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得性无助对幼儿的影响及教育对策
2019-04-02黄璐
黄璐
摘 要:当今时代,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对孩子有着高期盼高要求,使得幼儿常常因不够优秀而遭到批评与斥责,以致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所以,教师和家长要注意自己的教育策略,在对孩子进行适当挫折教育的同时,也要主动寻找幼儿身上的亮点,不吝啬表扬,使幼儿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让幼儿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下成长。
关键词:习得性无助;幼儿;成因;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03-118-1
所谓“习得性无助”,是指人在经历过连续的挫折与失败后,不断受到无助感及绝望感等负面情绪的影响,形成面对问题时无能为力的心理和相应的行为。而这种无助感会延伸到个体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从而导致个体对生活、学习积极态度的改变,主观能动性的降低,甚至会使个体产生情绪低迷、意志消沉等更严重的状况。
一、幼儿“习得性无助”形成的原因
幼儿“习得性无助”形成的原因主要来自幼儿园、家庭、社会和幼儿内部心理特征四个方面。弄清幼儿“习得性无助”形成的原因,有利于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一)幼儿园教育方面的原因
笔者发现,绝大多数幼儿在入园时都是积极向上和充滿热情的,孩子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对感到兴趣的事物积极探索和实践。但是一段时间后,有些孩子在发现自己或同伴不能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且常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嘲笑时,他们会产生焦虑情绪,对于探究问题和想参加实践活动的想法产生了恐惧。因此教师的消极评价是幼儿产生无助感的外部原因之一。
(二)家庭教育方面的原因
家庭是幼儿生活的起点,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幼儿的成长,知识的获得,思想品质的陶冶,同家庭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家庭状况、家庭教育、家长言行举止都直接和间接地影响着幼儿的学习和行为。
1.家庭不健全,对子女失于管教。
单亲家庭的子女大多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缺少父母双方的关怀,享受不到应有的快乐。一般来说,离异家庭的子女无人教育,或收到继父母的冷落歧视,他们幼小的心灵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得不到应有的父爱、母爱,缺陷的家庭亲情教育直接影响到幼儿的性格和行为。
2.家长的过度干预。
在物质生活越来越好的今天,很多幼儿受到家长的溺爱,所有事情都由家长一手操办。幼儿的自主空间越来越小,长期受到成人的过分保护。在同伴交往中,一旦与其他幼儿发生矛盾,家长便先入为主的把自己的孩子视为弱者,担心孩子会受到他人的欺负,充当孩子之间的“消防员”。在这样的环境下,成人剥夺了幼儿大量自我锻炼的机会,使得幼儿的自主能力、合作能力、游戏活动能力、同伴交往能力得不到任何的发展。
有的家长受到“不打不成才”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常常出现“以自家幼儿之短比他人之长”的现象,对幼儿极度缺乏表扬与鼓励等认可信息的传递。在幼儿园,有的教师缺乏合理的眼光来看待孩子,做不到完全的尊重并理解幼儿,当幼儿犯错时一味地进行批评或惩罚,甚至是运用幼儿的恐惧心理,没有做到赏罚有度,用科学的教育观念对待幼儿。
二、针对幼儿“习得性无助”的教育对策
针对以上导致幼儿“习得性无助”的种种原因,我们可以考虑采取以下做法帮助孩子找回自信,建立良好的心理,增强孩子的行为能力。
(一)家园共育,努力改善外部环境的认可标准
家长和教师作为幼儿最直接的支持者和引导者,他们的态度和语言将会成为幼儿自我评价的重要依据。幼儿将能对自己做出合理的自我评价,也就能进行准确的自我定位,使得他们的成就欲望将会得到一定的加强,无助感将会得以减弱。所以家长和老师必须要改变自己对幼儿的认可标准。当幼儿失败时改变对其的情感态度,帮幼儿分析失败的原因,重视努力的过程,充分肯定对他们已经做出的努力,给予适当的认可与表扬。
(二)科学教养,解放幼儿个性,让他们做回自己
家长和教师必须要学会选择科学的教养方式,做到不对幼儿进行过度的保护,过分的关爱。逐渐的学会放开双手,主动为其寻找或创设锻炼自主能力、合作能力、游戏活动能力、同伴交往能力的机会。当发现孩子陷入困境时,家长或老师并不是一定要担当“消防员”“保护者”的角色,而是应该帮助幼儿分析处于困境的原因,积极的去引导,去支持,和幼儿共同探讨战胜困难秘诀,让幼儿自己去摆脱困境,取得成功,获得成就感。同时,幼儿的自制能力较差,在日常生活中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家长和老师切忌一味的去责怪孩子,更不能动手打骂。要做到先原谅孩子,再教育孩子。与孩子沟通时使用亲和力强,鼓励性强的语句。如:“我相信你之前一定是不小心的”,“没关系,这次已经进步很多了”,“只要你努力,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通过这样的语句,助幼儿恢复自信,在不断地尝试中,克服困难,收获成功。
(三)积极鼓励,帮助幼儿找回自信心
当幼儿陷入困境,想要选择放弃时,教师和家长应积极通过鼓励的方式激发幼儿的成功欲望。在日常生活中要通过认可性的语句来鼓励幼儿,如:你已经是个大孩子了;你真是个乖宝宝;你真讨人喜欢等。让幼儿在不断地鼓励中认为自己真的是个大孩子了,也真的很优秀,从而达到恢复自信心,消除无助感的效果。同时,也要最大化的对幼儿进行鼓励,使得这种教育方式逐渐延伸到幼儿的各个方面。
[参考文献]
[1]罗俊.幼儿习得性无助的成因及教育对策[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2,30(3).
[2]王小新,吴迪.试论习得性无助学生的教育对策[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11,31(5).
[3]孙嘉卿,李卓.习得性无助:理论与应用[J].昌吉学院学报,2015,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