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海南海洋文学审美特征述略
2019-04-02赵祺平
赵祺平
摘要:海洋文学是海南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下海洋文学亟须重新被發掘,海南岛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海南海洋文学需进行新的自我构建和书写。海南海洋文学的审美特征可以概括为多元与包容的乡土情怀、宽广与进取的美学形式、批判与反思的内在精神。海南海洋文学具有开拓进取、勇往直前的海洋精神,海南应抓住机遇,塑造有生命力的海洋文学。
关键词:文化;海南海洋文学;审美特征
海南地处中国版图最南端,孤悬海上。1988年建省办经济特区是海南的关键一年,由此进入海南发展的新时期。和大陆相比,海岛性质使海南处于边缘地位,从文学角度上看,从建国以来至新时期海南文学一直在弱势和从属地位。进入新时期至90年代,大批内陆知名作家、评论家纷纷南下进入海南,在文化环境相对宽松的海岛上进行文化活动,为海南文学与文化的发展注入新鲜空气,海南文学各文体在艺术水平上有所提高,成绩不菲。
一、历史文化视域下的海南海洋文学
中国独特的地理位置是造就陆地文化或文学的基础,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大量的陆地文学作品,无不表达出文人墨客对土地深深的眷恋,成为流传千古的精神财富。与之相对,中国海洋文学作品寥若晨星,尚处幼儿时期,但时代给了海洋文学发展的新机遇,这片尚待开垦的土地正在成为文学题材中不可忽视的一员。土地是有限的,人们需要探索未知,海洋已成为人类文化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不同于明清时期的自我封闭,如今在国家重视海洋发展、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下,当下海洋文学亟须重新被发掘,海南岛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海南海洋文学需进行新的自我构建和自我书写。
与中国相异,西方世界国家众多但国土有限,不得不把目光投向海外,于是海洋成了通往外界的必经之路,西方民族多是海洋民族,他们在海洋中锻造自己,海洋赋予他们精神塑造了他们的品格,民族兴则兴于海上,败也败在海上。国家兴衰、王朝更替都与海洋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海洋主题在西方文学中不胜枚举。虽然中华文化起于土地盛于土地,但不得不承认,海南文学与文化本身就带有海洋特性,海南岛在地理位置上相对独立,本就有着开放多元的文化环境,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交织,陆地文化与海洋文化相映,构成海岛文化的独特性。
海南海洋文化历史悠久,写作资源丰富。海岛海湾、热带植物、阳光沙滩、秀英炮台、崖州古城、海瑞故居、东坡书院、南山观音、渔民生活、民风民俗、边疆战士、港口码头等构成了鲜明的海南题材。更不必说从汉到明,被贬到海南的贤相、名臣、学士等,他们取材于海岛创作了大量作品,对古代海南文坛留下深远影响,并在这蛮荒之地开创了灿烂文明,丰富了海南海洋文化。唐宋时期被贬谪流放的官员如刘纳言、鉴真和尚、惠洪、卢多逊、丁谓、赵鼎、李光、胡铨,及纺织家黄道婆等等,都在这里留下了足迹。海口五公祠中所供奉的五公塑像是后人纪念他们的艺术杰作,东坡书院是在苏轼谪居儋州讲学时而建,历经千年风雨沧桑,在海南文化史中举足轻重。
海南地处边缘,自古远离文化中心,这是客观,文化的边缘性自不必说,但1988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以后打破了这种边缘性,海南本土文学与文化受到了冲击,一大批移民作家南下而来,充实了海南当地作家队伍,提高了海南文学创作水平,发展了海南文学文化市场,如今,海岛独特的热带风情和民风民俗涵养滋润了南下而来的移民作家,也激发了海南本土作家的创作灵感,改变并孕育了海南海洋文学的风貌,使海南海洋文学逐渐兴盛,塑造了海南海洋文学的独特气质,这不得不说是我国海洋文学的奇迹。
二、海南海洋文学审美特征
