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发展思考
2019-04-02尹航
尹航
摘要: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经历史长河的洗礼,在继承中得到弘扬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主张和谐统一和以人为本,这是物质与精神两者的有效结合的体现。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人们继承与发展,并在此基础上,与祖国的现代化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让优秀的传统文化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不断完善和优化。本文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思考的特点和现状进行分析。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发展;思考
就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发展而言,这二者是民族发展壮大必不可少的一环,也是一个民族得以生存的标志,并且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发展也应该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传统文化的发展如果没有现代化的参与,也就说明了民族发展的贫困和落后,缺少了文化传统也就意味着民族内涵的消亡。华夏文明是世界文明中唯一可以延续几千年未中断的一种文化,在文化不但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很强的生命活力,被延续和发展。然而,步入近现代之后,文明中国几乎落后于西方,我国传统文化也迈进了顺应现代化发展的艰难历程。然而,怎样才能推动传统文化实现现代化发展,促进传统文化的创新力度,进而构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如何使得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深入人民群众的生活,有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进程是一个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一)比较关注伦理道德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时至今日依然存在,并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我国传统社会主要是以农耕生产作为基本形式,是在自然经济发展之上所形成的,也正因为如此,中华民族“重实际而黯玄想”的性格和中国人“安土”与“重迁”以及“乐天”的观念所形成,所以中国人在家庭观念上非常看重,并在这样的前提下,形成家庭伦理以及宗法制度,还有“三纲五常”等,这是我国古代社会所遵循的准则,运用该准则,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打好了基础保障。
(二)比较关注和谐统一
“天人合一”彰显了中国人民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其把自然界和人共同组成一个整体,提倡人民群众尊重自然和顺应自然与保护自然的要求,和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并不是说在大自然面前人们是被动存在的,人们能够利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对自然进行认识,并对自然进行利用,保护自然。尽管自然規律属于客观的,不能被改变,然而人们还是能够对自然规律的发生条件进行改变,继而实现统一的目的。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发展的现状
(一)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化之间存在矛盾
一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矛盾和冲突,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保守封闭性,在这一点上和现代化发展的开放性之间具有一些冲突。我国传统文化一直以来遵守“循规蹈矩”的思想,但凡是标新立异的传统文化,都会被看做是违背了思想的文化,不学习外来文化,一味地认为天朝大国的文化理应是博大精深,这种故步自封的发展观念和现代化的文化兼容思想相悖。二是,血缘宗法和法制社会存在一定的冲突,这种想法起源于夏,在商时期形成,周时期进行了确立,其构建的封建宗法制度用血缘亲疏作为纽带,制定尊卑等级,进而对宗族的团结和稳定进行维护。利用血缘与亲缘之间的联结,人民群众在政治和经济方面达成共赢,是宗法社会实现的基础。该血缘文化让人情发展为结构本位,把道德整体教化看做是手段,看中家长式的权威,利用回报机制达到感人的目的,利用领导权主动对人进行管制。其和现代社会所尊崇的自由与平等观念存在出入,对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造成一定的阻碍;三是,重农抑商和现代化发展间的冲突。传统时期,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和阶级利益,把农业看做基础,发展农业,不重视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然而现阶段,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这一理念不能和时代发展的要求相符合。
(二)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价值逐渐功利化
目前,多数传统文化已经被功利价值观所影响,成为部分人群追求利益与经济的工具。丧失了传统文化本身的文化内涵,进而成为空壳。现阶段,比较有影响力的就是名人故里的争夺,无论是历史中存在的或者是文学虚构下的人物形象,都有一定的名气与威望,这成为地方间的主要矛盾。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单纯性地因为传统人文精神的文化传承可谓是非常少,比较多的是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例如李白的故里和孙悟空的故里争夺。很多地方政府都在大力争取,在这背后,是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的需求。历史名人,无论是否属实,只要具有影响力就可以,这已经成为地方经济不断进步的兴奋剂。由于其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提升竞争力。争夺取胜之后,观光旅游的经济收入不言而喻,这也成为当地发展和招商引资的重要砝码,同时,还涉及到对于官员政绩的进一步考核。此外,还要对于名人墓的深入挖掘。当媒体传播消息之后,就会早发一阵沸腾。例如曹操墓确证之后,就进行了挖掘,在这一过程中,也引起了相关地区经济的发展,之后,有两个地区申请对刘备墓进行挖掘。由于受到现代化功利思想的作用,部分人民群众和地方政府对名人的推崇不是因为对于人文精神产生的敬仰之情,也不是因为其为历史发展作出的丰功伟绩,而只是借其响当当的名声作为追求利益与政绩的一种手段,优秀传统文化几乎成为一副空壳。
(三)个体自主性给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挑战
当今社会,越来越重视人本身的价值,个性发展也逐渐被重视。传统文化提出循规蹈矩的要求,对家长与统治阶级需要绝对服从。受到社会主义经济的影响,人民群众的思想逐渐被活跃,从以往的“依附型”主体向独立主体进行转变。个人不再属于统治阶级领导下的一种工具。同时,受到自由与民主发展的影响,个人的自主选择权也逐渐被扩大,有权选择自身所遵循的文化观念。个体自主性也会造成个体一味地重视自身利益却不顾集体和国家之间的利益,不正式传统文化提倡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思想。多数人不注重道德规范与法律准则。个人主义横行提出绝对自由,造成无限制民主倾向和反传统的现象出现。
