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生理念下农村隔代教育的优化策略

2019-04-04丁佐龙

名师在线 2019年8期
关键词:隔代共生儿童

丁佐龙

(江苏省如皋市江安镇江安小学,江苏如皋 226534)

引 言

共生,本是生物间的一种普遍现象,主要是指两个不同而又互相影响的物种之间互惠共生、共栖等共同存在的关系。目前,农村隔代教育现象呈现普遍性,由此造成的问题也非常突出。农村“隔代教育”的对象——留守儿童,由于缺乏一种稳定而和谐的亲子关系,长期处在这种特殊的生活环境中,往往在情绪上变得焦虑、悲痛、怨恨、忧郁;在性格上变得孤僻、自卑、缺乏自信。绝大部分爷爷奶奶对孩子只重视“管束”,不重视“教育”。他们不知道现代教育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一些留守儿童在学习上自觉性差、纪律不强,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主动性不高,成绩不理想,因此极易产生厌学、逃学、学习劲头不足等不良心理或行为。

如何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中逐渐渗透“共生”理念,促进隔代教育下的孩子的健康成长自然成为我们要重点探索的课题。

一、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找准共生点,优化家校关系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的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对于小学生而言,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尤为重要。教育者应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通过不同的渠道,以不同的方式对学生的成长施加教育影响[1]。

抓住“万师进万家,真情帮万生”关爱行动的契机,学校组织教师走进学生家庭,走进学生和家长心里。

首先,学校通过学生家长委员会会议介绍了学校的发展情况、办学理念及学校发展规划,接受社会监督,并广泛听取学生家长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力求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其次,学校中层干部、班主任对一些家庭有困难、学习有障碍、性格有缺陷、隔代教育的家庭进行了走访。并指导家长转变教育观念,争取家长的理解与配合。并在各个社区的村办公室进行宣讲,指导家长特别是充当孩子监护人的老人们要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宣传国家的教育政策和法律法规,宣讲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与家长共商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措施、方法和手段;并对家长关心的热点问题做好宣传解释工作。

教师们的走访不仅促进了家、校间的交流,还使教师进一步了解了学生成长的环境,便于教师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教师们进社区的“上门服务”也让家长懂得了如何科学地教育孩子。

最后,学校设立家长开放日,让家长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让家长“零距离”接触学校教育;定期开家长会,促成家长与班主任沟通如何教育孩子及如何发挥自身榜样作用;充分运用电话、家校通、微信平台等手段,方便家长能随时关注到孩子的动态。

二、丰富多彩的活动,铺陈“共生场”,优化学生素质

(一)“大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所谓“大阅读”是指教师凭借文本素材的主题,开展课内与课外的语文学习、实践活动。通过“读”“诵”“悟”等环节弥补留守儿童因缺乏家庭亲情而导致的阅读不足。学校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为学生营造阅读氛围,如邀请黄蓓佳等儿童作家进校园,让作家与学生零距离接触,组织开展亲子阅读,建立班级图书角,举办“跳蚤书市”等活动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2]。

首先,要实施“主题阅读”。针对每个单元的主题,让学生自由组合,教师推荐相关的书籍,学生围绕主题进行阅读。并专门开设主题阅读交流课,让学生在课上汇报自己的阅读感受。这样,在课内让学生在浓浓的情感中感悟文本主题,多元感悟升华主题;课外再通过丰富多彩的语文阅读实践活动延伸主题,让留守的孩子有目的、有计划地“吸收”精神成长的养料,让母语文化渗透进留守儿童的人格中。

其次,确定“每日诵读”任务,结合古诗文背诵及图书报刊阅读,充分发挥学生“阅读笔记”的作用,各年级每学期都举行学生读书笔记展评,并对优秀个人和班级进行表彰奖励;利用寒暑假开展读书活动,并在每学期开学初举办学校读书活动竞赛;学校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语文知识竞赛、经典诵读比赛、朗读比赛、演讲比赛、作文竞赛、故事会等比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阅读有成果。

大阅读教学活动要求学生增加阅读量,注重阅读质量,实现“海量阅读”“经典诵读”和“阅读质量”的融合,努力构建校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和学科间融合的阅读策略。同时,也大大弥补了隔代教育下学生在家阅读氛围不浓厚的不足。

(二)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彰显学生的个性

校园“特色社团”是课堂活动的课外延伸和有益补充。坚持从儿童的身心特点和爱好出发,精心设计活动内容,积极创新教育方式。可以开设手工社、舞蹈社、合唱社、辩论社、剪纸社、篮球社、乒乓球社、羽毛球社、文学社等社团组织,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类别参加,并充分利用展示板展示优秀作品;学校定期组织开展歌咏比赛、文艺汇演、辩论赛、体育竞技比赛、体育艺术节等实践活动,充分给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和展示的舞台,并表扬优秀社团成员、优秀社团指导教师。通过表彰、奖励的形式使大多数学生获得激励感、获得成功感、获得信心、获得发展、获得成就感[3]。

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活动,既发挥了学生的个性特长,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开阔了学生视野,丰富了学生的课外活动,也加强了学生自身的道德素质修养,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真正给农村隔代教育下的留守儿童一片蓝天,让他们在与同伴共生合作中,弥补亲情的不足,从而获得情感的满足,变得积极向上、阳光快乐。

三、“活动单导学”模式,激活“共生圈”,优化自主 学习

努力创设合作式学习情境,切实为留守儿童养成合作意识、竞争意识与协作能力搭建舞台,在班内建立多个小组“共生圈”。

在课堂上,给留守儿童更多互相交流、探究学习、共同切磋的机会。开展“活动单导学”教学,实质就是把“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的基本途径,借助小组活动来真正明确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让学生动眼看、动耳听、动脑想、动口读、动手写、动手做,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让学生在活动中迸发天性,张扬个性。其所倡导的“活动”将教育目的蕴藏于活动过程之中,不仅重视学生获得知识的对与错、多与少,完成作业的优与劣,更注重关注对学生的态度、情感、能力、责任心以及合作精神等个性品质的培养。重视教学目标的“适度”和学生参与的“广度”,兼顾各类学生,尽一切可能调动每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想方设法提高中等生和后进生的学习能力[4]。

结 语

让我们在活动中,为留守儿童创设小组互相协作、共同参与的环境,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彰显;在生活中,让留守儿童更多体验小组互相帮助、共同分享的快乐,让他们的心理更加健康、阳光。

猜你喜欢

隔代共生儿童
迈向共学互学的未来:当前隔代学习研究的知识图景*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祖辈学堂:幼儿园隔代开展家庭教育的实践建构
在体验中走向共生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隔代家长怎样当
隔代教育为何总“两头不讨好”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