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招”激发小学数学学习活力

2019-04-02夏俊利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三招问题引领实践活动

夏俊利

摘  要:学生的学习应该是充满活力的,也是具有个性的探索历程。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就得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动,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努力学习。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同时,引领学生进行必要的实践活动,让他们能够积极投入到知识的形成学习之中;还要指导学生进行必要的学习反思,让学习更具主动性和学习活力。

关键词:问题引领;学习活力;实践活动

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是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就应营造合适的氛围,创设富有启迪性的情境,让学生能够生动活泼地学习着、思考着,从而让数学学习充满活力,洋溢着浓郁的生命气息,也闪烁着无尽的智慧。因此,在课堂上我们就得想方设法,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研究之中,并使得自己的創造性的思考得以展现,从而让数学课堂活力四射、魅力无限。

一、问题引领,让兴趣勃发

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扼杀学生探究真理的愿望。”从中我们应该体会到,要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取得非常出色的效果,就得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情绪,在这种情绪的影响下促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1]。所以,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努力解读教材,吃透学情实际,并创设出诗意般的问题情境,诱使学生能够迅速地进入到一种好奇、渴望的学习状态中去,并在头脑中产生很多的学习疑问,促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动机,也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凸显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

例如,在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练习课”教学中,就曾设计过这样的一道问题:小明感冒了,不断咳嗽。妈妈买来一瓶小儿止咳糖浆,药瓶上标注——总量300毫升,每日口服3次,0~7周岁每次8~10毫升,7周岁以上每次15~20毫升。小明今年12岁了,这瓶糖浆他至少能喝多少天?

师:读一读题目,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要与大家分享的?

生:这瓶糖浆有300毫升。

生:小明12岁了应该每次喝的量是15~20毫升。

生:每天要喝药3次。

师:还有什么值得我们认真推敲的呢?

生:15~20毫升,小明应该喝15毫升呢,还是喝16、17、18、19、20毫升呢?捉摸不透。

生:哦!我明白了,问题有个至少能喝多少天,至少能喝多少天就是最少能喝多少天。

生:我认为这里的“至少”,就是小明每次喝糖浆的量是最多的,这样就容易解决问题了。

……

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会遇到麻烦,也会遇到障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精心组织学习研讨,让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让学生的经验得到分享。案例中的习题所涉及的信息量比较大,学生在思考中往往会顾此失彼,所以教师就得很好地做好引导工作。

案例中教师一边引导学生认真读题,深入解读习题,学会筛选信息;一边引发思考,同时组织学习思考反馈交流。当学生抛出自己的想法,基本把习题中的信息都能收罗进来。但是,我们也能听到学生所产生的困惑,面对小明的喝药量是多少,产生了分歧,也有困惑。直至一个学生发现问题中的“至少”一词,当这个疑问被抛出来时,学生会豁然开朗,也在交流中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关键所在。当学生明白,“至少能喝多少天,就意味着小明每一次喝药的量是最多的”。问题诱发了思考,更促进了学习交流的发生,从而也为学生解决问题开启了另一扇窗户,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生机盎然。

二、实践引领,促能力发展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的确如此,在数学课堂上只有当学生参与到实践操作中去,学生才能更好地发现实践的各种现象,从而学会从大量的现象中提炼出数学知识,形成公式、概念等 [2]。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多设计学生讨论辨析活动、实践反思活动等,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交流,展示其思维的严密性、逻辑性和有效性,因而让数学教学变得更加理性。

例如,在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简单的周期”教学中,教师就得把教材中的静态信息动态化,变成学生的实践操作,并让学生在真实具体的活动中领悟规律,从而把握简单周期的特征。

师:下面做一个听写活动,一定要细心哦!圆、正方形、圆、正方形……

师:老师就这样报下去,大家就这样一直写下去,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永远是一个圆、一个正方形这样画下去。

生:可以把一个圆、一个正方形看成一小组。

师:照这样,第9个是什么图形?第19个呢?第99个呢?

