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英文翻译的乐感体现
2019-04-02陈思岐霍跃红
陈思岐 霍跃红
摘要:在中国的历史上,唐朝是一个鼎盛且影响深远的朝代,唐代的文化也已经成为世界上公认的优秀历史文化之一。唐诗不仅仅在中国,在世界上也有很大的影响。唐诗在英文翻译时具备很强的韵律感,其本身也融音乐与文学于一体。本文探究了唐诗的韵律感,并对唐诗在英文翻译的乐感体现方面做了一个初步的探析。
关键词:唐诗;音乐文学特征;翻译
唐诗,这一特有的诗歌形式蕴含着独特的音乐感,其本身有着发人深思的蕴涵,引人入胜的境象,加之唐诗的韵脚朗朗上口,因而被广为传颂。有很多唐诗甚至被翻译成英文,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由于其具有较强的乐感,因而也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
一、唐诗在英文翻译时的文学特征因素
唐诗作为一种诗文形式,涉及到音乐、美学、文学等各个领域。作为我国在古代文学的一种代表形式,唐诗已经成为我国经典文化遗产的一种象征,也是中国古代留给世界的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一)唐诗翻译时韵律美和格律美
唐诗在外国的歌曲作品中大多是理解之后含蓄的翻译,直接翻译则会比较生硬,在细微之处外国文学家无法和我国诗人做得一样,在翻译时只能按照翻译学家翻译出的普通语言,文学家以此来进行再加工,以还原唐诗原本的韵律美。以李白的《悲歌行》为例,原诗的一个片段是:悲来乎,悲来乎,主人有酒且莫斟,听我一曲悲来吟。悲来不吟还不笑,天下无人知我心。贝特该的译诗为《歌唱人间哀愁的饮酒歌》,其译文为:
The wine beckons in golden goblets
but drink not yet;first Ill sing you a song.
The song of sorrow shall ring laughingly in your soul.
When the sorrow comes,blasted lie the gardens of the soul,
wither and perish joy and singing.
Dark is life,dark is death!
Master of this house,
译文大意为:金杯中的美酒且不要饮,先让我来唱一首歌,请你倾听!我要唱惊心动魄的忧愁之歌。当忧患临近,欢乐不再,歌声不闻,荒漠占据着我的心灵。生和死都是一片幽螟,你备有满满一坛金色的酒,东家主人——我有的是另一样物品,是我的长长的鸣琴,听我弹琴,干杯痛饮。
就“律”这一形式来说,要求创作者严格但不死板。所以英文翻译者依据具体的情境展现诗词的韵美,让外国读者也可以很好地理解诗文意境,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国文字的优美流畅、朗朗上口。虽然古诗词创作的韵律与外国诗歌创作的韵律有些不同,遵循的规则和写作方法也不太一样,但是英文翻译中仍然可以從唐诗韵律中吸取精华,因为唐诗实在是把韵律美表现到极致的最好代表。这首诗在翻译时,贝特该的译诗分四节,每一节的最后一句都是生和死都是一片幽螟。英文翻译时虽然不拘于平仄,但是在尾音还是比较讲究的,押韵方面可以押平声韵,也可以押仄声韵。
唐诗的韵律体系丰富,音韵上有非常多的平仄变化,以上的创作形式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所咏之感都大不相同,而相同的是,它朗朗上口的韵脚和规律的节奏感,所带来的美感让人深感其中,不论吟还是唱,心中舒服至极、豁然开朗。唐诗是浓缩的文化,是高度概括的语言,每首诗篇、每个字词、每个音韵,都是诗人们千锤百炼的成果。一字蕴含百层意,一言道尽千万事。在进行翻译时,需要遵循较为严谨的韵律和格律的特点和严谨的结构,这是中外诗歌都要求的。
(二)唐诗在英文翻译时的乐感意境
不论是古代的诗歌文学,或者是现代的歌词创作,文学若是要具备音乐特征,则不能单单只讲求是否句句押韵,格式规范,段落分明,还需要在朗朗上口的同时看读者是否能透过流畅的诵读感受到诗文背后的意境美和意象美。唐诗之所以被广为传颂,甚至被引进现代音乐中,被当成歌词广为传唱,是由于唐诗的深刻、独特、美而空灵、淡而优雅,以至于短小精悍,耐人寻味。
不同国家的语言翻译已经把唐诗本身的格律抹化掉,因为语言、地域、文化的差异,作曲家也不可能运用唐诗本身蕴含的语言节奏、韵律感谱曲的。这也是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的差异。因此在对唐诗进行英文翻译时,由于语言文化差异,翻译很大程度上无法逐句逐词进行。生硬的翻译也无法让外国读者感受到唐诗的美和韵味。因此,在对唐诗进行英文翻译时,最重要的不是诗的直接含义,而是诗境下的意义。例如奥地利的作曲家马勒选用七首唐诗作谱成了著名的交响乐《大地之歌》,其中六个乐章有四个乐章都是采用了李白的原诗,第五乐章是根据李白的《春日醉起言志》创作的,歌名为《春日醉客》,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觉来盼庭前,一鸟花间鸣。贝特该的《中国之笛》中,翻译是一首分节歌,译诗为:
What is life after all but a dream,
And why should such bother be made?
