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阳虚血瘀证临床观察
2019-04-03高建凯
郭 雷,高建凯
(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河南 郑州 450004)
笔者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阳虚血瘀证取得良好疗效,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76例,均为2016年2月至2017年6月我院收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8例。对照组男17例,女21例;年龄45~78岁,平均(62.12±4.31)岁;病程1~10年,平均(6.78±1.45)年。治疗组男19例,女19例;年龄40~79岁,平均(63.45±3.81)岁;病程2~9年,平均(5.38±1.86)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符合《中医心病诊断治疗标准与用药规范》中阳虚血瘀证的诊断[1]。主症为形寒肢冷、心悸胸闷;次症为伴唇色紫暗、体倦懒言及胸部刺痛舌体胖、舌质有瘀斑、苔白,脉迟涩;符合西医诊断标准,心率40次~60次/min。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妊娠及哺乳期女性窦房结传递障碍,心、肾功能严重障碍。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用硫酸阿托品(朗致集团万荣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4020272)0.5mg,日3次,口服;心宝丸(广东太安堂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44022728)120mg,日3次,口服。
治疗组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生麻黄10g(先熬0.5h),黄芪30g,制附子15g(先熬1h),生晒参15g,桂枝15g,石菖蒲15g,熟地15g,北细辛6g(先熬1h),甘草6g,红花6g。日1剂,水煎取汁350mL,口服2次。
两组均持续治疗4周后观察疗效。
3 观察指标
根据《中医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测评中医症候积分情况,将病情轻重程度作为评分依据,主症的评分级别为0、2、4、6分,次症的评分级别为0、1、2、3分,舌质、苔及脉是否正常状态分成0、1分,评分越高症状越严重。并通过24h动态心电图检测静息状态下的心率情况[2]。
4 疗效标准
显效: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心功能改善1级或已达到心功能I级,在静息状态下时常规心电图示已经恢复正常状态,动态心电图示ST段回升至等电位线程度,或导联T波已经由倒置状态恢复为正常状态。有效:症状有所改善,运动耐受度较治疗前有所增加,静息状态下常规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均显示ST段有所回升,但并没有达到等电位线水平,或导联的T波明显变浅,回升幅度在50%以上或T波已经由平坦逐步转为直立,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数量平均减少在70%以上或连发减少程度在90%以上。无效:症状没有变化或有明显加重发展迹象,心电图显示没有改善或加重。
5 治疗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分,(±s )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分,(±s )s)
组别 对照组(38例) 治疗组(38例) P治疗前 28.32±2.56 27.13±2.78 >0.05治疗后 15.38±1.96 9.12±0.56 <0.01
两组治疗前后心率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心率比较 (次/min,(±s )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心率比较 (次/min,(±s )s)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3。
组别 例 24h平均心率 24h最慢心率 静息心率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38 43.64±1.56 58.12±2.56 36.61±5.12 46.62±1.58 50.63±3.05 55.78±2.89治疗组 38 43.78±2.02 65.31±1.89 35.80±4.62 53.89±1.82 50.78±2.13 63.31±2.03 P>0.05 <0.01 >0.05 <0.01 >0.05 <0.01
表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6 讨 论
缓慢性心率失常属中医“迟脉”、“心悸”范畴。病机为心肾阳虚,进而脾阳受损、脾失运化,气滞血虚。治当温阳补肾,通脉散寒健脾祛湿。麻黄附子细辛汤方中细辛祛风散痛,制附子回阳救逆,麻黄辛温发散。麻黄所含麻黄碱等多种生物碱可刺激肾上腺素能神经,使得心跳频率加快,从而恢复心肌收缩功能,增加心输出量,同时还有收缩毛细血管、升高血压的作用。制附子中碱性药物可使血管扩张,抵抗心肌缺血,从而改善心肌传递系统功能。细辛提取物作用于心肌细胞,可刺激兴奋肾上腺素能β受体,同时可降低小动脉、微动脉对血流的阻力作用,使得冠状动脉的血流量增加,改善房室的传导速度[3]。生晒参有保护心脏的功效,还通过缩短钙通道开放时间,减少心律失常症状的发生。红花有调节血液系统及改善心肌、脑组织缺血作用。甘草亦有抗心律失常及动脉粥样硬化、氧化的作用。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阳虚血瘀证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