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应紧贴文本语辞世界
2019-04-02侯传湘
侯传湘
摘 要:语文的阅读教学应该贴着学生、文本走,古诗教学自然同样需要,为了设计出有趣的教学方法,却轻视文本本身,则是需要极力避免的。本文就前段时间所听的一节古诗趣教课,谈一谈对古诗教法的认识。
关键词:阅读教学;古诗教法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03-077-2
古代詩歌,其词汇以及相关的创作背景距离学生较为遥远,初中生学起来确实有望文生义之嫌,遇见较难的古诗,甚至会因为感到枯燥而产生畏惧心理,因此,古诗的阅读教学需要方法——让学生能沉浸到文本深处的方法,让学生觉着有趣的方法,但是决不能只求表面的“趣”。语文的阅读教学应该贴着学生,贴着文本走,古诗教学自然也同样如此。然而,为了设计出有趣的教学方法,教者却轻视文本本身,则是需要极力避免的。
反思一:课堂教学无序
这位青年教师趣教《渡荆门送别》这首诗,从课前准备到课堂教学的步骤如下:首先,布置课前改写诗歌的预习作业;其次,在课堂上朗读改写诗歌,并和师生共同探讨改写诗歌,以图让学生间接体会古诗的语言和情感美。
本次古诗教学从改写到朗读,从高效切入诗歌内容本身的角度来说只是一种形式上的有序。对于文本,学生仍是在自由行走中雾里看花,虽美,却不是真切的有序有理。
面对一首古诗,普通读者和课堂学习者,这两种身份是不一样的。前者可随兴而至,而后者的阅读学习需要要建立在有序引导的基础上,让学生学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教师可以在课堂之初发问:“请从诗歌题目里选一个词来概括全诗的主要内容,哪一个比较合适呢?”所谓趣教,笔者认为就是科学地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并以此为乐。这个选词的问题一旦抛出,学生便会积极思考,反复比较,全情投入,只为挑出那个“最”来。无论学生选出的是“渡”还是“送别”,便可有序地从这个词切入,接着逐步展开,层层深入到诗歌的语辞世界中去,读景品情。
反思二:教学架空文本
当时每位学生课前都完成了教师布置的改写任务,课堂上教师请相关学生作者深情朗读了自己的作品,并且认为借此帮助学生感受到了诗歌的“形式美”(改写诗歌押韵母ao),整理如下:
《渡荆门送别(一)》
年少的我什么都好,一心却想往外跑。
父母不想让我漂泊,每日让我苦恼。
……
我也到了荆门山,见识荆门的美。
……
看着江中明月,问我是否放手。
不知不觉伴着月光,就地陷入沉睡。
残阳照在心头,天边出现海楼。
不是江上云霞,而是此刻的愁。
……
整节课,学生都在激情澎湃、兴致盎然地朗读自己的改写诗歌,所体认的其实是学生自己的语言文字的“形式”和“情感”,朗读体验活动对于这首诗歌的语言和情感学习而言是隔靴搔痒,甚至是南辕北辙,可以说这样的“趣”贻害了诗歌本身的学习。
课堂上教学的文本是李白的诗歌——《渡荆门送别》,这本应该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诗歌文本本身,并“回归到文本的语辞世界”,这是文学阅读的必然要求。朗读,这个活动本身对于学生而言就是有趣的。采用朗读的方法学习古诗,既是文本体式需要,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兴趣的常用手段。教学时,教师可以安排这样的几个朗读环节:
一是读准字音节奏;二是读出轻重缓急;三是品读幽微情感
教师在引导学生读准音节奏和轻重缓急的基础上,可以追问“‘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哪几个字需要重读?为什么?”“‘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这两句诗,你又读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情?”“‘仍怜故乡水中的‘怜字,读出了怎样的情感?能换成‘爱吗?”第一个问题,解决了这首诗游动的写作视角的重难点,第二个问题和第三个问题则解决了诗人初次远离故乡虽有忧愁,但更有愉悦的幽微情绪。
