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立校,科研兴师,课程育人

2019-04-02张雪忠沈群英

关键词:学生成长学校文化课程开发

张雪忠 沈群英

摘 要:苏州市吴江区芦墟实验小学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前瞻性地紧扣世界所关注的焦点——环境与环境问题,在学生中广泛地、创造性地深入开展各种环境教育活动,在社会上深具影响。二十年来,学校在传承这一学校特色的基础上,提出“生态教育”作為学校办学特色的主题。这也是与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治国理念相契合的。在此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生态教育实施为生长点的办学目标和规划设计,确立了文化立校、科研兴师、课程育人的办学途径。

关键词:学校文化;科研队伍;课程开发;学生成长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03-005-2

芦墟实验小学以“生态教育”为学校办学特色并逐步形成了以生态教育实施为生长点的办学目标和规划设计,确立了文化立校、科研兴师、课程育人的办学内涵。

一、文化立校:确立内核,塑造形象

校园文化是一个不断建设、反思、提高的整体工程,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体现,更是学校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需要。

1.确立学校文化内核

学校文化的内核就是指学校的精神文化,我们立足学校特色,以绿色生态为主旋律文化,校园标志性植物爬山虎逐渐师生心目中精神像征,并形成了“向善·向上”的校训;形成了“多元共生·生生不息”的办学理念;并提出了“三宜”校园,“三悦”老师,“三有”学生的办学愿景。“三宜”为宜活动、宜学习、宜生活;“三有”为有朝气、有志气、有灵气;“三悦”为悦人、悦己、悦事。而办学策略与目标逐步锁定在“构建教育生态化平台,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2.塑造学校文化形象

学校外在形象使学校成员与社会公众产生感性认识,学校的形象性文化是一种物质文化,是指学校物质环境所构成的一种文化。我们将校园特色植物爬山虎作为一种精神意像,将他设计成卡通形像并命名为“虎娃”,贯以“向上、向善”的校训精神,和健康阳光的形像,使之成为学校文化的一种载体,在校园的建筑、景观、宣传品上呈现,成为学校文化穿针引线的一个代言人!

整体设计校园的各类标牌,统一风格,体现浓厚的学校文化底蕴和办学特色,形成校园环境文化的标志性图式。学校的整体色系以绿色为主调,配以黄、粉绿等形成了学校的形像基色,并在学校校徽及各类宣传品上呈现统一的色调。

学校建成相关生态的系列景观及功能区域,如百草园、生态长廊、主题雕塑等,将百年老校的历史文化与现在教育的创新理念有机结合,形成芦小特有的人文景观,建成以生态为特色的校园文化景观系列。让师生在其中得到美的享受,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形成快乐轻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科研兴师:立足课堂,提升质量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而科研无疑是提高课堂效率,提升教师教科研水平,促进课堂教育质量持续提升的好方法。

1.课题引领课堂建设,打造“生态课堂”

学校从“十五”期间以“学科渗透环境教育”开始小范围地将科研因子融入课堂;到“十一五”期间积极申报“小学绿色课堂建设的策略研究”并获得吴江区首届精品课题称号;“十二五”期间又以课程建设为抓手,成功申报省级课题,以打造“生态课堂”引领全校教师投入教育科研;“十三五”期间又成功立项苏州市重点课题,进一步将教育科研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努力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在此期间,我们逐步明确:课堂是一个生态系统,更是教师、学生在课堂环境中相互尊重、智慧分享、共同发展,充满人文情怀的生命场。我们认识到生态课堂是师生和谐的情感课堂、是自主探究的兴趣课堂、是“生生合作”的有效课堂、是多元评价的差异课堂。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的课堂效率提高了,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在过去的十年间,我校在区教育局重点工作考核中始终位于第一方阵,特别是在去年和最近的抽考中,我校各科成绩名列前茅。

2.科研提高研究水平,塑造“三悦团队”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么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我们以教育科研为先导,努力形成教科研工作“创新思考——实践研究——成果运用——指导实践——提高水平”的良性机制,使教科研工作成为教师培养的有力支撑,真正成为学校持续发展的推进器。为了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使教师们投身教育科研,完善自我,发展自我,我们以“五个一”为具体抓手(读一篇专业文章、设计一份生态课堂教学教案、上一堂生态课堂教学的公开课、写一篇生态教育笔记、参加一次征文评比),开展各类活动,同时,学校着力于校园网的建设,拓宽广大教师学习、交流的渠道,比如我们以教科研组为团队,每个教科研组每月在“芦小论坛”上发布一个“中心议题”,“议题”小而实在,面向课堂实际,如“如何调动学生朗诵的热情”、“珍视学生实验失败的独特感爱”、“培养学生英语对话的倾听习惯”等等,实现优势互补,从教科研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业务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培养“悦人、悦己、悦事”为内涵的“三悦”教师团队,我们积极组建了“三悦”读书会、“三悦”研课小组、“三悦”智囊团三支不同层次的科研队伍。目前,我校有苏州市学科带头人一名,吴江区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八名,区级教学能手、教坛新秀更是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

三、课程育人:关注生成,发展学生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课程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学校培养的目标和选择的教育内容。为了实现生态教育的培养目标,我们着力发展生态课程。生态课程强调自然、社会和人在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统一,使自然、社会和人成为课程的基本来源。生态课程丰富多元,以尊重学生、发展学生为课程存在和完善的必要条件。师生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更是课程的开发者、设计者。我们以“生态教育”为特色,全面规划“生态课程”,着力于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关注学生个性,满足学生需要,让学生自由呼吸,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1.树立生态理念,丰富课程内涵

我们认为学校内外的一切活动都是课程,能对学生的素养、品质、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发挥育人功效。所以,我们将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努力走出传统课程体系的瓶颈,逐步建立了整合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生态课程体系,为师生提供自由呼吸的课程广场。

2.确立两大模块,实践生态课程

生态课程的操作理念是:让学生置身于研究中、生活中、社会中、自然中去汲取养分,自由地学习,放松地交流,共同提高综合运用知识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模块就是在课程中实现“接受经验”与“主动体验”的对接。学校在合理安排学科课程的同时,对国家课程进行了校本化的改造,融入地方特色、校本特色,通过渗透、添加、延伸等不同形式开设《与经典对话》《数学同步拉力》《体育传统游戏》《认识中草药》等课程,着力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生活能力,将学科知识融入生活自理、美化生活、创造生活等方面的内容。

我们更注重学科内外的研究性学习实践,相继开发了综合实践活动型校本课程《百草园》、《分湖水》、《我与节能》、《花开有声》、《芦墟山歌名声响》等以“生态教育”为内涵的校本课程。

第二个模块就是在课堂内外实现“知识领域”和“生活世界”的统一

我们在课程实施中聚焦课堂,在“生态课堂”实施“生态课程”。“生态课堂”要求每位教师在课堂上全面关注学生学习的参与广度与深度,不仅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知识,更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堂中着力体现教师语言精炼、手段精致、方法精巧;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多思考、多交流、多体验。

一路走来,我们磕磕碰碰,但是我们相信只有不断研究、不断完善,我们的芦墟实验小学的教育之路会越走越宽。

猜你喜欢

学生成长学校文化课程开发
小学英语有效教学情境对促进学校文化建设的教学研究
挖掘语文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学校优质特色发展需要校园文化的浸润*
《电子商务网站实务》精品课程建设探讨
“多元教育”视阈下的学校文化建设探索
基于专业核心能力的机械类课程开发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提高大学生学校认同感的策略研究
在自主管理中分享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快乐
教师的“勤”与“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