Better far to be tipsy,I deem,
And doze all day long in the shade.
When I wake and look out on the lawn,
I hear midst the flowers a bird sing;
译诗的大意为:人生不过是一场梦,何必劳苦忧心,我喝酒喝到不能再饮,以此度过整个一生。醒来听到什么声音?是在树上歌唱的鸣禽。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对中国唐诗本意的理解和译注,也就有着本意上的差别。但诗文翻译中用自己本国的语言表达了李白自由洒脱的浪漫主义精神和狂放不羁的态度。
唐诗短小,但是却可以称作为一种浓缩的文化,词与韵交相辉映,形成了一种音乐基调的一致性。同时,翻译后的诗文通常也是短小凝练,背后传递出直白的意境,但却有寓不尽之意于言外的意向,这种意象和中国人民传统、含蓄的感情表达方式分不开,所以,唐诗正是表达了中国人民内心的情感世界,给人带来情绪跌岩、意境盎然的音乐感悟。
二、唐诗作品的韵律
(一)唐诗的音韵
唐诗本身的韵律感是唐诗音韵美的外在体现,唐诗静中有动,动中带静,本身是唐诗的一个重要特征。唐诗因其自身的格体特点,整齐的句式,规律的音节,让人觉得读诗即为唱歌,所谓“吟诗”就有唱的成份在其中。唐诗的“韵”读起来有着一种回绕的音乐美感,如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早已是家喻户晓的佳作。这首诗在翻译后,根据英文词汇的替换,在不大破坏原诗的情况下,翻译者通常会针对特定词语讲求尾音的音韵一致。
Spring slumbers unaware of morn,
All around one hears the birds'call.
Last night,the sound of wind and rain,
How many fallen flowers accounted for?
因为比起汉乐府、宋词、清诗、现代诗等其他诗歌,唐诗的音韵规范且讲究。因此,在翻译时会有抑扬顿挫感,翻译者通常会采用具有强烈音韵和节奏的英文单词完成原文替换,由此,唐诗翻译后也能在音韵上的选择和运用,整体诗文节奏上体现乐感特征。
(二)唐诗的押韵
唐诗讲求押韵,因此翻译时为了展现唐诗的这一特征,翻译者也会注意这一问题,将同意收音的英文单词放在诗文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的位置上,这个字被称为“韵脚”。例如《登鹤雀楼》,歌词选自王之涣的原诗《登鹤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一首五言絕句。这首诗里,双句押韵,都是收音于 OU 音的。因此在翻译时,“白”、“日”、“入”、“欲”、“目”、“一”的英文替换会要求用统一声韵的单词,严格按照押韵归责,甚至是吝啬的“挖掘”与“钻研”,有较强的音乐感,翻译过后也会让外国读者感受到朗朗上口,将顿挫的乐感,由此被长期广为传颂。
三、唐诗翻译后的音乐境界
除了上文提到的韵律特征,唐诗的更高境界是直接被外国作曲家引用,赋予了诗文本身一层音乐美感。音乐的表达方式是依托于歌词设在一个大的轮廓上抒发情绪,在朗读上,唐诗的语言表达则是能将阴雨飘逸空洞的已经得到升华,使得诗文更加灵动,成为“静止的音乐”。唐诗在英国作曲家兰伯特、瑞士作曲家安德累阿、英国作曲家勃利斯、捷克的作曲家科豪特、俄国作曲家车列浦宁的作品中均有采用,也使得唐诗和音乐交融更加紧密,唐诗的乐感可谓展现的淋漓尽致。
唐诗被称作为“诗中之诗”,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经典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国人应该继承的文化,唐诗传达了我国古代文化和人道主义精神。在翻译时只要在韵律上、声调上、押韵上都遵循唐诗的创作规则,翻译后亦能让外国读者有心灵的享受与情感的共鸣。
参考文献:
[1]李翠萍.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的民族特色——以黎英海艺术歌曲《唐诗三首》为例[J].音乐创作,2017 (04):108-110.
[2]张少强.唐诗翻译理论技巧[J].海外英语,2018 (14):152-153.
[3]王艳.明晰化策略下唐诗《百舌吟》的翻译[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38 (06):57-58.
[4]粟向军,谭占海.解构主义翻译观照下的唐诗英译及文化传播——以五种中国传统花卉为例[J].铜仁学院学报,2018,20 (01):94-98+108.
[5]陈丹霞.韦努蒂翻译理论视角下的唐诗翻译研究——以郭著章译诗为例[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30 (04):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