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课本到舞台、从无声到有声

2019-04-02刘中博

北方文学 2019年8期
关键词:课本戏剧舞台

刘中博

摘要:戏剧单元是高中语文课本的必修单元。对于戏剧单元课文的讲解,不同的学校有着不同的方式。除了对文本进行解读外,引入被拍摄成电影的影视剧也是一种讲授的方法。当然,如果能在讲解戏剧单元这些经典的戏剧篇目时,把“戏剧舞台”交给学生,让学生以经典再现的方式表演出来或许是更好的选择,这也便于学生对戏剧内容、戏剧精神有一个更好的理解。本文以必修四戏剧单元课文《雷雨》为例,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经典再现,做到从课本到舞台、从无声到有声。

关键词:戏剧;课本;舞台

戏剧单元一直以来是高中语文教学必学之单元。从人教版语文教材编写来看:在必修四出现了三篇戏剧,分别是《窦娥冤》《哈姆雷特》《雷雨》。在戏剧单元的教学上,不同老师也是各显神通,着眼点不同、解读角度不同,自然讲授的方法也不同。这里以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为例,在戏剧单元的教学上,我们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在基于原著的基础上,对戏剧剧本进行适当改变,加入自身的理解,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戏剧舞台,让戏剧从课本到舞台、从无声到有声。

一、研究背景

浙江师范大学蔡伟教授关于“语文教学艺术化”有着自己的阐释: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机的引入除小说、诗歌、散文三大文学体裁以外的各种艺术种类,使之成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沟通的重要媒介,丰富语文教学资源。同时通过借鉴其他艺术样式的传达方式和表演手段,实现语文教学的多向互动、感悟体验、探究发现的目标,使语文学科成为具有艺术特性和艺术魅力的人文学科,从而成功的培养、塑造写的人。

在此背景下,我们结合戏剧单元自身的特征,将戏剧搬上舞台,给学生充分的展示空间,让课本上的戏剧走入学生的内心。

二、实施过程

能偶进入课本的戏剧作品都是历经了时间的洗礼的不朽名作。因此,对待它们一定要严肃认真。为此,在将课本剧搬上舞台之前我们要做好充分的考量。

(一)剧目的选取

人教版必修四有三篇戏剧,可是能搬到舞台上来演的绝不止这三篇。为此,在确定剧本之前,先有语文课代表在班级内征集意见。经过意见的征集,我们挑选出了几部有代表性的戏剧:《鸿门宴》《荆轲刺秦王》《雷雨》。最后经过学生们的分析、讨论,大家一致决定表演《雷雨》这部经典戏剧中的一个片段。

(二)对学生创新意识纠正,避免娱乐化

学生对于自己第一次登台表演戏剧充满了期待。但是这里作为教师也需要格外注意:那就是所谓的创新应该是突破旧有艺术形式的内容和局限,增强作品本身的表现力和生命力,无论是形式创新还是解读创新都不能哗众取宠、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轻浮的、泛娱乐化的除了留下暂时的欢乐以外,不会留下任何的印迹。

(三)引导学生走入剧本,激发演绎热情

从以往的教学观察来看,大部分学生对《雷雨》戏剧里面的人物情感,或不解或排斥。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雷雨》这部戏剧的经典性,体会“雷雨”这个意象的典型意义,进而深入感受人物的内心创伤,理解复杂而真实的人性世界呢?思量之后,决定把握“戏剧冲突的本质”“人物的形象特点”“戏剧语言中的鲜明个性”这三个要点,引领学生走进戏剧节选。在开始课本剧演出之前,先用两节课的时间进行课本教学。

对“人物的形象特点”的教学,主要是通过深入文本,抓住语言细节进行分析来实现的。在教师引导启发之后,学生基本能比较完整地理解《雷雨》中几个人物的形象特点。而在体会戏剧语言这一要点上,要抓住戏剧“潜台词”这一要素,让学生在文中找到那些“你认为有背后的内容却未曾说出全部”的台词,将潜台词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既能让他们体会到戏剧语言潜台词的特殊性,又能激发起他们深入阅读的兴趣。因为大部分潜台词的内容,是需要结合人物的语调、眼神和动作等要素来共同演绎的。同时,为了保留一份对特意回避了“分角色朗读”这一教学手段。此外,通过阅读书本与欣赏影视版话剧同样重要,在课堂教学上还应适当播放《雷雨》的经典片段。

(四)创设适合表演的环境

走出闭塞的教室,走到室外去!这里的空间更广阔!因此,选择一个恰当的排练地点对于学生的发挥是很有必要的。这里,我们果断走出教室,走到教学楼下,这里视野开阔、这里更有利于学生发挥。

(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因为在平时的教学组织和日常活动中,我们就注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这次也是一样。我们将任务化整为零,分为几个功能组,每组男女学生分配比例比较均衡,组内学生已经有了了解并形成了默契,所以这次课本剧表演诸如剧本选择、人物编排、角色分配、表演细节、排练时间,所有项目的落实,全都交给学生了。年级留给了学生近一个月的时间去准备。正如我们所期待的,带着对语文的热爱,大家对这部戏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对剧本反复诵读,对人物形象思考琢磨,精心设计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认真制作道具等。等到登台时,他们已经能基本脱稿。除了演员,还有几个学生做幕后工作——配乐、音效、提词等。每组十个学生,人人有分工。舞台等待着他们展现才情。

