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彩礼现象研究

2019-04-02许恩华

北方文学 2019年8期
关键词:彩礼

许恩华

摘要:“彩礼”作为一种民间习俗在我国普遍存在着。通过查阅书籍的方法对“彩礼”的产生及古今变化进行了解,并去南梁农场通过田野调查法对“彩礼”进行实地考察。并提出引发的社会问题及完善建议。

关键词:彩礼;彩礼制度;彩礼习俗;高额彩礼

“彩礼”是我国重要的婚嫁习俗文化,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彩礼”专指“订婚时男家送给女家的财物。”[1]其源远流长,深远持久。早在传说时代伏曦氏就以俪皮为礼,制娶嫁制度。随后各朝各代都以法律的形式将其各自规制,延传。到了信息时代发展的今天。女性得到解放,地位得到了相应提升。在男女关系平等的当今时代下。“彩礼”这一制度被新中国的法律制度废除,成为了民间的传统习俗。对于彩礼这一民族传统文化不仅是精神传承,还反映了其社会功能的变迁路径。从彩礼文化的发展轨迹回顾历史,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它不仅是一种经济行为,之前也是一种法律行为,更是一种文化行为。其具有影响婚姻制度关系,影响家庭经济发展关系,其自身也是传统文化习俗的一种,具有调节人们生活的作用。对于彩礼习俗的研究,近年来关于“彩礼”的相关内容重回法律的视野,“彩礼”作为一种民俗习惯也随着时代有了自我的发展,其价格变的高额,问题突出。因此在难料农场展开相关的调查研究是有一定价值和意义的,通过田野调查法和收集资料法对南梁农场“彩礼”习俗进行调研。通过对实地调查,探讨“彩礼”对当地的价值意义所在。

一、我国“彩礼”制度的演变

(一)我国古代的彩礼制度

《禮记·坊记》所言“非授币不交不亲。”

“彩礼”是指男女订婚时男方给女方家赠送的财物。此现象一直是中华民族百姓关于谈婚论嫁延至千年的文化习俗。《通典·礼典十八》:“遂皇始有夫妇之道,伏曦氏制嫁娶,以俪皮为礼五帝驭时,娶妻必告父母,亲迎于庭,殷于堂,周制限男女之岁,定婚姻之时,亲迎于户,六礼之仪始备。”关于此种说法相传在伏羲时代人们以渔猎为生,已兽皮为贵,因此在结婚时男方要向女方送两张鹿皮,也就是俪皮之礼,这是我国关于嫁娶最早的婚礼习俗的开端。当然这些是发生在传说中的时代,真正有所记载是在西周。

关于彩礼的记载是在西周婚姻制度里的“六礼”制度。“六礼”是西周礼制所规定的婚姻成立的六道程序。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纳采,是男家请媒人到女家提亲,获准后备彩礼前去求婚;问名,是男家请媒人问女方的名字、生辰,卜于宗庙,请示吉凶;纳吉,是男家卜得吉兆后通知女家,决定订婚;纳征,又称纳币是男家送聘礼到女家;请期,是男家择定吉日为婚期,商请女家同意;亲迎,是新郎至女家迎娶。至此,“六礼”完毕,婚姻成立。这种婚姻实际上是包办买卖婚姻。西周的“六礼”对后世影响极大,中国古代的聘娶婚源于此。[2]到了唐代民族大融合之后的时代,结婚仍以“六礼”为必经程序,尤其是强调婚约和聘财,明代《大明律·户律》中婚姻门明确规定其时的结婚条件:“男女定婚之初,若有残疾、老幼、庶出、过房乞养者,务要两家明白通知,各从所愿,写立婚书,依礼聘嫁。”到了中华民国时期,此种形式还在延续,《中华民国民法》所规定订婚或结婚须有媒妁之婚书和收受聘礼彩礼方为有效。

由此不难看出,关于彩礼这一文化习俗一直以国家法的形式随时间而延续下来,从传说的时代到具有史料记载的现代社会以前被各朝各代所保留,继承。一直以法律的形式进行强制规划,并深入人心,以习以为常的记忆和反映形成了人们深远持久的惯性思维。

