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对杭州运河文化创新型发展的思考

2019-04-02金晶刘皓天方程卢恩贾丹红

科技传播 2019年5期
关键词:创新发展新媒体

金晶 刘皓天 方程 卢恩 贾丹红

摘 要 以互联网为主体的新媒体在人们生活中全方面渗透,基于这样的大环境,杭州运河文化想要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也应跳脱传统单一的传播渠道,借助媒介融合在内容和技术上都进行创新,并借鉴故宫,颐和园等大热IP的推广模式,邀请专家参与,吸引大众参与,塑造具有专业性和亲民性的、历久弥新的运河文化形象。

关键词 新媒体;运河文化;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9)230-0167-02

2022年的杭州亚运会将是一个杭州运河文化走向世界的绝佳时机,新媒体的发展能够弥补运河文化传播形式上的不足,并扩充、丰富以及革新传统文化内容,我们应该把握好当下新媒体传播发展规律以及运河文化传承规律,打破文化传播壁垒,重新塑造运河文化品牌形象。

1 在新媒体视域下的渠道创新

我国目前网民总数已达8亿,以互联网为主体的新媒体发展到现在,微信、微博等信息传播渠道已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传统文化的传播领域。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杭州运河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应跳脱传统单一的传播渠道,走上多渠道发展的道路。

1.1 拍摄运河文化类电视节目

收集运河沿岸的历史民间故事、挖掘运河沿岸的手工艺历史文化,以此为基础拍摄电视剧、制作纪录片和综艺节目。近几年传统文化在电视领域已经得到了充分的推广,《平凡的世界》向观众展示了中国黄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等综艺节目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发展,《舌尖上的中国》则是以纪录片的形式来推广和传播中国美食文化[1]。这些精良制作一经推出,反响巨大。杭州运河文化借助电视这个载体可让大众以一种更加轻松娱乐的方式了解运河文化,寓教于乐。

1.2 依托互联网平台

互联网是新媒体时代最重要的传播媒介,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使得信息的传播和交流更加方便快捷。互联网拥有很多的交往、分享平台,将互联网传播平台与杭州运河文化进行融合,以此来得到大众的广泛认同[1]。

1.2.1 微信

在现有公众号平台中,增设历史故事再现、文化探秘等欄目,开通微店、售卖运河手工艺品,以一种更贴近年轻人的方式来推广,实现运河文化的再创新;同时,各大新闻媒体和官方号都有自己的公众号,将杭州运河文化中精彩的部分与传统新闻媒体的网络平台相结合,深入大众的日常生活中。

1.2.2 微博

借鉴故宫、颐和园等大热IP的推广模式,结合大众时间碎片化的特点,使杭州运河文化以短视频故事的形式呈现给大众;同时使传播主体人格化,与网友展开互动,将枯燥的内容用更加生动的形式加以表现。

1.2.3 直播与大众分享

通过一直播、红豆等直播平台将杭州运河沿岸的景色和活动第一时间分享在互联网上;借助小红书等新兴大众分享平台推广定胜糕、方回春堂、葱包烩等运河小吃,宣传运河美食文化。杭州运河段的建筑风格特色明显,风味小吃众多,且随着直播技术的发展成熟、大众分享传播形式的火热,这些新的传播手段完全可以成为杭州运河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助推器。

1.2.4 短视频

研究运河文化的学者与新媒体合作推出“伞”“扇”“刀剑”等不同主题的短视频和音频类产品。视频或音频在制作过程中一定要良好地平衡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效利用新平台传播传统文化。

1.2.5 网络游戏

在游戏背景、故事情节和人物背景中融入运河文化历史。不仅丰富网络游戏的历史底蕴,还可以赢得千禧一代对运河文化的关注,为杭州运河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挖掘更多可能性。很多成功的网络游戏都取材于优秀的传统文化,如《王者荣耀》中许多英雄的原型就是历史中的真实人物,网易的《镇魂曲》和《大话西游》也可瞧见传统文化的元素。

1.3 线下多形式互动

1.3.1 建立文化体验区和博览中心

杭州运河沿岸拥有众多景点和博物馆群落,各个博物馆的建设独一无二,通过硬件设施的建设和改造,设立不同主题的运河文化体验区和博览中心。设立官方网站,用来实时更新活动或展览信息,提供网上预约和订票服务。体验区内增设附有二维码的电子设备,扫描二维码即可获取体验区内的各种信息和文化知识;同时体验区和博览中心不定期举办线下活动,如“制作折扇”“剪纸技艺体验”等,线上引流,线下注重打造良好的体验感受。