生:都是圆,因为都是单数,单数总是圆。

师:真聪明,你能通过算式来揭示这个过程吗?

生:9÷2=4……1,19÷2=9……1,99÷2=49……1。

师:怎会想到除以2的呢?

生:因为一个圆、一个正方形是一组的,所以把2个看成一个整体去考虑。

师:很好!那如果我们改成这样的画法呢?一个圆、两个正方形,一个圆、两个正方形……想想现在是几个为一组?同样第9个是什么图形?第19个呢?第99个呢?

生:3个图形为一组了。9÷3=3,19÷3=6……1,99÷3=33。没有余数的是小组中的最后一个,所以第9个是正方形,余数是1,就是小组中的第一个,是圆。

师:真了不起!那老师这样画,又是怎样的情形呢?一个圆、两个正方形、三个三角形,一个圆、两个正方形、三个三角形。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现在是6个为一小组。第9个,就是9÷6=1……3,小组中的第三个是正方形。第19个,19÷3=6……1,所以是小组中的第一个,是圆。

……

实践活动能够丰富学习感知,拓展学习视野。案例中教师把教材中静止的灯笼、彩旗、鲜花等,转化为学生动手画图活动,通过画图,使学生感悟到组的存在,体会到重复循环的特性,从而为探究简单的周期特征提供最直观的感知,使得简单周期的算理学习变得较为顺畅。案例中,教师的变式设计,旨在让学生感悟简单周期的基本呈现规律,引入讨论机制,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探讨之中,不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之中,还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更能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让数学学习充满活力。

三、应用反思,促思维提升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使命所在。因此,数学教学不只是盯住学生对知识的领悟、概念的理解、公式的掌握等,更要重视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运用知识的训练,并以此来促进学生应用意识的发展 [3]。创造来源于实践,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得创设适合的问题情境,引领学生运用知识创造性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进行“再实践——再认识”活动。

例如,在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课教学中,我们就可以采取多步走的策略,引导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一是以教材61页中的第7题为范例,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再组织学习交流反馈,最后巩固归一问题的解题思路。

二是教师适度改编习题:芳芳5分钟打字350个。她打一篇文稿还需要接着打12分钟,这篇文稿一共有多少字?首先让学生尝试练习,其次组织学习交流,面对不同的解答,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与思考。“350÷5=70(个)算的是芳芳1分钟的打字个数,再用70×12=840(个)算的是接着打的12分钟,然后再算350+840=1190(个),得出这篇文稿的字数总和。”“我先算5+12=17(分钟),这篇文稿一共需要打17分钟,再用70×17=1190(个)。”……

三是组织学习反思交流。一方面让学生回顾学习的历程,体味归一问题的解题思路,掌握解题的基本经验;另一方面让学生明白归一问题的变式形态,从而掌握最基本的研究规律,并在学习中形成牢靠的归一问题分析方法、解题策略等,通过学习逐步发展学生的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有效发展。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精细解读学情,科学地设计不同层级的任务化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反思,在应用中深化,在思考中提升,从而科学地建构数学知识体系,形成数学技能与素养。当然,我们深知,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充满了反思、顿悟和自省,所以教师就得善于利用评价等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因,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与欲望,从而使他们发挥自身的潜能,进而能提高他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的认知能力不断发展,合作精神、创新意识也在学习中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  问题驱动式教学的思与行[J]. 小学数学教师,2017(3):9.

[2]  黄慧珠. 紧扣三大“基点”,设计数学“问题链”[J]. 数学教学通讯,2018(4):33-34.

[3]  李崇琎. 如何开展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J]. 数学教学通讯,2016(10):22-23.

猜你喜欢

三招问题引领实践活动
课堂练笔有“三招”
“三招”让党内民主落地生根
立足“有效”,回归阅读教学本来的样子
论梁衡新闻写作的致胜“三招”
例谈问题创设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小学数学兴趣教学的思考
小议高中数学的兴趣教学
让问题引领初中数学教学
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问题引领下的阶梯式综合复习课堂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