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鲁迅留日期间“个人”观念建构的思想渊源
2019-04-02吴京烨
吴京烨
摘要:鲁迅在留日期间发表了系列论文,阐述了“个人”的核心观念,提出了立于古今中外综合资源建立“人国”的期望,认为应改变“重物质”的倾向,注重个人与精神的发展,即提高国民内在精神的自觉性。鲁迅的“个人”观念是融合中国传统思想资源和外来思想资源的产物,本文将对鲁迅“个人”观念吸收的庄子思想中的“精神”与尼采的思想进行分析,从中挖掘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传统思想资源与外来思想资源的作用。
关键词:青年鲁迅;留日期间;“个人”观念;思想渊源
魯迅在留日期间发表了系列长篇论文,而“个人”成为其核心观念,他提出“取今复古,别立新宗”,立于古今中外综合资源建立“人国”的变革中国的期望。留日期间的系列论文体现了鲁迅与众不同的理念,当时思想界视西方文明为神灵,认为学习西方文明必能救国,但是鲁迅冷静地看到,必须纠正这种偏颇,并从两方面入手——“曰非物质,曰重个人”。
鲁迅的“重个人”是指张扬人的个性、保持独立人格,具有独立精神,而这依赖于每一位国民具有内在精神的自觉性与进步性,此为鲁迅对“个人”观念的阐述,而“个人”观念的建构是鲁迅融合中国传统思想及外来思想的产物,本文将对鲁迅的“个人”观念中吸收的庄子思想中的“精神”和尼采的思想进行阐述。
一、传统思想资源:庄子思想的“精神”
鲁迅在《文化偏至论》提出以物质文明为本是一种文化偏至,漠视了物质的创造来源于人的精神,而“个人”与“精神”是救文化之偏的良药,精神是个人的根本,个人的内涵在于精神的独立,唯有“立人”才能立文化,因此文明的精髓在于人的精神。
鲁迅在《文化偏至论》提出的“个人”是反对启蒙主义的“社会民主之倾向”的,认为社会民主抹杀了人的特殊性,导致“夷峻而不湮卑”,特立独行的人丧失生存空间,其后果极可能是“风潮剥蚀,全体以沦于凡庸”。可见,鲁迅认为,蔑视个性的平等主义扼杀了社会中的“明哲”,如此不利于精神文明的发展,阻碍了民族文化的发展与国家的自由、独立。
因此鲁迅所介绍的是“个人主义”是“极端之个人主义”而非平等主义,19世纪的“主观主义”被鲁迅解释为“去现实物质与自然之樊,以就其本有心灵之域”,鲁迅所推崇的“个人”是不在乎外界之标准与规范的,其自由是精神与心灵上的自由。
在《摩罗诗力说》中,鲁迅寄希望于富有个性、既能引导民众革命,又能抵抗群众排挤、敢于打破传统标准的“超人”出现从而消除弊端、拯救社会,如此方能实现人和国家的独立自由。期盼“超人”出现的同时,鲁迅更希望每一位国民都能成为富有个性、具有自我意识的“新人”,而不要扼杀看似异类的“新人”。
此“超人”的观念留下了中国传统思想资源中庄子思想的印痕。鲁迅笔下的“超人”富有个性,能够超脱于世俗眼光,敢于排除外在束缚,在他们身上有着鲁迅所推崇的“个人”之核心,即精神的自由。着眼于“精神”,这并非一个外来的词汇,“精”与“神”二字在汉语中的连用首先出现于《庄子》(1),庄子认为“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即精神是形体的源头,精神是使人之为人的关键,庄子追求“逍遥”、“无所待”的境界,即不依赖于他物,超脱一切从而获得精神自由,做到“独与天地之精神往来”。不难看出,庄子遵循的是形神对立的观点,精神的自由是独立于形体之外的,超越外在的束缚,精神方成为人的主宰,人的本质是超越束缚形体的外在权威与规范从而实现精神自由,这一思想与鲁迅笔下的富有个性的“超人”具有精神自由这一观点有共通之处。
另外,郭沫若曾在《庄子与鲁迅》中对鲁迅文本中的《庄子》用语进行了研究,认为鲁迅文本中的《庄子》用语多出现于留日期间的系列论文中,由此不难推测,鲁迅此阶段对“个人”与“精神”的理解受到了庄子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外来思想渊源:尼采的思想
除了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鲁迅的“个人”观念也吸收了尼采的思想。鲁迅最初接触尼采的思想是在留日期间,根据郭沫若的《鲁迅与王国维》,此时“尼采思想,乃至意志哲学,在日本学界正磅礴着”。因而在留日期间,鲁迅有不少机会接触尼采思想,并对尼采学说抱着取有用、弃无用的态度,将其思想中对中华民族发展有益的部分融到个人思想中。