1.3.2 筹备运河展览

不定期举行与杭州运河文化的主题展览,如“工匠精神的传承”“追寻大运河的前世今生”,邀请著名学者、手艺人和博物馆工作人员进行讲座活动,同时采取直播的模式,做到线上线下共同参与;举办摄影展大赛,邀请市民和旅游者拍摄运河风光,上传作品到大赛官网,设置投票步骤,调动大众参与性,扩大杭州运河文化的文化影响力。

2 在新媒体视域下的技术创新

在新媒体视域下,传统的技术已经不能满足新媒体的需要,想要杭州运河文化既能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又能吸引大众的目光,技术创新必不可少,同时也要重视内容创新,调动大众的热情和参与性。

2.1 数字博物馆

利用全媒体技术建立杭州运河文化数字博物馆,将静态的展物变成动态的3D影像,使历史中的人物与场景通过动画全方位动起来。在运河沿岸各景点、博物馆设置VR体验区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以历史事件、代表性人物以及标志性建筑为主体,再现运河文化,为受众讲述千百年来的运河故事。受众通过佩戴虚拟技术设备,可以置身在千年历史长河之中,感受科学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奇妙体验。

2.2 LED长廊

在杭州市拱宸桥历史街区内建造一个由LED电子屏幕组合而成的现代化历史长廊,以动图和视频的形式,展现大运河文化带所涉及的沿线风土人情、景观建设,以及沿线名胜古迹的艺术呈现,让路过的大众都能驻足欣赏,扩大杭州运河文化的影响力。

2.3 互联网旅游

在“互联网+”的思维下,通过大数据的方式实现杭州运河文化的资源整合。大运河本身拥有20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400多种旅游资源,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将杭州运河的历史文化和生态旅游相结合,深度开发运河文化旅游,将杭州运河沿岸各景点、博物馆以更加科学化、智能化、规范化、规模化的方式共同发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将杭州运河文化作为旅游招牌推广出去。

3 在新媒体视域下的全民创新

民众作为社会的一部分,也应该充分调动自己的积极性参与进来,为杭州运河文化传承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3.1 社会民众的积极参与

普通民众可发挥自身优势创建与杭州运河文化有关的网站、制作短视频,投放到网络中,制作相关表情包和微信推文在社交媒体传播,树立利用新媒体传播杭州运河文化的思维意识;创业者开发运河文化相关App,通过不同的媒介和板块挖掘运河文化的更多可能性,利用新媒体的特点并融合杭州运河文化进行艺术创造,生产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新媒体运河文化产品。

3.2 科教文机构及运河相关研究人员的积极参与

运河文化学者和研究人员应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性优势,开展与杭州运河文化传承和发展有关的学术研讨会。要注重利用新兴媒体平台的优势,在传播方式和内容上不断创新,比如通过录制系列讲解视频,发布在慕课App上,供大家观看和学习,把文化知识用更加有趣的方式傳达给公众。此外,充分利用各大高校的网络平台,在院校开设与运河手工艺相关的网络课程,通过这种新颖的形式对杭州运河手工艺文化进行保护,还可以建立杭州运河文化研究中心,通过新型的媒体技术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共同发展壮大杭州运河文化。

4 在新媒体视域下的政策创新

颁布《互联网环境下杭州运河文化保护条例》《新兴运河文化试验区规划》《新媒体视域下杭州运河文化传承发展保护管理法》等条例来管理和维护杭州运河文化在新媒体环境下有序传承和发展。杭州市近几年相继出台了地方性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同时也颁布了《大运河(杭州段)遗产保护规划》《拱宸桥西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等专项保护规划及其他相关规划。但是新媒体有别于传统媒体,传统媒体视域下的准则和法律已经不能再适应新媒体视域下杭州运河文化传承和发展。所以在此基础上,杭州政府及各区政府需要高度重视,制定新的政策法规来管理和保护杭州运河文化[2]。

参考文献

[1]孟文瑶.浅谈新媒体时代下传统文化的发展策略[J].视听,2017(7):187-188.

[2]马智慧,赵丁丁,楼微君.大运河杭州段文化带建设思路研究[J].运河学研究集刊,2018(7).

猜你喜欢

创新发展新媒体
创新发展背景下的高职本科人才培养对策
基于供给侧改革理念的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策略研究
我国数据新闻的传统因素及创新策略
群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新招数化解新难题:新媒体环境下防止报道差错路径探析
关于“互联网+”趋势下的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