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体视域下数学单元教学微课程设计

2019-04-02周泽清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单元教学

周泽清

摘  要:单元教学是学期教学与课时教学的中介,是学期教学的基本单位,也是课时教学的纲领。以单元为单位,对数学课程与教学进行研究,要处理好整体与局部关系,平衡微课程设计。要分析与综合并举,实施微课程活动。

关键词:整体视域;单元教学;微课程设计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注意到,许多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往往重视学期教学计划和课时教学计划,而对介于学期教学计划与课时教学计划的单元教学很少关注。根本原因在于,单元既不像学期计划那样关系到教学整体、全局,可寅时内容卯时补,也不像课时教学那样直接关涉成败。其实,单元教学是连接学期教学和课时教学的中介,是落实学期教学的基本单位,又是课时教学的纲领,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立足于单元整体,设计微课程,能提升学生数学学习整体绩效!

一、整体与局部——平衡单元微课程设计

所谓“单元微课程”,即将单元、教材中或数学本体性知识中相关或相近内容整合成一个单元微课程,以充实、完善数学教学。单元教学微课程设计要纳入学期教学计划之中,遵循学期教学整体部署,同时要把脉具体学情,指向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提升。

1. 单元充实:延长学生數学学习长线

传统的数学教学,以“课”为单位组织,以“点”为单位编排,由此造成学生对数学知识整体全貌把握的缺失。为让学生“见树木更见森林”“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教师在依托教材基础上,可根据具体学情,拓展、延伸相关内容,让学生思维长线得到延伸。教学《因数和倍数》这一单元,教师可补充许多内容,这些内容对于学生今后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如学习《2、3、5倍数的数的特征》时,可补充“4、25倍数的数的特征”“8、125倍数的数的特征”“9的倍数的数的特征”等微课程内容;在学习《公因数和公倍数》时,除教材中介绍的必须掌握的“列举法”“大数翻倍法小数缩倍法”外,教师可补充“短除法”微课程内容;在学习“两个数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时,可补充“多个数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微课程内容等。对于单元教学内容的充实,能拓展学生数学视界。

2. 单元拓展:开掘学生数学学习空间

如果说,单元充实是对单元内容“量”的补充,那么单元拓展就是对单元内容“质”的提升。单元充实要关注单元内容编排的逻辑性,单元拓展则要关注单元内容编排的纵深度。传统教学,教师往往关注双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现更要求教师关注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和数学基本思想方法,关注学生数学素养提升。对于四基、核心素养,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发展高阶思维。教学《圆》这一单元,比较苏教版新旧教材,不难发现增添了《认识扇形》这节内容,主要包括扇形意义、圆心角、弧等知识点。因此,教学《圆的面积》这节内容时,笔者就拓展延伸了《扇形的面积》,将“圆的面积”和“圆心角”等相关知识融合起来,深化学生对圆心角的认识。学生根据圆心角大小能自主探究扇形面积。这样的拓展,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 单元联结:打通学生数学学习关节

数学单元并不是一个个“孤岛”,而是彼此关联的。作为教师,要善于打通单元关节,引导学生对单元主动联结。只有当教师把握了数学知识整体框架,穿越教材固化编排、固定模态,了解到每个单元的上位、下位单元,才能有效地为学生学习导航。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二)》,教师就必须了解《分数的初步认识(一)》以及《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才能真正确定本单元学生数学学习目标、学习重点。比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一)》中,学生已经熟悉了对一个物体的几分之几,教师教学中就不必在平均分上下功夫,而重点要引导学生建立“整体”的概念,区分物体个数、份数之间的差异,为学生在《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继续学习分数,建立抽象的单位“1”的概念,为分数多重意义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二、分析与综合——实践单元微课程活动

数学单元微课程设计与实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需要教师展开深度分析、综合,平衡各方面因素,要兼顾学生“具体学情”和学生“可持续性发展”两个概念,融合数学“本体性知识”特质与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让诸多因素能和谐、圆融、共生,这是数学单元微课程实施的关键。教师既不能一味追求综合而忽视诸多因素的分析,也不能纠缠于分析诸多因素而忽略综合。为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统筹规划:在“长短课”中微融合