瞿秋白认为,鲁迅当时“个人”观念的思想基础是尼采的“重个人,轻物质”的学说。在《文化偏至论》中,鲁迅将“崇奉主观,张皇意力,匡纠俗流”的尼采视作“新神思宗”,认为他是“大士哲人”“有勇猛奋斗之才”“个人主义之至雄杰者”,由于鲁迅始终着眼于改革愚弱的国民性上,因此对尼采的学说的取用也是服务于这个目标。鲁迅取尼采的“非物质”是为发扬“张灵明”,而“重个人”是强调“意力为世界之本体”“惟有刚毅不挠,虽遇外物而弗为移,始足作社会桢干”,号召人们发扬主观精神,从而让作为弱者的中国人日益强大。
另外,鲁迅在留日期间信奉并传播进化论,而尼采也有对进化论的阐述,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表述了自己的进化论,其与达尔文的进化论存在很大的区别,尼采认为人的进化不在于自然力量而在于人类自身,也就是说,“人”发展成为“超人”,其动力是人自身的意志与努力。
在留日期间,鲁迅极有可能吸收了尼采的进化论观点来完善“个人”观念。在《人之历史》中,鲁迅承认人的进化具有自然性,也强调人具有不同于一般生物的“人类之能”,即人的进化具有能动性;在《文化偏至论》中,鲁迅认为文明的核心在于精神,可见鲁迅对于人类文明的本质具有不同于当时思想界的理解;在《破恶声论》中,鲁迅划分了“人性”、“兽性”以及“奴性”,并提出人性进化观。也就是说,鲁迅的进化论包含生物进化和人性进化,即在肯定生物意义上的进化论的基础上又为人的进化进行了另一层面的补充,认为人类历史不仅是被自然规律所影响的,也是个人的意志与自然规律不断抗争发展的结果。
可见,鲁迅出于变革中国的目的提出应改变物质主义的倾向,转而注重文明的发展,而推动文明发展的关键在于精神、人性的进化。此时的鲁迅,受到尼采学说的影响,其思想中或有一些精英意识,也寄希望于“一二天才之出世”,相信所谓“超人”的存在,因此鲁迅认为人性的进化是建立在“个人”发展的基础上,是以个别人的人性发展为先驱的。
由此看来,鲁迅的进化论与尼采的思想有明显关系,《人之历史》为人的进化寻找了能动性——“人类之能”,而尼采的人类进化由自身意志决定的观点以及“超人”思想为鲁迅的进化论提供了支撑。鲁迅的进化论归根结底是期望人们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己修养、自我教化,塑造精神的自觉性与进步性,用意志与自然规律进行抗争从而实现自我价值,推动人类精神与文明的发展——这一点与鲁迅的“个人”观念是相一致的。
三、结语
鲁迅留日期间系列论文中提出的“个人”观念是中西传统融合的产物,庄子思想中的“精神”以及尼采的思想都是“个人”观念的思想渊源,如此看来,鲁迅基于发展中华民族文化的出发点,在接受外来思想的时候仍未完全跳出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因立足于中国的实际情况,不全盘照搬外来思想,因而以反传统为旗帜的鲁迅也为中国传统所影响,可见,中国的现代化无法拒绝与脱离中国传统的参与,是在传统思想与外来思想相互融合影响下向前发展的过程。
注释:
汪卫东.鲁迅前期文本中的“个人”观念[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99
参考文献:
[1]汪卫东著.鲁迅前期文本中的“个人”观念[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2]刘柏青著.鲁迅与日本文学[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85.
[3]鲁迅著.坟[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8.
[4]范国富.鲁迅留日时期“人学”思想主体建构的发生[J].文艺争鸣,2015 (05):67-74.
[5]解玺璋.人立然后文化立——兼读《文化偏至论》、《破恶声论》[J].群言,2012 (03):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