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积累拓展”中课外阅读编写理念研究
2019-04-03赵玉辉乔桂英
赵玉辉 乔桂英
[摘 要]统编本语文教材将课外阅读纳入阅读体系,这一变化是鲜明而突出的。教材中多数“积累拓展”板块有课外阅读的要求和提示,体现出编者在阅读体系建构和课外阅读编写方面的理念:鲜明的贯通性、阅读的方法性、文本的适切性和内容的多样性。
[关键词]统编本语文教材;积累拓展;课外阅读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04-0010-02
推动初中生进行課外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统编本语文教材在这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具有鲜明的特色。温儒敏教授说:“统编本语文教材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制,新教材格外注重向课外阅读延伸,大部分的课后思考题或拓展题,都有课外阅读的提示或引导。如此就建构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教学结构。一节成功的语文课,一定要延伸到课外阅读,使学生养成读书的生活方式。”这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的理念是一致的。《义务教育语文课标标准》中的七到九年级学生阅读总目标明确要求:“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 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在统编本教材中,由课内到课外的拓展阅读是课外阅读的主要部分,也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与有机延伸。统编本语文教材的教读课文后设有“积累拓展”板块,其中大多数包含课外阅读的要求。“积累拓展”中的课外阅读与单元教学相配合,是由一篇课文向同作家、同题材、同主题的文章或其他与之关联的文章拓展的课外阅读。这一设计将学生的阅读视野由课堂引向了课外。
本文选取了统编本七年级上册、下册和八年级上册、下册的部分“积累拓展”的内容,来分析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积累拓展”中课外阅读的编写理念。
一、具有鲜明的贯通性
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课文后的“积累拓展”中课外阅读的编排设计,更好地实现了学生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两者之间的贯通,使课堂教学延伸到“积累拓展”中的课外阅读,让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一脉相承,层层递进。比如,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五课《黄河颂》后的“积累拓展”要求学生在课外阅读《黄河大合唱》第三部分《黄河之水天上来》。学生在课上学习这篇课文,课下就品读《黄河之水天上来》,更加深了他们对《黄河颂》的理解。比如,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九课《三峡》课后的“积累拓展”要求学生在课外阅读《水经注》中描写孟门山、拒马河、黄牛滩、西陵峡等的段落,体会其写景文字的精彩。学生通过阅读《水经注》中的其他段落,透彻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并将它们与《三峡》所写的内容贯通,从而深刻体会作者赞美与热爱自然之情。再如,学生课内学习了《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后推荐他们阅读吕叔湘的《怀念圣陶先生》,让他们对叶圣陶先生有更多的了解,更深刻地体会到叶圣陶先生的精神品质。由课堂教学的课内阅读到文后“积累拓展”提示的课外阅读,自然衔接、贯通一气,有利于学生得到整体能力的提升。
二、强调阅读的方法性
温儒敏就统编本教材说过,在教的内容上,应该侧重方法的授予,强调阅读的方法性,也是让学生在课外阅读时能运用掌握的阅读方法去解决问题。在“积累拓展”的课外阅读中,阅读方法的掌握和运用被摆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比如,七年级下册第十六课《紫藤萝瀑布》课后“积累拓展”中的要求:宗璞有不少写景状物的散文,如《燕园树寻》《好一朵木槿花》等,课外找来读一读并进行比较,看看这些作品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再如,八年级上册第六课《回忆我的母亲》课后的“积累拓展”中要求学生比较阅读邹韬奋的《我的母亲》和老舍的《我的母亲》,从而让学生看到不同作者笔下的母亲形象、文章的写作手法、作品的语言风格等方面的不同。比较阅读是能让学生更充分、更深刻理解文本的方法,既可以开阔学生眼见,也能活跃学生思维,使学生可以看到不同作品间的差别,把握其特点,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教师要注重阅读的方法性,这样就可以影响学生在阅读时的情感态度,改变学生在阅读时的思考路径,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注重文本的适切性
写作强调文体思维,阅读自然也要遵循文体思维。课后“积累拓展”中的课外阅读文本要与课文文本相适切,这指向文体阅读。统编本教材“积累拓展”中的课外阅读采用“内容主题”模式,要求阅读的书籍与课堂教学的文本大多是同类文体,以便于学生依体阅读。比如,七年级上册第十六课《猫》课后的“积累拓展”要求:课外阅读夏丏尊的《猫》、靳以的《猫》和王鲁彦的《父亲的玳瑁》。这些都是以猫为主题的散文,文章的主题和文体与课文适切,学生阅读后能更深刻地体会到文章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再如,《小石潭记》这课后的“积累拓展”中的课外阅读要求学生阅读袁宏道的《满井游记》、袁枚的《峡江寺飞泉亭记》、姚鼐的《登泰山记》。这些都是文言文,又都属于游记,利于学生进行比较阅读,从而能够更鲜明地体会到这些文章的风格与柳宗元文章风格的不同之处。课堂学习与课外阅读指向同一文体,文本的适切性贯穿于课堂阅读和课外阅读。
四、展现内容的多样性
统编本语文教材“积累拓展”中的课外阅读的内容呈现多样性。王本华说:“拓展阅读与单元教学相配合,是由某篇文章向一组同主题、同题材、同作家或与之关联的整本书的拓展。”统编本语文教材依据文体、作者、人物、地名、情感、事件、理趣和出处等要素,选择课外阅读的内容。比如,七年级下册第二课《说和做》记录了闻一多的言行片段,课后“积累拓展”要求课外阅读闻一多的《太阳吟》《死水》《静夜》等诗作。学生通过阅读闻一多的其他作品,更能全面理解闻一多作品的艺术特色,深刻感受闻一多的艺术追求。又比如,学习了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阿长与山海经》后,要求学生课外翻阅绘图版《山海经》,试着查找关于“九头的蛇”“三脚的鸟”“一脚的牛”等的文字或图片,看看这些“怪物”究竟是什么。同时大体了解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感受其神奇的色彩。图文式的拓展阅读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同一主题不同方式的阅读,增强学生对该书内容上的理解,深刻感受志怪古籍的神奇之处。再如,八年级下册第二课《回延安》课后的“积累拓展”要求学生阅读莫耶的《延安颂》、祁念曾的《延安,我把你追寻》、曹靖华《小米的回忆》、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这些作品深刻体现了延安精神,是由不同作家创作的同一主题的作品。“积累拓展”中的课外阅读的内容呈现多样性,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度开发和整合,同时也为教学的多样性提供了资源。
课外阅读教学长期以来并不被重视,统编本语文教材试图通过多方面的探索突破这一瓶颈,所以统编本语文教材格外注重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的延伸。温儒敏说,到了初中,几乎每一课都有向课外阅读延伸的设计。编者通过“积累拓展”这一板块精心设计了课外阅读的相关要求,凸显培养学生课外阅读意识的重要性。中学语文教师应努力贯彻新课程理念,用好新教材中的这一新板块。
[ 参 考 文 献 ]
[1] 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3-1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王本华.构建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阅读教学体系:谈统编语文教材的阅读教学理念和设计思路[J].课程·教材·教法,2017(10):35-42.
(责任编辑 农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