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美育思想研究
2019-04-02吴倩云
吴倩云
摘要:冰心是中国重要的作家,关于她的研究成果丰硕,但是其美育思想尚待深入开掘。虽然冰心没有关于美育的理论著作,但其作品中蕴含着她的教育理念,冰心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都为中国教育事业作出重要贡献。本文拟尝试通过分析冰心的作品和人生经历,剖析其美育思想并探究她是如何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对教育产生实际影响,肯定冰心及其美育思想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地位。
关键词:冰心;审美;教育
冰心是一位创作时间长、创作实绩丰硕的作家,关于其文学的学术价值目前已经展开得相当充分。通过全面梳理冰心的作品我们可以发现,对于冰心而言,美育观念是与文学创作同等重要的一翼。她教育孩子要爱人、爱国、爱自然、提高审美趣味,其美育理想对于当下教育仍然有借鉴意义。以此为镜,反思我国当下审美教育现状,试图为构建更加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审美教育体系寻求新道路。
一、以爱立人,以美育人
冰心本人并未归纳出美育理想体系,但是其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中渗透着其美育理想,可概括为三点。其一,以“爱”为核心的育人观念,即教育学生要爱人、爱国、有审美趣味。其二,主张以提高学生能力为目的、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其三,平等的师生观念。
“爱的哲学”是冰心独有的人生哲学,集中体现了的其育人理念。她反复在作品中呼唤“爱”,赞美母爱、童心和自然,有意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高贵品质,希望他们成长为有爱心、有感恩之心并且热爱祖国之人。
冰心一生都在写爱、传播爱。她真诚表达对亲人的爱,赴美留学难掩对亲人的思念;她怀念起朋友时,是充满爱和祝福的。
冰心一生致力于儿童文学的创作,她对儿童的教导不是说教式的,而是把“爱的哲学”倾注于字里行间,对儿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冰心本人就有着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感,在美留学时她直言:“美国不是我的国,沙穰不是我的家。”[1]抗日战争时期,一群群轰鸣着的日本轰炸机从屋顶飞过,柔弱的冰心希望自己能手握一把钢枪,“绝技善红妆,短笔长枪,文儒武侠一身当。”[2]国难,激烈地摇憾着那颗爱国之心,冰心无法在日本帝国主义血淋淋的屠刀下苟且,她一面参加医院组织的救护队,一面写稿,其文章字里行间充满爱国情怀和不屈的民族气节,小读者们如何能在閱读后不加深对祖国的热爱?解放后,冰心还为少年儿童写作了大量以国际爱国主义教育为宗旨的作品,揭露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暴行,教育孩子们热爱自己的民族和祖国。
冰心不仅爱人、爱国,还热爱自然,善于描写自然之美,读来如同与她同游并览,获得美的享受。她笔下的春天,“从青青的草色中来了,从潺潺的水声中来了,从拂拂的微风中来了,”[3]她笔下藕荷色的蝴蝶、背着圆壳的蜗牛、嗡嗡的蜜蜂,都是温柔的、孩子气的。
“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冰心始终信奉“爱”的哲学,追求美好的事物,她将爱倾注在文学的海洋里,自觉启发孩子们崇善崇美。小读者们在阅读过程中发现爱和美,提升审美情趣,成长为爱人、爱祖国之人。也正是在爱和美的双重视角观照下,她对教学观、师生观做出了全新的解读。
教育界一直存在技术主义倾向,教学模式以机械的知识教学为主。尤其是五四时期,教育很大程度上与强国联系在一起,教学重知识技术而忽视学科背后的精神空间,难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兼顾学生的精神发展。冰心从不把死板的习作数量当作教学目标,而是采用多种形式提高学生能力,实现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教育。
冰心先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任教。从她的散文《当教师的快乐》中可以看出,她十分热爱教育事业。执教期间,冰心突破按部就班针对某一文体“讲解——习作”的教学模式,创造性地打破传统写作形式,她常给学生们别具一格的作文题目,鼓励学生大胆创作。如《初恋》。五四时期人们思想相对保守,自由恋爱尚且面临诸多阻碍,学生要在作文中畅谈恋情更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但是冰心希望学生们不仅是一次次机械地完成作业,更重要的是提高各方面能力,有利于终身发展。
冰心所遵循的教学观是师生应当成为互相尊重互相亲爱的朋友,平等,相互尊重。冰心的师生观与其尊重甚至崇拜儿童的儿童观密不可分。五四是“人”被发现的时期,作家将笔触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转至平民百姓,儿童也被作为阐释对象出现在作品中。冰心作为一个出色的儿童文学作家,更是用独特的审美视角去赞美儿童:“除了宇宙,最可爱的只有孩子。”[4]小说《超人》中,冰心把天真纯洁的孩子看作救治成人的药方。基于这种儿童观,冰心在教学期间充分尊重学生人格独立,和学生成了知心朋友。
冰心意识到这社会上的罪恶已经够多了,不必再让青年人看尽那些罪恶,“人就怕那不健全心理的养成,认识了一种坏处,便样样皆然,一直没有一点真诚了。”[5]因此,冰心着力展示爱与美,通过多样、开放的教学方式,构筑平等的师生关系,形成了以爱为核心、以提高能力、服务学生终身为目的美育理想。
