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市郊区某镇大肠癌高危人群肿瘤早发现行为现况分析

2019-04-03葛英军沈琦周美萍通讯作者刘帅毛志华黄菁菁顾卫英

中国社区医师 2019年5期
关键词:闵行区结肠镜大肠癌

葛英军 沈琦 周美萍(通讯作者) 刘帅 毛志华 黄菁菁 顾卫英

201107上海市闵行区华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

201100上海市闵行区古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

大肠癌即结直肠癌(CRC),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且随着国人生活水平提高和饮食习惯改变,其发病率逐年增高,居恶性肿瘤第3~5位,大城市增幅更快[1]。研究表明,消化道癌患者如能得到早期救治,5年生存率高达90%[2],但早期消化道癌症状常不典型,不易检出,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发展至中、晚期,综合治疗5年生存率<10%。研究显示,合理筛查可以使大肠癌累积死亡率下降[3],可见“早查早治”对于降低死亡率至关重要。在上海市闵行区,随着家庭医生制度的推进,已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大肠癌高危人群筛查干预体系,即通过免费体检大便隐血试验、肛门指检筛查,社区转诊,二级医院预约胃肠镜检查,易患人群定期随访等,形成早期干预闭环[4]。本文旨在通过研究闵行区华漕镇大肠癌高危人群肿瘤早发现行为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为大肠癌筛查干预措施的延续或调整提供依据。

资料与方法

采用上海市闵行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系统中2017年度的大肠癌高危人群健康档案数据,包括高危人群的数量、年龄、学历、性别、家庭医生签约状况、大便隐血检查、结肠镜检查、肿瘤标记物检查等大肠癌相关检查状况,免费体检、高危随访、自行就诊等就诊状况。

评价标准:(1)高危人群判定:采用许岸高等结合国外指南制定的大肠癌高危人群入选标准[5],即以个人既往患有腺瘤性息肉、大肠癌、长期不愈的炎症性肠病,60岁前一级亲属中有罹患腺瘤性息肉、大肠癌者,以及FAP、HNPCC家族成员等为大肠癌筛查的高危人群;也纳入了大肠癌人群和F隐血T阳性者[6,7]。(2)早发现行为判定:以至少有大便隐血检查、肠镜检查、肿瘤标记物检查之一者视为有早发现行为。(3)肿瘤标记物检查判定:以至少完成AFP、CEA、CA-199、CA-724等检查之一者视为已完成肿瘤标记物检查。(4)高危人群就医方式判定:以有早发现相关免费体检、自行就诊、社区转诊、接受高危随访行为之一者视为有就医行为,同一研究对象同年度可能存在多种就医方式。(5)家庭医生签约状况判定:将2017年12月31日前已接受“1+1+1”组合签约者视为已签约[8]。

研究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对比分析,比较不同年龄、学历、性别、家庭医生签约状况的大肠癌高危人群早发现行为;比较大便隐血、结肠镜、肿瘤标记物等不同检查方法的占比;比较免费体检、社区转诊、高危随访筛查、自行就诊等不同就医途径的占比,对获得的数据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华漕镇大肠癌高危人群早发现行为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统计学方法:使用Epi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差异应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华漕镇已纳入大肠癌高危人群规范管理的居民合计581例,基本情况见表1。

大肠癌早发现行为现况:高危人群中有肿瘤早发现行为544例(93.63%)。检查方式:肠镜95例(16.35%);大便隐血342例(58.86%);肿瘤标记物448例(77.11%)。就医途径:免费体检453例(77.97%);自行就诊 458 例(78.83%);社区转诊76例(13.08%);高危随访筛查340例(58.52%)。其中,≥60岁者在有肿瘤早发现行为者占比、结肠镜检查率、大便隐血检查率、免费体检率、自行就诊率、社区转诊率、高危随访筛查率方面明显优于<60岁者(P<0.05);已签约者在结肠镜检查率、免费体检率、社区转诊率方面明显优于未签约者(P<0.05),见表2。

影响大肠癌早发现行为的相关因素分析:以大肠癌高危人群结肠镜检查、大便隐血检查、肿瘤标记物检查、肿瘤早发现行为有否为应变量,以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签约与否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单因素回归分析。结果:结肠镜检查、大便隐血检查方面,≥60岁、与家庭医生签约对大肠癌早发现行为有较积极影响(P<0.05);肿瘤标记物检查、肿瘤早发现行为方面,各因素对大肠癌早发现行为影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讨 论

2005年上海市闵行区逐步开展了基于社区肿瘤早发现监测网络的建立和实践,目前已形成集肿瘤早发现筛查、疾病转诊、健康教育、易患随访、肿瘤随访于一体的大肠癌早发现服务体系[9]。但对于大肠癌防治工作,仅仅满足现状是不够的。2002-2013年,闵行区恶性肿瘤的发病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大肠癌上升较明显;同期,闵行区大肠癌患者1年生存率虽显著提高,但长期生存率改善仍不明显[10,11]。可见,及时开展大肠癌高危人群早发现行为现况分析,加强防治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本次研究发现:①高危人群大肠癌早发现行为与其年龄、家庭医生签约状况密切相关;②≥60岁者在各类检查、各项途径就医方面基本全面优于<60岁者;③已与家庭医生签约者的结肠镜检查率、免费体检率、社区转诊率明显较高。

分析现况,我们认为:①当前闵行区实行的≥60岁居民免费体检及其后续肿瘤早发现服务[12],有利于提升高危人群的肿瘤早发现行为,服务效果值得肯定,今后大肠癌早发现工作仍需与免费体检等紧密结合。②上海市社区综合服务改革以来,逐步推进的“1+1+1”签约及后续服务,为社区大肠癌早发现工作提供了支撑,签约患者的依从性、主动性更佳。相应的家庭医生签约工作需进一步加强,尽可能扩大签约覆盖面。③今后需重点关注<60岁、签约未家庭医生人群,加强大肠癌早发现健康干预工作。

综上所述,华漕镇大肠癌高危人群肿瘤早发现行为特点明显,其受≥60岁老人体检和家庭医生签约等影响较大。建议对目前的防治策略做相应调整,重点加强<60岁人群、未签约家庭医生人群的大肠癌早发现干预工作。

表1 大肠癌高危人群的一般资料

表2 不同特征高危人群早发现行为比较[n(%)]

表3 大肠癌早发现行为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猜你喜欢

闵行区结肠镜大肠癌
结肠镜治疗前肠道清洁准备致水中毒一例报告
结肠镜下治疗肠息肉的临床疗效观察
175 例结肠镜诊断和治疗结肠息肉的临床分析
闵行区新型金融机构运行状况分析
大肠癌组织中EGFR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减轻结肠镜操作中腹痛的研究进展
裴正学教授治疗大肠癌经验
C-erbB-2和CD34在大肠癌中表达及其临床意义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