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影视创作中预告片的剪辑技巧
2019-04-02许彤彤
许彤彤
一、剪辑技巧
先明确一点,我们剪预告片时,几个镜头剪成一组,几组镜头构为一幕,三幕或者四幕就能组成一条完整的预告片。
1.一组镜头只需说清楚一个意思。如果你加入了不是这个意思的镜头,就会突兀。显得乱。
2.一组镜头讲完后,再去讲下一组镜头,逻辑上或者情绪上要有承接或者递进。不要一组镜头还没讲完就开始下一组镜头。
3.幕与幕之间,要有大的逻辑串联。拿《小时代1》的先导预告举例子,第一幕起势,第二幕主角亮相正常世界,第三幕关系恶化进入低谷,第四幕事件和人物有了更丰富的变化进入高潮。
下面说的剪辑技巧,以组为单位。
1.镜头之间的视点和动势
A视点就是视觉重点,上个镜头的视点结束在画面左侧,下一个镜头的视点就尽量从左侧起。
B动势变化要顺。这个看具体情况处理。如果你仅仅把动势顺着方向或者快慢“接上”,那么看起来虽然连贯,但不知所云。好看的动势要像书法。有断有连,有急有停,有粗有细,有起承转合。
2.根据音乐,普通镜头的剪辑要故意不压在节奏上,重要镜头压在节奏上
3.“刺激——反应”链条
剧情片里,说出的一句话,要接住。(用别人的反应、事件、不相关的话语等来接)
爱情片里,抛出的一个媚眼,要接住。(某人的媚眼,他人幸福的表情等来接)
动作片里,射出的一颗子弹,要接住。(东西被打烂,炸弹爆炸,死亡情绪等来接)
“刺激——反应”链条,是一组镜头最常用的叙事方式之一。有刺激就一定要有反应,一组镜头才有结束感,结束之后再开始下一组镜头。
4.跳切、快放、快闪夹黑帧、慢镜头
镜头节奏变化:快接慢;近景接远景;几个格斗,加个大场面;几句对话,来个爆炸等,永远要给出变化,要有能量的起伏。
5.起高潮之前压低,高潮后要安静,再起更高的高潮。
通常,开枪爆炸之前,可以剎住音乐,让整个音响安静下来,情绪稳定下来,再起开枪或爆炸。这样做是为了让高潮显得更高更有力。通过能量差产生对比,做强效果。
二、音响音效设计
音响设计涉及到的声音层次有三层:音乐、旁白、音效。
好莱坞预告片的音效使用量是非常小的,随意打开一支好莱坞大片的预告,旁白和音乐占音响总量的90%,只有在关键的地方才有一两个音效。他们的预告重点在于叙述,用镜头,台词建构一个新的语境,而音效次于叙述内容这个主体。
反观国内制作的影视,受市场化和商业性的限制,演员演技,导演功力,美术置景良莠不齐,这就直接导致一部影片的质量,而预告作为人们对于一部影片的第一印象,往往是要脱离于正片,用夸张的手法解构重建一个故事,以下体现在混响设计上:
原理是:“此起彼伏,有起有伏”。
1.有起有伏
从大的音乐结构来看,做到“有起有伏”,音乐的能量不要一直高或一直低,需要变化。一般做音乐,同一个旋律走两小节,就要变化。要递进、中断或者旋律发生变化。否则观众看的时候会产生疲倦。
2.此起彼伏
这里主要指音效和对白需要此起彼伏,简单来说就是“有音效的地方别有对白,有对白的地方别有音效”,“音效和对白不要打架”。以剪辑师为主,在剪辑时就应该注意,音响设计师做辅助。
观众在一定时间流里面能够接受到的信息是有限的,预告片属于高强度的信息流,对于观众注意点的设置一定是排列有序而不是挤在一起。
所以大家看标准范式的好莱坞预告片,大的节奏设计通常是固定的:“说几句话”+“插个音效”,完成一组镜头。对应剪辑就是:几个叙述镜头加对白或旁白+能出音效的镜头。
3.其他
音响在频率上大致有“高、中、低”三个频率段,许多新的预告片公司作品,往往听起来不够饱满、衔接不够顺滑。
首先是忽视了氛围音,简单说是低音的填补。有一些耳机几乎听不出来的长长的“嗡”“呜”的低音,我们是会随着音乐能量的起伏,压在音乐下面。这一层面很重要,缺少了就会让音响变得很单薄。
其次是音效的融合度不够。同一种类声音,例如开枪的声音,乐库里面可能有一千种音效,你要找到能够融合进整体音响里面的那一个,融合度低的音效,就像一段光滑木板上面的倒刺,很扎手。
最后是衔接处理要顺滑。一部电影预告片会用到好几段音乐,成百上千种音效。这么多的元素拼在一起,在音乐制作上,要联合好每一处细碎的元素,最后体现在整体才能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