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艺术院校“课程思政”立体模式

2019-04-02许瑛

北方文学 2019年8期
关键词:艺术院校课程思政

许瑛

摘要:“课程思政”建设是艺术院校培养德艺双馨艺术人才的重要环节。本文根据艺术院校特征,从“课程思政”理念、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出发,构建教学育人、管理育人与服务育人立体化、课程育人立体化、育人载体立体化的“课程思政”立体模式,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技能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思政队伍与专任教师同向发力,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课程的育人格局。

关键词:课程思政;艺术院校;立体模式

艺术院校既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秀艺术人才的重任,又担负着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新时期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新方法,对明确艺术人才培养目标与方向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一、艺术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现状

(一)思政教育内容的单一性。艺术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个性突出、特色鲜明,在社会多元价值交织、渗透,多元文化交流、融汇的复杂背景下,随着行业企业对人才职业道德、人格品质、艺术素养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思政教育工作长期以来一直依赖于单一的思政课程来解决问题,已无法满足新时期艺术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二)思政教育管理“孤岛”。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存在“两张皮”现象,主要体现在:教育理念上,没有正确认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之间的关系,认为理想信念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主要是思政课程和学生管理线上教师的任务,艺术创作仅仅围绕各自的想法开展,缺乏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统领;管理机制上,多部门合力推进思政教育的机制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队伍建设上,忙“教书”轻“育人”,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有待提升;人才培养上,各门学科思政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挖掘。

(三)思政教育方式的局限性。思政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成长是一个立体化过程,尤其艺术学生更重视形象、生动、实用性强的专业课,而坚持理论教育为主导的平面式教育模式缺乏以学生为主体,难以对学生产生共鸣,难以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二、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政是一种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不是由“思政课程”简单的文字调换,也不是将所有课程都变成思政课,而是指学校的所有教学科目和教育活动,以课程为载体,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渗透和贯穿思政教育,充分挖掘蕴含在专业知识中的德育元素,教师在课堂中不仅教授学生专业知识技能,而且要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知识、经验或活动过程中,重视对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塑造,使课堂教学的过程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锤炼心志及养成品性的过程。

课程思政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即“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不是将所有课程都当作思政课程,也不是用思政取代专业教育,而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运用思政的学科思维,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并将其转化为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教学载体,解决教师“为谁教、教什么、教给谁、怎么教”,让学生清楚“在哪儿用力、对谁用情、如何用心、做什么样的人”。

三、课程思政立体模式的构建

(一)建立长效机制,强化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立体化

树立“课程思政”理念,做好顶层设计。围绕工作思路、实施路径、机制保障等方面,科学谋划、有序推进,搭建平台、统筹资源,坚持所有课程共同承载正确的艺术观、职业观、成才观教育。

1.教学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教师既要当好授业解惑的“经师”,又要当好为人师表的“人师”。积极培养教师的思政教育理念和意识,理清知识传播、艺术创作与价值引领之间的关系,让教师认识到自身既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文化的传播者,又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价值观塑造的引领者和文化事业发展的领航者;既是学术导师又是成长良师。尤其是师徒关系的专业教师,更要承担起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艺术观的责任。

2.落实主体责任,构建学校党委、系党总支、基层党支部、教研室四级联动,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相关部门共同参与,营造任何课程的知识都有思政教育元素,任何教学活动都有立德树人功能,任何教师都有教书育人责任的氛围,形成学校教育360度德育“大熔炉”的合力作用。

3.完善育人机制,充分发挥服务育人功能,强化教辅、后勤等各管理部门的工作作风、服务意识,“以最多跑一次”的优质服务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从而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优化评价激励制度,建立“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实施动态化、科学化、规范化的教学过程监督与管控,使各门课程的思政功能融入全过程可督可查。同时要加强评价结果的运用,把评价的结果与教师师德师风、晋职晋级挂钩,为推动各门课程充分发挥思政教育功能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撑。