(四)现代化的开放思想给予传统文化的冲击
经济全球化与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加快了社会的开放化进程,很多外来文化和价值理念都在我国出现,这给传统文化造成一定的挑战。社会市场经济下,提出自由和竞争与平等以及创新的要求,但是传统文化当中的平均思想和等级思想等不好的心理也终究被淘汰。此外,很多西方文化的涌现冲击了传统的价值观念。传统文化当中重义轻利与勤俭朴素以及尊老爱幼的观念遭到拜金主义与享乐主义的大力冲击,金钱至上的思想越来越严重,人民群众所追求的所有活动好像就是为了金钱,可以说,奢靡浪费的现象非常普遍,和传统文化所主张的“克勤于邦,克俭于家”思想相悖。导致价值观出现混乱,是一种非常严重的且迷茫的社会现象,造成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发展中十分困难。在全球化进程逐渐加快的背景下,多数外来文化逐渐在中华民族融入,不仅为我国的传统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更有甚者,披着民主和自由的外套,消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对文化自觉适应机制的构建
从世界经济不断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可以看出,要想发展壮大就要先开放,一味地封闭只会落后,中华文化的传承也是如此。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文化发展肯定会停滞不前,所有文化要经过某种程度的对比才可以自觉地、正确地认识自身的特征。如果两种文化力图用同情之心获得相互理解,并用诚恳的态度相互学习,那么,二者都会获得成长,其在相互接触之后可以更好地保护好自身的全部特征。我国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之间都存在很多优秀的文化,对其的现代化进程不仅要弘扬,还要优化。不同的个体对于本民族文化都具有一种特殊的情感,通过大力宣传以及认真学习,使得各民族同胞可以充分认识本民族文化在发展中的特色和优势,在对于本民族文化进行充分认识的前提下,现代化发展中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才能不断发展与创新,进而满足本民族文化的不断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加强并促进不同民族间的進一步交流以及合作,运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和研究优秀的传统文化,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也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二)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促进民族认同感的提升
促进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是当今社会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非常重视的一个问题,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构建的首要任务。一是,在全国范围和世界范围内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在国内和世界范围内加强多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以及合作,促进中华民族认同感的提升。只有在文化上取得认同,才可以达到情感方面的共鸣,促进民族凝聚力的提高,促进民族团结力度的提升,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向前发展;二是,要加强对以民族文化作为旅游旗号的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引导以及监管。我国旅游产业不仅推动了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同时,当地的旅游产业也是对当地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宣传,从而促进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三)和传统文化的实际相结合,以国家名义进行保护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从建国开始,我国政府都非常重视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进一步保护,对于文物和典籍的进一步保护,以及对于语言的文字的运用,此外,还有对风俗与信仰的保护,以及对文化艺术的继承以及发扬等,制定了很多的政策以及措施,这些政策与措施有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然而在部分地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力度该远远不够,亟需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站在中国民族实际情况的立场上,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进一步研究以及保护,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社会转型多导致的社会文化的争论,这是必然存在的。我国传统文化向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文化模式的发展遇到问的问题也是在不断探索中进行解决的。从发展角度来看,中国传统文化的进步是向自由进行迈进的一种的进步。因此,我国在全球化进程的过程中,不但要完成初级阶段工业化的发展建设任务,还要不断加强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追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共同构成了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特点。因此,我国非常有必要维护与发展传统文化的优势,与此同时,积极开放并参与其中,善于兼容以及博采众长,这将有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动融合和发展[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0 (06):62-65.
[2]黄前程.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理论基础、历史经验与当下思考[J].贵州社会科学,2016 (12):92-97.
[3]高伟.论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基于文化现代化的视角[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4 (06):133-140.
[4]钟华,钟立华,徐斌.客家文化对农村现代化的制约及其突破[J].江西社会科学,2014,34 (06):240-245.
[5]姜晶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的文化现代化[J].学海,2012 (06):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