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结合六味地黄丸治疗肝肾阴虚型耳鸣临床观察
2019-04-03甘媚
甘 媚
(广东省罗定市中医院药剂科,广东 罗定 527200)
耳鸣是在外界环境无电刺激或声源的情况下,颅内或耳内有声音的主观感觉,并且伴有心烦、焦虑、听力下降、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本研究用针刺结合六味地黄丸治疗肝肾阴虚型耳鸣疗效较好,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80例,均为我院2016年9月至2017年10月耳鼻喉科诊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观察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45~67岁,平均(54.3±4.2)岁;病程1~12年,平均(3.8±1.1)年。对照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46~70岁,平均(55.4±3.2)岁;病程2~13年,平均(4.1±0.9)年。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西医诊断:参考《耳聋耳鸣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1]。自觉耳内鸣响或听力减退,检查耳廓鼓膜和外耳道无明显病变,听力下降。
中医诊断:参考《中医耳鼻喉科学》耳鸣耳聋标准[2]。耳鸣,昼夜不息,夜间加重,伴有五心烦热、头痛眩晕、失眠多梦、腰膝酸软、夜间盗汗、口咽干燥、夜尿频多,舌红苔少,脉弦细。
纳入标准:病程超过12个月,诊断为肝肾阴虚型主观性耳鸣,神志清晰能够正常沟通,签订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心脑、肝肾、血液、免疫系统严重疾病,有其他耳部疾病,治疗依从性差。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用高压空气氧仓治疗,压力设定0.2mPa,面罩吸氧80min,中间休息2次,每次休息5min,每天1次, 10天为一疗程,共治疗30天。
观察组用针刺结合六味地黄丸治疗。取患侧听宫、听会、耳门、腕骨、风驰、太冲、合谷、足三里、肾俞,用28号毫针针刺,平泻平补法,实证进行提插捻转泻法,虚证进行提插捻转补法,每日1次。同时给予六味地黄丸6g,每天2次口服。10天为一疗程,共治疗30天。
3 观察指标
参考《耳聋耳鸣诊断和疗效评价标准》中耳鸣评价量表将耳鸣程度、睡眠时间、心情影响、持续时间、注意力影响,根据程度分为无、轻、中、重进行量化,分别评分为0、2、4、6分。根据评分将耳鸣进行分级划分为5级,得分小于6分为I级,得分7~10分为II级,得分11~14分为III级,得分15~18分为IV级,得分19~21分为V级。
4 疗效标准
症状消失为治愈。严重程度下降等级超过2级,不影响生活为显效。严重程度下降超过1级,对日常生活产生轻微影响为有效。症状无改善且严重影响正常生活为无效。
5 治疗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分, (±s )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分, (±s )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症状 观察组(40例) 对照组(40例)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耳鸣程度 2.00±0.61 (0.85±0.60)*△ 2.01±0.65 (1.65±0.58)*持续时间 2.86±0.35 (1.38±0.32)*△ 2.83±0.36 (2.00±0.29)*睡眠时间 1.32±0.97 (0.80±0.58)*△ 1.30±0.59 (0.85±0.16)*注意力影响 1.77±0.65 (1.20±0.56)*△ 1.86±0.94 (1.31±0.56)*心情影响 0.82±0.40 (0.41±0.17)*△ 0.83±0.36 (0.64±0.31)*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疗效比较 例(%)
6 讨 论
耳鸣表现为在头颅或耳内存在主观声音,但与外界环境和电刺激无关。我国人口抽样调查显示,耳鸣的发病率高达30%[3]。目前临床对于耳鸣的发病机制和过程尚不明确,没有特效治疗方法。肾精开窍于耳,肾精足则耳聪敏,肾精虚则耳鸣,故耳鸣与肾虚有直接关系。《内经》有云:“肾气通于耳,肾与耳能闻五音。”“髓海不足则头晕耳鸣。”《景岳全书》曰:“耳为肾之窍,宗脉之聚所,肾气充足则耳目聪敏,肾气损伤,必致耳聩。”肾精亏损,肝火上蒙,导致风邪上侵到耳[4]。
耳门、听会、听宫为治耳的要穴,针刺可起到通络聪耳的功效,实证加风池可除风祛热,合谷、太冲可清泻肝火;虚证加足三里可通窍益气,配太溪、肾俞可聪耳益肾。六味地黄丸方中熟地滋肾填精,山茱萸养肾养肝,山药健脾强肾,茯苓化除脾湿,泽泻清泄肾火,丹皮清泄肝火。全方补中有泻,泻中寓补,相辅相成,共奏补肾滋阴、开窍通耳之功。
针刺结合六味地黄丸治疗肝肾阴虚型耳鸣有较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