二、从理论到实践
冰心的美育理想不只是空洞的理论探究,而是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实践品格。一方面,冰心多年躬耕于教育一线,切实将自身的美育理想落实成教育实际;另一方面,作为一名出色的儿童作家,冰心以作品为载体,将自己的教育理念贯穿于作品中,长期以来,其作品曾被收入在多个版本的中小学教材中,这一举措推动冰心作品经典化,同时也有助于其美育思想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
冰心培养出许多优秀学子,桃李满天下。其学生李镇在《迟来的悼念——追思冰心恩师夫妇》一文中怀念冰心夫妇,他说冰心的教导有哲理但又不是说教式的,听起来有舒适感而且易于牢记在心。冰心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其子吴青说:“妈妈有很多学生,她都很爱他们,她的爱总是“给予”。当时她的许多学生都是从农村来的,都很贫苦。比如萧乾,当时就很苦,妈妈帮他找了一份抄写工作。……他们长大了以后,妈妈又给他们做媒,他们订婚、结婚、生孩子、起名字,妈妈都要出来帮忙。”[6]冰心的教学方法不是单方面进行滔滔不绝的讲授,而是注重与学生交流对话,给予学生无微不至的日常关怀,其美育理想就是以这样的方式由理论转化为实际,对学生一生的工作学习和为人处事的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
作家是冰心的另一重身份,作品是她展示和践行其美育理想的重要载体,通过儿童文学书写表达教育理念,与小读者进行交流。“读冰心的文章,每一篇、每一段、每一句,都是她内心真情的流露,是追求真善美的脚印儿。她用爱和美创造出一种高尚的境界,使人感受到一种力量,像汩汩清泉冲洗荡涤着人的心灵,”[7]冰心的作品数次被收录教材,以课程文本的形式影响一代又一代学子。马烽说他是阅读冰心作品长大的,“而现在我的孙子正在初中课本上阅读她的《小桔灯》、《再寄小读者》。”[8]要分析课程文本是如何承载冰心的美育理想并使之发挥实际作用,就要先考察冰心作品在教材中被收录情况及课程文本的价值。
现代教育制度与冰心文学密切联系,其作品在民国时期就被选入国语教科书,成为教科书中的语法习作范本,培养着中小学生对新文学的感觉与体认。1922年北洋政府的新学制实行以来,在中学教有影响力的教科书是沈星一编的《初级国语读本》,该教材侧重选文的思想教育作用,共收入7篇冰心的作品。1933年朱剑芒编写的《世界中教本之朱氏初中国文(6)册》所收入的冰心文章有明显的教育意义,如《慈爱的结束》表现父母的慈爱,旨在对学生进行家庭教育;《赴敌》和《寄小读者通讯(七)》与国家教育有关。总体上看,冰心入选教科书的作品都是充满爱与美的,可见教育者注重其作品正面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作用。
在福柯“学科与规训”理论的直接影响下,关于教育的研究已经不限于思想史或制度史的讨论,而是进一步把“教育”作为完整地呈现出“知识-权利关系”的对象来加以分析,探索学科知识在生产过程中是如何与其他层面的技术配置相互运作的,一些看似细微的教育改革,对整个现代学科规训制度的生成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文学制度是由文学的学理阐述(理论研究)、文学写作及其相关体制(文学实践)和文学教育三方面共同建构起来的,如果考虑到所有的文学‘研究者和文学‘写作者首先是而且必须是‘受教育者,那么‘文学教育的作用就格外突出。”[9]因此,冰心的作品进入教科书并非偶然。从民国时期国语教学到新时代的语文教育,教育者们不约而同地把冰心作品适宜的学段设定为初中年级。该年龄段的学生缺少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正处于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需要教育者的塑造和引导,而课程文本无疑是理想的教育載体。文学在本质上是被某种价值观渗透的表述。冰心的作品内容积极健康,语言清新自然,对青年学生的说教从来不让他们腻烦,这种文质兼美的作品无疑是语文教科书的首选。
教育与文学双向互动。一方面教育对于文学有一种筛选和使其经典化的功能。冰心的作品作为范本进入教科书,与学校教育结合,借由教育制度生成为经久不衰的课程文本,确立经典地位。另一方面冰心的作品以课程文本的形式被更多读者学习,其中关于爱与美的描写会在广大学子那里产生积极的接受,他们会在习惯成自然的规训下追求爱与美;教师对于文本思想内容的解读和讲授也是传递冰心美育理想的过程,融注于作品中的美育理想因此广泛传播并产生深远影响。
三、反思与展望
古今中外的学者都强调审美和艺术把人从工具理性中解救出来、使人性达到完美的作用。席勒坚信,只有通过审美才能改变人的异化状态,正是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走向自由;黑格尔指出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韦伯说艺术能将人从理性主义的压力中解脱出来;阿多诺认为审美是拒绝同一性的有力手段。王国维相信美育对知情意有综合作用。冰心在自己的园地里试图建构一个爱的王国,努力靠近审美教育的本质和真实。不可否认,审美的乌托邦功能并不能解决一切,审美教育未必“有了爱就有了一切”,理性的问题还需要通过理性加以解决,结合实际制定更具体的实施策略,与时俱进推进审美教育。
相较于冰心生活的时期,新时代我们拥有更先进的教学设备,更强大的教师队伍,更完善的教育制度,于情于理,审美教育都应该开展得更加顺畅,但学校审美教育却在多音喧嚣中显示出“美育实然”和“美育应然”间的偏差。
审美教育是美学理论和教学方法两结合所积累的实践成果,当前我们的美育理念存在以下误区:第一,美育矮化为技巧教育。如今,以孩子为招收对象、以考级为目的的各式艺术培训班不可胜数,当考级目的一旦明确下来,艺术教育则偏重技巧培训,审美愉悦在考级目的下被消磨殆尽,审美教育变成一种只关乎技巧的“无情”教育。