(二)当代“彩礼”的发展形势潮流

直到现在社会主义法系时代,《婚姻法》废止了“彩礼”这项强制性规定。从法律层面讲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体现了保障人权自由和男女平等的价值理念。“彩礼”成了中国法制史里的一颗耀眼的星光一划而过,演变成现在社会的民风民俗。

2003年关于法释(2003)19号最高人民法院适用《中国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条使“彩礼”又回到了法律层面上来。“当事人请求返还按照习俗给付的彩礼的,如果查明属于以下情形,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一)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二)双方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确未共同生活的;(三)婚前给付并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的。适用前款第(二)、(三)项的规定,应当以双方离婚为条件。”通过新的法律规定使有关“彩礼”的问题又回到了现实当中,其实“彩礼”现象尽管是从国家的法学理念里剔除出去,但其已经形成了民间习俗,结婚都有讲究,女方家一定要收到礼金的。这样才算是完整的婚姻文化。然而通过“彩礼”也引发了一些“讲究”。如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存在“礼金”讲究“万紫千红一片绿”那就是一万张五元,一千张一百元,一片绿就是五十元一大把……这样就会引发一些问题,结婚随彩礼是可行的,但不能跟风,人和人是有差别的,当然收入也会有所不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这样的经济重负。还有就是中国人注重礼仪,对于彩礼是肯定要有的。交付彩礼外加上不能包办的婚姻或者没有注册登记的婚姻这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引发法律的重视,还有地区存在着以骗彩礼或者分配其对方房屋财产为由与其结婚并离婚等。都是法律管制的社会问题。对于法释(2003)19号最高法文件有效解决关于“彩礼”引发的事后问题,也使“彩礼”这一文化现象重新回归法律舞台。

二、南梁农场“彩礼”现象的田野调查

(一)走入南梁

南梁农场位于银川北郊20公里处,全场人口8000多人,交通便利,土地资源丰富共8万多亩。由于地势高且处于平原地区昼夜温差较大,加上引入黄河水的灌溉,土地肥沃等优势。适宜种植粮食蔬菜以及枸杞作物。南梁农场属于西夏区的管辖范围。近些年也是生态移民计划的迁入点之一。

在2018年4月27日的上午10点45分,我来到南梁做调查。三月份的天气,西北地区的草木还在枯萎中沉睡,少有些许的草木泛出了点点新绿。西北内陆尤其是黄土高原过后往西以北的天气,春天的沙尘从泥土中飘散,在空气中盘旋。出了银川城,我接近了南梁集镇,路过了用黄土磊建的房子,不过一人高的院墙,一排排挺拔而翠绿的杨树,还有流过黑色水体的河道。显然,这里很荒僻。临近南梁,你会发现土房子会慢慢的退出眼线,紧接着是一排排的铁皮易建房,旁边的农地里有着一簇簇的灌木,这就是宁夏五宝之一的枸杞苗。不一会就到了南梁的市集,所能看见的也就是纵横的两条路,横着的是主街道,道路两旁楼没有高过二楼,路旁的店面有维修家电,大型生活超市,几家小卖铺,几家面食馆子。路边还有几个座位的凉皮摊,几位中年妇女,还有饼子摊,是壮年的小伙所经营的。“水面初平云较低”这里云仿佛离我很近 蓝天如此澄澈,但这里缺水,严重的缺水。不一会,风卷残云,黄沙四起。我必须尽快去完成实习调研的任务,三月沙尘暴是西北常见的现象。我这次的研究任务是南梁平民百姓的彩礼问题。

经过调查发现这里是个移民的城镇,是解决宁夏调庄移民安置点之一。这里,有很多山区中走来西吉人,海原人,回族同胞占多数比例。经调查经营饼子摊的店主所得之,这里早在上世纪,祖国大批支宁的有志青年来此与本地居民一起生活,改造生活。经过多年的发展,有些人回了老家,有些人是搬走到了另一座城市生活。留下的房子就卖给西吉,海原搬迁来的移民。当问题问道了现在的南梁与过去老家相比如何,还有在南梁的生活与西吉海原老家生活相比又是如何。店主爽快的告诉我们来这七八年了,这里比老家好。对于西吉和海原,生活环境相对较艰苦,一个南梁市集,安置了这两个地区的居民。他说:“城市比农村好。”如果从地理因素判断,南梁的地区位置,是好过海原和西的。其更接近于首府城市银川,这便是优势所在。