(二)改进培养模式,推进课程育人立体化

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框架下,紧扣德艺双馨的“命脉”,接轨人才培养、教学建设与艺术创作,将所有课程的教育性提升到思政教育的高度,使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教学目标的教育性、知识性、技能性相互对应,学科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相辅相成,构建思政课程、专业课程、通识课程、实践课程四位一体的“课程思政”体系,发挥思政课的“群舞中领舞”作用,实现所有课程的“共舞中共振”效应。在教学方案、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材中挖掘各課程的思政教育元素,将时代的、社会的正能量贯穿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备课授课全过程,产生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1.提升思政课程的效度。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转变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构建重点突出、贴近艺术学生特点和需求的教学体系,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堂教学与专业技能、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相互支撑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使思政课程成为有内涵、能“解渴”、显艺术特色的“金课”,不断提升思政课程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增强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2.增加专业课程的厚度。在专业课程设计中结合不同的专业特点,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让专业课上出“思政味”。艺术院校的专业课程以文化、艺术教育为主,更讲究人文素养,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比如戏劇影视表演专业深入人心地传递“学戏先学做人”的理念,一年级台词课程纳入经典诗文,通过背诵“弟子规”、“道德经”等,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又比如戏曲专业与生俱来具有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不仅传递给学生“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刻苦学习精神,还有如《穆桂英》、《牡丹亭》、《荆钗记》、《琵琶记》等一系列教学剧目,更是直观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在课堂教学中重视作品立意的把关,注重价值引领,指导学生在包罗万象的生活中进行真善美的过滤,创作和呈现出符合公众审美标准、讴歌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品,力求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方向达成一致。

3.拓展通识课程的宽度。开设提高思想品德水平、人文素养、认知能力的综合素养课程,制定综合素养课程建设价值观标准,着力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艺术职业素养和理想信念的培育。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综合素养课程教育教学,强化政治方向和思想引领,凸显综合素养课程的价值引导功能。

4.拉伸实践课程长度。从课堂延伸到实践是“课程思政”空间的转化,将“知”与“行”相结合,由理论转向实践,在实践中深化学生服务社会的精神和实践的能力。艺术院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把实践纳入教学计划,加强又红又专的实践基地建设,通过采风考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利用“双百双进”、“百校联百镇”、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等重点项目,让学生体悟无处不在的艺术教育的价值理念。

(三)探索多元育人方式,实现育人载体立体化

“课程思政”建设要充分利用思政资源,拓宽载体,丰富内容,形式多样,由传统的“大水漫灌”变为“精准滴灌”,将灌输与渗透相结合,使思政教育活起来,扎下根、长出花。

1.掌握网络思政工作主动权,切实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平台。利用网络平台,打造网络思政课堂,把思政课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开展“互联网+思政教育”。利用微信公众号、朋友圈、班级群、视频传输、互动交流等功能,创建专题专栏,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壮大主流舆论,让思政教育内容天天见、天天新、天天深。

2.建设校园文化品牌,发挥党团组织和学生社团的作用。开展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构筑思政教育的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开设名人名家大讲堂、革命前辈报告会、行业专家论坛等主题教育,把思政教育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就业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团结奋斗精神以及职业精神。

3.开辟专业赛事、科研、教改与创作项目的思政教育阵地,指导学生在创作作品中融入思政主题,突出中国文化元素,从而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提升文化自信,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领悟度。

四、结语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固本工程、战略工程,需要扎实的、稳固的、持之以恒的探索,不断积累经验,不断丰富发展,不断创新提高,架构一套“课程思政”的立体模式,促使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融会贯通,实现思政教育形式上从专人向全员、内容上从单一向多元的创造性转化,推进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课程育人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罗薇.“课程思政”:高校思政教育改革新视角[J].大庆社会科学,2018 (6):37—40.

[3]赵晖.“课程思政”推行中的若干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 (12):128-130.

[4]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 (01):43-46.

猜你喜欢

艺术院校课程思政
资产管理工作在艺术院校的应用
艺术院校音乐会经营管理模式初探——以沈阳音乐学院为例
等级考试为导向的艺术院校计算机教学研究
艺术院校工作室制教学文献综述
高等艺术院校科研工作研究
中国艺术院校巡礼(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