第二,美育窄化为艺术教育。在教学中表现为开设美术、音乐等课程,以几幅画、几首歌来涵盖审美教育的真谛,如果老师们还留给学生们繁重的“画”和“唱”的课业负担,那么审美教育更是沦为了毫无艺术香气的、机械的图画音乐科。
审美教育的教学方法也不够成熟。在教学实践中,“爱心课堂”、“探究课堂”等五花八门的形式纷纷出现在教室,可是这些形势复杂的教学似乎只为美育留下一个美的外壳,新颖、热闹的表演过后,能给学生留下的少之又少。
真正成功的审美教育是学校为学生营造懂美、爱美、追求美、创造美的环境,教师以良好的涵养和品行滋养学生,向内挖掘学生的审美空间。为此,另一方面,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最后实现审美日常生活化,学生们不再是被动的欣赏者,更成为生活艺术家。冰心给我们提供了优秀的历史样本,她的美育理念及教学实践值得我们在反观中思考和借鉴,以此为镜,从两个方面为当前审美教育开拓更多的改善空间。
首先我们要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建设一支拥有良好的审美情趣的教师队伍,把良好的师德师风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保障。实用是这个时代巨大的偶像,而美的分量微乎其微。教师是美育走向共同融合、形成良性循环的审美系统的关键因素,因此审美教育要与实用主义抢夺阵地,首先要进一步完善教师选拔聘任和选人用人制度,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认真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其次教师自身的审美涵养关系到美育生态建设。如果教师自身就缺乏审美趣味,如何带领学生领悟美、享受美?冰心是一位具有敏锐的审美感受力的教师,善于在平凡的事物中捕捉到美。黄昏的古院带给她丝丝诗意;她的梦里是襟上兰花气息;“绿水边,几双游鸭,几个浣衣的女儿”[10],在她眼里,已是一幅美景。在这份诗情的感染下,学生自然于潜移默化中提升审美情趣,学会捕捉生活之美、自然之美。
其次,师生关系是审美教育深入開展的关键要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状态无疑对教育的样貌和品质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冰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突破二者身份的界限,促进师生感情,有利于双方交流并展开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冰心就常常与学生一同在未名湖上划船,在水中央的岛边石舫上开各种讨论会,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获得对环境的审美感知。冰心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突破了学习与生活之间的界限。教育并不是生活的准备,教育就是生活本身,回归生活的美育才是更接地气的“大美育”。
四、结语
冰心的美育理想及其教学实践活动给当前教育留下的启迪远不止“教师队伍建设”和“师生关系建设”这两个方面,本文将二者拿出来比较分析,是因为当下的美育实践在这两个方面尚存在很大的完善空间。人类不仅是“艺术的种族”,而且是“审美的种族”,美同我们幸福生活的最好方面直接相关,并且同人类本性的道德高尚也相去不远,通过审美教育,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能够享受更丰富的审美权利,获得美好生活。审视当下教育情景,我们面临着迫切的美育要求,这需要我们在借鉴前人优秀经验的同时,充分发挥目前条件优势,结合眼下美育困境,努力走出美育乱象,避开观念误区,不断寻找美育生态中亟需改善的实施空间。
参考文献:
[1] 冰心著,贾焕亭编注.冰心集[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5 年,第 170 页.
[2]阎纯德,李瑞腾选编.女兵谢冰莹[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年,第 1 页.
[3]冰心.繁星.春水[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1年,第 140 页.
[4]冰心.繁星.春水[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1年,第 123 页.
[5]卓如选编.一片冰心[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年,第 35 页.
[6]卓如选编.一片冰心[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年,第 86 页.
[7]卓如选编.一片冰心[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年,第 117 页.
[8]卓如选编.一片冰心[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第127页.
[9]罗岗.危机时刻的文化想象:文学 . 文学史 . 文学教育[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5 年第38页.
[10]冰心.繁星.春水[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1年,第1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