(二)南梁彩礼调研

关于这里的彩礼习俗,很大一部分成因是彩礼文化是这些移民从老家所带来的文化习俗。通常都会在十万以上,现在基本上平均在十四、十五万左右,有的也有二十来万的,女方家还有返还礼金,退了三至四万最后落下了七至八万礼金。对于彩礼这种文化现象,相对于这些从事凉皮、饼子等食品生意的传统手工业和简单劳动力的年轻家庭是否能承受住的巨额彩礼的冲击。

“做我们这一行,显然是有压力的,我一直奔波在解决生计的问题上,对于婚姻问题,彩礼肯定是要出的,娶个媳婦子,能没有压力吗?但也不能不娶呀,这都是种过程。面馆老板笑着说道。”

对于南梁的农场彩礼的问题,他们认为收到的彩礼多反映了男方家庭对女方的家庭的重视程度。也代表着男方家庭的经济发展水平。

对于老百姓怎么看待彩礼变化,是市场机制的作用?还是风俗习惯变迁?我们应该怎样去看待这一切的问题。当地人的心声又是怎样的?在你不能够打破这种风俗文化的同时,有该去怎样理解这中问题。社会又该怎样去正面引导这一问题?当我在思考着以重重问题之时,转角我因为买水来到了一家商店,这个集镇上物价和银川市区的物价一般贵,三元一瓶康师傅清茶。我前去问了店主,关于南梁的印象。老板是个中年妇女,通过对话得知是59年支宁的群众,讲了一口普通话。“我59年来这开荒,老家在洛阳,我就是南梁农场的本场人。按照河南老家的彩礼也就出个5、6万,有的人也不要彩礼,这些是都是看着给的。这里上来的西吉固原人家要的彩礼高,如何对象俩人同意,但是家里老人不同意。那肯定要彩礼要高一些,有个海原人嫁了姑娘收18万彩礼。娘家人收了彩礼钱就用来买地种枸杞就花了12万元。”

通过以上的调查以记录和访谈的方式向参与调查者进行的对话。对于此次的走访调查活动简单的反映了南梁这个集镇的生活状态。对于此次的调查,我认为不足的东西是受到时间的限制。但此次调查则告诉我们,只是凭借着书本或者已“他说”的角度上去对文化进行整合是很困难的,就像林耀华在《民族学通论》里所讲到的民田野调查是一件长期性,艰苦性的,危险性的工作。首先要考虑到的是做自己愿意做的东西,要学会如何生存并且能融入到某个文化人群中去进行观者和参与观察。从而能得到一手资料去进行分析和理解这一民族的文化现象。才能够更好的进行民族学的研究。

三、关于“彩礼”习俗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关于高额彩礼引发的问题

第一,盲目跟风,攀比现象严重

对于相对落后的地方,要彩礼现象越加盛行。给人感觉会是,彩礼不高就会不气派,双方都会没有面子。彩礼只要给的高就会很有排面,谁家的姑娘好。人人相互攀比,久而久之形成了不良习惯,到现在,甚至是男方要求自己父母礼金出多一点是为了自己的婚礼气派,婚姻幸福,生活过的好一些,而父母因此会变的生活拮据,变得更加困苦。这些都会是引发家庭矛盾的原因所在。也会对社会安定团结造成不利的影响。

第二,因彩礼重而引发婚姻

这就又回到了封建社会的买卖婚姻和包办婚姻的模式当中。新中国建国以来主张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废除了买卖婚姻和包办婚姻并废除了“彩礼“制度。这样就会有双方真实的婚姻意思表示。而那些为得到“彩礼”而骗婚的人更是这种现象的衍生化,通过反复结婚和离婚使自己获得经济的来源,增加社会矛盾,使受害者生活窘迫,精神上陷入痛苦的炼狱。这些都是有伤风化,不利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第三,通过高额彩礼因婚致贫