一般而言,数学课堂教学时间是40分钟。但实践中,笔者发现许多教师课堂教学会发生“拖堂”现象。这一方面固然是因为教师教学效率、艺术、机智等主体诸多方面的原因;另一方面,有时也因为数学知识的特质使然。某些数学知识内容,40分钟教学时间绰绰有余;某些数学知识内容,40分钟教学时间却是捉襟见肘。作为教师,在实践单元微课程活动时,要进行统筹安排。

以《运算律》教学为例,纵观教材安排,笔者发现有拓展、延伸空间。教材中涉及内容主要有“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对减法、除法没有涉猎。而且,教材中这些运算律基本上都局限于两个数、三个数之间的关系,对于更多的数没有进行讨论。基于此,笔者认为,第一课时《交换律》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这一课时将教材中“加法、乘法交换律”内容统整;另一方面,这不仅要讨论加法、乘法,更引导学生猜想减法、除法中是否有交换律。不仅如此,这一节课也是整个单元的“种子课”。因为,从教材编排看,这一单元不仅“教知识”,更“教思考”。即“问题——猜想——举例——验证——不完全归纳”形成结论。有了思维路向,学生就能自主学习其他运算律。因此第一节课应设置为“大课”,教师教学中不必行色匆匆赶进度。

以这样的方式教学,就能充分发挥“种子课”的辐射功能,将相关单元内容进行统筹安排。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知识本质的清晰度,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创新性都得到了有效培育。

2. 统筹兼顾:在“大学科”中小整合

数学单元教学必须超越教材知识的学习局限,运用多样的方式,从相关学科中汲取营养,充实单元教学内容。作为教师,要统筹其他学科课程资源,如科学、思品、美术、信息技术等,将之与数学学科教学内容进行小整合,以便拓展数学学科的育人功能。将数学学习与相关学科学习对接是一种跨科学习。

教学《千克和克》《升和毫升》等单元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将之与科学课整合,让学生在学习中认识天平、电子秤、量筒、量杯等。尽管认识这些仪器对学生解题并无影响,但却能推动学生实验活动。在“数学+科学”实践中,学生认识到,在读量筒中的液体时,目光应与液体凹面相平;在用砝码测量小物体质量时,不应用手拿砝码,而应用夹子夹,因为砝码是金属的,如果手上有汗渍,就易让砝码生锈,造成称量不精准等。表面上看,这样的认知属于科学认知,但却是学生数学实验不可或缺的。关注到这些,就能让数学实验减少误差。在学生数学学习、实践活动中,每一个细微环节,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却不容忽视,有时甚至能决定实验效度。

“数学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在数学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单元主题内容,与相关学科进行内容整合,如此能够提升教学(包括数学教学与其他相关学科教学)的整体效果,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

3. 统筹安排:在“内外课”中大联合

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必须在诸种环境、力量作用下才能获得提升。作为数学单元微课程必须从课内走向课外,甚至从校内走向校外,走向广阔的生活世界。生活是数学之源,数学基于生活、高于生活、融于生活。“内外课”大联合,不仅让学生获得学业智能,而且获得实践智能。

比如《千米和吨》这一单元的内容,传统教学总是将学生囿于课堂、锁定于校园,由此造成学生体验的单薄。学生并不能真正感受、体验到“千米”“吨”这些大单位所表征的量,只知道这些单位表征的量非常大,在头脑中没有概念表象。笔者在教学中,打通学生课内外通道,和班主任、体育老师一道,运用体育大课间时间,将学生带到野外,用野营拉练体验“千米”;将学生带到工厂,观察“数吨”乃至“数十吨”物体在地磅上称。通过感知,学生能形成一种“内体验”。这样的教学,让数学单元教学内容与生活相对接、融合。

“内外课”的大联合,发展了学生数学学力。学生认识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如此,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就能用數学的眼光去观察、发现,用数学的大脑去判别。在数学单元教学中,只有坚持开展跨课堂的实践活动,就能让数学真正融入学生的生活。

整体视域下数学单元的微课程设计,努力从数学单元学习内容上探寻培育学生数学核养的生长点,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数学学习、实践时空。教与学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学生生命犹如一棵大树,生长于空中,支脉不断向远方扩展、延伸。

猜你喜欢

单元教学
浅析初中化学教学与生活的关系
小学科学课“单元教学”有效策略初探
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化学平衡的移动”单元教学创新设计
运用分析、比较策略设计单元语言实践活动
初中语文单元教学现状与对策初探
“学讲方式”在语文单元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数学整体感知策略在单元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略读课文教学策略
单元教学模式在中职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化学实施单元教学设计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