自古以来,海南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中都处边缘地位,与中国大陆之间有琼州海峡之隔,正统思想和传统礼仪之风往往难以越过海峡,因此海岛文学文化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保守性;当代移民海南作家以及本土海南作家立足于海南,面向海洋,将海南独特的风土风貌诉诸笔端,反映海南居民的海洋生活,表现移民对海洋的新认识,闯海人、下南洋、海盗、海南房地产等题材构成了当代海南海洋文学的独特气质。
(一)多元与包容的乡土情怀
文学的乡土情结往往和地域密不可分,某一地区的作家有着相似的喜好和生活习惯,即使远离家乡其以后的创作也难以摆脱家乡的影响,会不自觉的“身在曹营心在汉”,就大部分情况来说,在本土人较多的地域,外来作家一旦进入,便不自觉会受到当地历史文化的影响被“同化”,创作倾向自然向本土倾斜,即便身处异乡也会逐渐对本土文化产生认同。但事无绝对,海南岛就是一个例外。海南在海上的位置和面积决定了文学内在动力相对不足,依赖性强,须以开放和包容的眼光对来外来文学文化,如此长期形成了兼收并蓄的宽松文化环境。
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大量北方作家纷纷南下或定居或旅居于海南,他们远离家乡,但家乡味道和家乡记忆还牵挂着他们的心,他们来到海南岛上以后的创作,总会带有家乡的影子,乡土情结的烙印始终难以抹去。韩少功、张浩文、叶蔚林、夏萍、崽崽、王小妮等等,他们同本地一批优秀作家一起形成建省后新时期海南文学第一批主力军,这些来自天南海北的作家,绝大部分都还坚持以自己原住地的生活灵感为素材进行写作。中原大地、北方草原、东北黑土、湘西小镇、革命老区等都是他们不竭的精神动力。海南岛较其他省份面积小,在大批作家进入海南的历史洪流中本地文化冲到很大冲击,海南长期封闭的环境形成独特的民俗风貌,加上海南方言同少数民族语言让移民作家难以理解,更别提交流和融入,想取材于当地书写当地民众对乡土的眷恋更是难以实现。所幸的是,这种不足在近年来颇有改观,《伤祭》、《留守媳妇》、《海岛往事》、《闯海风暴》、《海盗船》、《槟榔醉红了》、《逝水之南》等等一大批优秀作品逐渐诞生,或描写下南洋的历史移民风潮,或描写闯海人的不屈精神,或以海洋为背景总结人的航海经验。此外,面对海南本土文学动力不足的现象,海南岛亟须这些移民作家帮助海南重新构建文学模子,“十万人才下海南”,移民作家们来源范围广,相对于本地作家来说在数量上是压倒性的,海南宽松的创作环境使得他们可以进行自由化写作,对原住地乡土情结的书写也就多元共存了。
(二)宽广与进取的美学形式
大海的精神就是宽阔与包容,其内在的神秘感不断吸引着人们去探索挖掘,近年来海南海洋文学作家们不仅描写了海洋生活,还把关注点转向了如何表达海洋美感上来,海洋美感蕴含着海洋精神,海洋精神表达着海洋美感,作家们以此为根基创作出具有宽广雄浑刚劲的海洋美学文学作品。海南黎族民歌《久久不见久久见》语言浅显易懂,旋律优美婉转,结构简洁清晰,以海南黎族青年为创作对象,真实描绘了海南海岛上人们朴素真挚的感情和热烈浓厚的激情。2004年以后,多多、王小妮、徐敬亚先后来琼,他们改变了海南诗歌边缘化孤立的状态,为海南青年诗人提供了诗的美学标准,他们的创作富有大海的激情,感染着本土作家立足海岛放眼海洋的豪情壮志。
随着“十万人才下海南”、“百万农垦大军进海南”的盛况,海南四面环海的地理位置使得多民族交流融合的现象逐渐加深,多元化的创作基础,多语言的文化构成,海南新时期文学作品呈现出不同于任何一省的独特韵味。古代至建省之前,海南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气候宜人、资源丰富,但人文环境相对恶劣、经济落后,在这种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不对等的历史进程中磨练出了海南人民不畏艰险的精神和孜孜以求的毅力。近年突起的海南本土作家往往能站在海岛平民小人物的角度,以他们的眼光看待海洋、发现海洋,以闯海为题材进行大胆尝试,对闯海人的生活也有了深刻思考。《闯海风暴》与《再见,大特区的太阳》就是抓住了“闯海人”这一独特题材,从多角度进行人物塑造,虽然在叙事模式上略显传统,但毕竟是对海南海洋文学的有益尝试,对海岛风光和岛民生活的描绘也起到了宣传海南的积极作用。
(三)批判与反思的内在精神
