表[3],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便秘症状及临床疗效评估》[4]。痊愈:症状消失,大便性状正常,表现为成形软便,大便次数1~2 d天1次,排便通畅无困难,便后无残存感;保持6个月以上。显效:便秘症状明显改善;评分较治疗前降低≥2/3,保持3个月以上。有效:便秘症状有好转;评分较治疗前降低1/2。无效:便秘症状无改善,评分无降低。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
1.8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х2检验;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Ridit分析。
2 结果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2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1。见表1。
表1 2组患者疗效比较 (例)
2.2 治疗前后2组患者便秘评分对比 与同组治疗前对比,*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ΔP<0.01。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2组患者便秘评分对比 ()
表2 2组患者便秘评分对比 ()
组别 例数治疗组 42对照组 42治疗前 治疗后14.02± 3.17 6.42± 2.32*Δ 13.95± 3.21 8.43± 3.11*Δ
2.3 虚秘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热秘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相当,P>0.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中医证候分型疗效比较 (例)
3 讨论
便秘是以大便秘结不通为主症的病证。临床上以排便间隔时间延长,或虽不延长而排便困难为特征。便秘多由大肠积热,或气滞,或寒凝,或阴阳气血亏虚,使大肠的传导功能失常所致[5]。一项针对北京市常住人口中18~70岁的 2500例城乡居民进行问卷调查显示,慢性便秘检出率为 6.07%,且女性是男性的 4.59倍[6]。另有6个城市的常住老年人进行了集中和入户调查,结果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便秘患病率为11.5%,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7]。慢性便秘时间至少在六个月以上,病程长,患者痛苦,影响生活质量,目前临床通过中医学的辨证论治思想治疗便秘,效果显著。
中医学对便秘很早就有研究,《内经》称便秘为“后不利”“大便难”,认为与脾受寒湿侵袭有关;汉代张仲景称便秘为“阴结”“阳结”,认为其病与寒、热、气滞有关等等,前人还有实秘、风秘、风燥等概念。教材《实用中医内科学》中,从脏腑病机的角度来说,便秘之病机,主要在于肺、脾、肾;辨证要点依审察病因及观察大便性状,将证候分为实秘与虚秘两类。治疗宜通便,活用通法,但不能都用硝黄之类攻下,并强调重视对气机的调畅[5]。
“升降相依,以升为降”思想是通过阅读经典书籍清代名医陈士铎《辨证录》,其第九卷“大便闭结门”中所言的用药与治疗理念中,学习到的病案治疗经验。我们将这种思想应用在临床治疗中,通过随机分组84人,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比较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通过组方中应用升麻之类以升清阳,清阳升则浊阴自降之法,有效率为88.10%,高于对照组的有效率71.42%,临床治疗的效果提升了我们对“升降相依,以升为降”思想的认识。同时,研究中发现,此法应用于虚秘与实秘的比较观察,在治疗虚秘的2组得分中,治疗组的有效率更高。
“升降相依,以升为降”思想为主导,是陈氏对便秘治疗的独到见解,尤其是“通便不忘升提”的用药特点,对临床治疗便秘具有指导意义。其中一则“人有大肠闭结不通,饮食无碍,并无火症之见,亦无后重之机,有至一月不便者,人以为肾中之无津也,谁知是气虚而不能推送乎。大肠无津,固不能润,而气弱亦不能行。阳气一衰,则阳不能通阴,而阴与阳相隔,水谷入于肠,各消各化,不相统会,故留中而不下也。治法不可滋阴以降之,亟当助阳以升之也。”反映出他在治疗中,注重调和阴阳、以升为降的学术思想,其方用升阳降浊汤(原方药物与用量,人参五钱,黄芪五钱,白术五钱,当归五钱,柴胡三分,荆芥五分,麦冬五钱,肉桂一钱,附子一分)水煎服。方中主用补阳分之药,仅用麦冬、当归以益其阴,佐柴胡、荆芥升提其阳气。谓之“阳气一升,阴气立降,安能阻塞之哉。”意在升降相依,以升为降。《辨证录》一书提到便秘分阴阳,分虚实,便秘病位与脏腑关系相关[8],治疗便秘的病案,无论是在调和阴阳,益肾润肠,培土生金之时,均提到调节升降思想[9],书中内容讲解详细,便于临床学习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