高额的彩礼不是代表的婚姻的幸福的途径,很多人家因结婚所出的彩礼是原本贫困的生活更是雪上添霜,这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和谐的。我国法治早已废除“彩礼”制度,促进社会和谐,男女平等。对此,因婚制贫是不合理的。高额彩礼也是不利于社会良好运转的因素。

第四,偏远地区高额彩礼现象常见

对于偏远地区,人们生活条件艰苦。经济水平相对较低,物质匮乏,交通不便。但是高额彩礼确是一个突出问题。为什么生活如此贫困确又要维持这种彩礼的习惯,是什么原因所引起,又是因为什么才促使彩礼变成高额?而且彩礼呈逐年抬高趋势。

(二)关于彩礼的几点建议

第一,国家应制定相关法律对彩礼数额进行具体规定

关于国家婚姻法的初衷是男女平等自愿和人权平等的原则。对于偏远地区的高额彩礼有悖于当今的主流文化,有悖于和谐社会的发展。严重的影响了人民的幸福生活。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彩礼不会体现男女平等,不会注重保障人权,更不会实现人民群众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及尊严,权利、人民当家作主的作用。因此法律部门应对这种现象加强管理。减少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稳定,保障人民幸福生活的健康发展。

第二,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

传统民俗根深蒂固,我们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地方各级政府应当做好领导作用,出台相关政策,制定彩礼标准,进行有效管理。并联动社区自治组织,包括居民委员会,村委会等自治组织进行有效的疏导,创文明,树新风,使人民百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打破腐朽糟粕传统文化,促进社会健康平稳的运转。

第三,提高偏远地区教育水平

通过发展文化教育带来先进的文化,从而打破传统腐朽文化。通过教育提高每个人自身的文化素养,给和谐社会提供新鲜的血液,新鲜的文化气息。使偏远地区的人民无论从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焕然一新,有了更先进的思维,更活跃的思想,更开阔的视野,使国家繁荣富强,社会平稳运行,人民幸福安康,促进和谐社会。

第四,大力发展偏远地区经济

有关彩礼引发的问题,都离不开它所在的根源,就是经济问题。国家倡导让先富带动后富,提高经济,促进公平。对于国家的每一个地区也是缩小贫富差距,促进公平,实现共同繁荣。对于偏远地区,因地制宜,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走出去。完善交通设施建设,便利的交通会带来物质文化的交往,使原本闭塞的地方逐渐开放,使人民富裕起来,增加全民的幸福感。

四、结语

通过对南梁农场的初步调查,得出了一定的信息,所反映了有關彩礼的迁徙变化。并且结合相关资料内容进行整合,本文即是对这方面思考的一个初步成果。通过彩礼的民俗问题进行古今对比,衍生出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我们仍然需要通过国家,法律,政府进行解决。也要通过教育进行疏导。使人民群众正确认识彩礼习俗,及现在社会主流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注重人权平等,男女平等,人民生活幸福,社会稳定运行国家繁荣富强。

通过查阅书刊方法和民族学田野调查法厘清古代“彩礼”制度及现在“彩礼”民俗关系,有效指导关于彩礼调查的研究工作;有利于对彩礼调查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对于“彩礼”现象引发的社会问题也并非一日所形成,我们应该有效的治理,除了出台相关法律之外,更要求政府,社会基层自治组织积极行动,杜绝高额彩礼这种不合理现象。也需要通过教育,文化交流等疏导人们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关于“彩礼”的问题,还有很多未能涉及的层次方面,和调查方法需要进一步补足和学习。至于方法的整理、创新及彩礼的价位控制需要根据具体地区,具体收入,具体文化形态进行具体分析,也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对“彩礼”文化现象提出更合理的建设意见。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2]曾宪义,赵晓耕.中国法制史(第四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7):35.

猜你喜欢

彩礼
该不该倡导“万元彩礼”?
婚约彩礼的法律规制研究
我,结婚不要彩礼
彩礼逐年涨,男娃不敢养——农村“天价彩礼”已成脱贫障碍
彩礼
天价彩礼
遭遇天价彩礼,你敢说“不”吗?(一)
女友可否以“青春损失费”顶彩礼
井陉县近三十年来彩礼变迁研究(1978—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