自9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程度日益加深,海南正是裹挟在这种历史洪流中引发了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海南岛地处南海,是中国的南大门,又临近粤港澳,较早的接受了外来现代文化的滋养,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冲击、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的碰撞、商业文化和农业文化的交织,各种观念此消彼长,移民作家和海南本土作家也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对海南人民的生存现状、精神动态进行思考,在经济生活高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表现沿海人民如何在物质与精神的对抗冲突中面向现实、保持自我。其中描写海南房地产风潮的题材异军突起,海南建省后的经济发展并非直线上升,波及全国的房地产风潮给海南也带来巨大影响,有些商人敏锐地察觉到房地产背后巨大的经济效益,率先在海南进行第一批房地产投资。《大洗牌》、《情商》等一批长篇小说深入到了房地产这个让一般民众既恨又爱的行业内部,揭开了它畸形繁荣的内幕奥秘,让它的不易和不伦都晾晒在阳光之下[1]。这样的题材紧跟时代发展具有现实意义,透过房地产业的起起落落,观察在商品经济大潮下人物与人物,人物自身,人物与环境的联系,紧贴实际的写实手法、深入生活的观察视角,将海南人民新生活方式一一呈现,对时代发展变革中的海上小岛的风貌用新的方式书写出来。近年来海南现实主义小说数量逐渐增加,作家们能够以世俗关怀去观照海南人民的生存现状,表达对生活的忧思,他们的作品中,在海洋文化与外来文化交融影响下的政治经济生态等诸多因素对海南海洋文学的内涵有了新发展。
总体而言,当代海南作家能够从本土的角度出发,从海南生活和海洋精神中汲取写作灵感,将海南特有的文学题材呈现出来,保持开放性的眼光和包容的心态正是海洋文学的内涵,他们的一些作品不仅能够如实表现当下生活,更具有批判和理性的思维,表达对人民的深切同情,緊跟时代步伐,直击现实的黑暗面,具有现实主义和人文关怀精神。
三、新时期海南海洋文学发展的意义
海洋因其宽广性充满了未知和神秘,人类目前对海洋的探索和发现仅是海洋的冰山一角,对作家而言海洋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宝库。尤其是近年来国家海洋战略极为重视海洋开发和探索,海南作为中国南海上的最大海岛,自然是起到先锋作用。三十年来日新月异,海南海洋文学早已不是当初积贫积弱的局面,但和其他地区相比海洋文学仍然处于弱势,显得滞后。加上历史上的海南处于边远之地,一直远离文化中心,对先进的中原文化缺乏及时的交流与沟通,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较薄弱,这也是海南海洋文学长期处于缺失状态的原因。
海南海洋文学蕴含着人类对海洋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开拓进取、勇往直前的海洋文化内涵承载着海南人民走向海洋,我国走向海洋大国的海洋意识。海南应在历史潮流中承担新使命,将海洋精神转化为海洋力量成为海洋战略的中坚力量,海南是连接东南亚、沟通东西亚的重要枢纽,海南海洋文学更应有海纳百川、包容开放的气度,如今海南成立自由贸易区给海南海洋文学提供了更大的平台,海南海洋文学已呈现出一种以海洋性为主的多元现代叙事格局,然而海南海洋文学不应止步于此,还应立足于此找到自己的文化之根,从海南的地域文化出发,发扬当代海南独特的地域优势和文化特色,将海南故事、海南人物、海南风貌注入当代文学作品中,塑造有生命力的海南海洋文学。
参考文献:
[1]张浩文,陈海燕.近期海南长篇小说创作概况[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13.
[2]邓波.当代广西海洋文学的审美特点及其价值[J].广西社会科学,2018.
[3]姜岚.建省后的海南文学述略[J].文艺争鸣,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