这样的朗读之趣,才是真正用在文本的教和学上,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学生才能学到科学的古诗阅读方法。
反思三:改写错成目标
改写,消解了诗歌原有的言语形式和情致,这种活动本身不利于学生对李白诗歌语言原汁原味的体认。当时课堂上有一个关于改写的探讨,貌似改写的形式强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其实从教法上而言,显得大费周章而且有种为了“趣教”而趣教的嫌疑,现整理如下:
《渡荆门送别(二)》
身后
荡漾着绵延
眼前
不是青山却隐现原野
江水
涌入了荒原
褪去了狂野
那月宫遗下的天镜啊
明艳动人
玲珑剔透
那浴火的绮云啊
在天边翻涌
仿佛漫步于天堂
撑着一叶扁舟
飘摇地来自蜀地
漂泊地来到荆门
领略了这风光无限
但我却要喃喃感谢
故乡那令我眷恋的流水
千万里窈窕地多情
别我 送我
朗读第二首改写诗歌后,教师、朗读者、点评者有这样的几段对话,整理如下:
生(点评):我觉得你对这诗歌的朗读处理和其他几位同学不太一样,好像让我对这首诗的情感有了更多方面的感受。
师:哦?哪些不一样?
生(点评):其他同学读整首诗都是一种缓慢、忧伤、抒情的语调,但是她有的句子读得慢,有的快,有的读得平静,有的好像读得挺激动开心的。
生(朗读者):对,我改变了诗歌的结构,将原诗中我最喜欢的颔联、颈联分别改成了现在的第一、二节,诗中所写的高山、平野、长江,还有像明镜的月亮和天边的彩霞都是特别美好的景物描写,我分别用“绵延”“失去狂野”“玲珑剔透”和“漫步于天堂”来进一步现代地表现它们的美,因为美,所以读这些词和短语时就读得轻快、激动一些吧。第三节是客观叙述自己离开故乡这件事,没有什么特别悲伤的字词,所以读得时候我就读得平静些,像告诉别人一件事儿。到最后直接抒发自己对故乡水的怜爱,可以稍微放慢节奏,读出对故乡的深情思念。
师:哦,所以你才读得有快有慢,有高昂,有平静。那么,全班同学按照这位同学的朗读处理建议,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原诗吧。
(生有感情地齐读,在节奏、语气、语调等方面处理得层次分明,张弛有度)
师:你们读出了诗人的这份思乡情是令人感到——
生(七嘴八舌):愉悦的。
师(总结):这份思乡情当然令人忧愁,但更有愉悦。
当时学生在学习这首诗时,确实有很高的参与度,相较平时的诗歌教学,普遍学得更带劲儿,但是凝练的古诗教学却显得异常笨重,给笔者一种故意兜圈的感觉。那“写”的活动是不是应该和诗歌教学绝缘呢?不尽然。
有人认为,类似于翻译的“写”,这个事情可以去做,但是不要只做这个事情,不要把这个事情作为古诗教学的重点,甚至是全部,而应该根据学情把它当做阅读的教学一个环节或者手段。比如,当学生不能够读出“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文字背后诗人的轻松愉悦,可以放慢节奏,让学生拿起笔发挥想象和联想单单描绘这两句诗所呈现的美丽画面,从而帮助学生慢慢体会“天镜(月)”、“海楼(云)”这些意象,而不是不加选择地让学生对原诗进行一股脑地改写。总之,古诗教学可以追求趣教,但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策略的选择应该着眼于这一体式,应该回归到古诗文本的语辞世界,应该在那原本独有的语言文字世界里去朗读,去品味,感受独具一格的诗境和情致,这才是“真”趣。
[参考文献]
[1]童志斌.文言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05).
[2]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要诀——王荣生给语文教师的建议[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