(六)教师的参与和指导

在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教师需要进行宏观上的参与和指导。比如:截取选择矛盾冲突、设计动作、语气的处理等等。舞台上的时间是短暂的,但是剧本篇幅是很长的。因此要选择适宜舞台演的选段是很重要的。这里我们截取了《雷雨》最后一个情节,即悲劇的发生。众所周知,这个情节堪称经典中的经典,因此也最能吸引人、打动人,通过演员的表演是能很快吸引住观众的目光的。这段也是全剧矛盾冲突集中展现的一部分。接下来在选好所表演的片段后,对于这个片段的细化处理尤为重要。我们看到一部好的舞台剧除了演员的语言表演外,动作也是很重要的。为此,我们与导演和演员充分探讨设计演员的动作,从一个情节一个情节入手、从一点一滴做起逐步细化,同时再对比原剧,进行参考。哪怕在室内踱着步子,我们也要将这几步走和神情充分的联系,突出人物的形象特征。

(七)全程做好观察记录

点赞、观看、拍照、记录、打分、点评。学生精心准备的活动,最需要有老师这个热情而专注的观众。这些十七八岁的孩子,登上舞台,他们用年轻的生命积累起来的情感与理解,走进了这个二十世纪初中国旧时代的大家庭,用自己的表演,演绎着阴险老辣深不可测的周朴园,内心被爱与恨烧灼的繁漪;演绎着生命被苦难压抑的侍萍,带着童年的深刻创伤、可怜又可恨的周萍;演绎着纯真、直率、善良的周冲,单纯柔弱、惊惶无助的四凤,还有莽撞冲动、勇敢无畏、具有强烈反抗意识的鲁大海。

传统戏剧的人物形象是通过人物的矛盾冲突和个性化的语言体现出来的,而表演正好能恰如其分地使人物的语言、动作及神态得以呈现。潜入名著的海底,名著中的人物就能从文字的深处走到学生的面前。而学生也用另外一种课堂,释放他们的表演天赋和潜力,让我们看到他们和平时不一样的形象,看到他们对经典人物的自我解读。舞台有多大,他们的才华就有多高!紧锣密鼓的排练最终换来的是十几分钟这一生最难以忘却的时光!

三、教学反思

活动耗时长但值得付出!在紧张的高中学习生活中,这算得上奢侈了,但很充实,也很有意义,可以说,没有一个课时是浪费的。

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陶先生是在告诫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要善待孩子。教师要学会发掘孩子的天性和特长,每个孩子都是带着天赋降临到世界的,但是很多学生的天赋自始至终没有被挖掘出来。而这挖掘的过程,需要我们给予足够的时间和耐心。因此花这么长的时间教学《雷雨》是值得的!

活动要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千万不要认为组织一场课本剧活动,是给教师一个“偷懒”的机会。如果只是按照惯例,教师只是简单地给学生下达演绎课本剧的任务,那么就会犯“费时费力低效”的毛病。比如这次课本剧活动的成功,和教师所做的两个很有必要的准备工作有关:

(一)对当下娱乐化的剧本改编予以纠偏

现在的学生在很多需要改编或表演的时候,会经常性地选择“泛娱乐化”的表现形式,大有“语不爆笑死不休”之感。因此要予以纠偏。

(二)引领学生深入走进戏剧文本

戏剧是学生既熟悉又陌生的艺术形式,熟悉在于他们经常听说,陌生在于他们很少接触。而《雷雨》的情节、所表现的时代、人物的情感等又都与学生的生活较为疏离,这些都让学生在面对这篇课文时很难打起精神来。所以作为老师要想在表演之前,必须先要让学生懂得和理解。为此花两个课时进行文本教学,引领学生走进戏剧节选。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懂得,才有精彩。

教师要有更高的艺术素养准备面对学生的热心准备和多才多艺,作为语文教师也会感到内心的不安。虽然对语文教学的艺术化活动引入非常感兴趣,但教师个人的综合素养终究有限,特别是在对他们表演的环节进行点评和总结时,常感乏力。这确实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幸好,学生表现得比教师更出色,这或许可以认为,教师大概也算是起到了“助产士”的作用。

呼唤深入型研讨型主题学习假以时间,我们可以引入更为丰富的《雷雨》艺术类型,让学生观摩体会,比如观看电影、电视剧版等,但学生可利用的時间真的很少。

在学生有了自己的深入解读和演绎体验之后,还要通过多种艺术途径,加以补充、借鉴和深化。这种深入型研讨型学习,才有可能促使学生形成对艺术化语文的全面理解。我们呼唤语文课堂能得到更多的解放,到那时,才算是真正地在学生的生命里下了一场痛快的“雷雨”!

猜你喜欢

课本戏剧舞台
军迷大舞台
军迷大舞台
有趣的戏剧课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戏剧类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