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转群的规模对育肥猪转群难易、应激、胴体损伤以及肉品质的影响

2019-04-02编译

猪业科学 2019年12期
关键词:栏舍胴体皮质醇

陈 辉(编译)

(华中农业大学农业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医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在畜牧生产中,经常需要将畜禽进行转群以便进行免疫接种、称重以及运输(装车和卸车)等生产程序。而转群程序会影响到猪的应激产生以及动物福利,转群难易性、转群需要的时间以及转群工作量等都会对猪只产生影响。有研究显示,在猪只的装卸过程中进行的适当的驱赶、搬运会使其心率以及血压显著升高;若处理不当,猪只与饲养员的接触增加,会导致肢体和胴体病变增加,引发应激,进而导致肉品质下降。除此之外,以往在猪场由于处理过程中发生的不愉快体验,使得猪与饲养人员的接触动力减少。

总所周知,猪群的大小对于养猪生产的动物福利和转群处理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证实,进行小规模转群处理有利于改善处理效果以及减少动物应激;在小规模转群处理(5 ~6 头 相对于多于7 头以上)时降低了猪的心率以及处理时间。较大规模转群有利于降低猪只转身以及停止等不良行为的发生率;相似的,Berry 等研究了较大转群规模(8 头相对于 4 头)的弊端,如增加了转群处理时间、转群过程中疲劳猪以及死亡猪只数。当猪只出现脓肿、行走困难、食道炎、关节炎以及疝气等问题时会加剧上述现象。由于猪容易出现转身不前行、聚集以及停止运动等行为,导致饲养员与猪只的接触过度增加,进而导致生理挑战,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在较大转群规模处理过程中,而这可能导致猪只发生应激以及疲劳。因此,猪体内增加的血液皮质醇水平、充足的肌糖原会导致屠宰时产生较高的初始肌肉pH,进而损坏猪肉品质。然而,其他的研究评估了将体重不同大小的育肥猪转群至屠宰场的过程对动物福利、胴体品质以及猪肉品质的影响。

综合上述,这次试验旨在评估了商业生产条件下不同转群规模的育肥猪对转群所需时间、猪场转群操作便捷性、血液应激生化指标、胴体损伤和猪肉品质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这次研究中进行的所有试验程序均通过Goiás 大学动物研究伦理委员会的现行指南(N.079/16)批准。

1.1 动物来源、装卸设施和猪的场内处理

随机从5 个育肥猪场选择360头杂交猪(体重105 kg±0.9 kg),试验前两天打上耳标,随机分为3 头猪组、5 头猪组以及10 头猪组(每个处理以及猪场4 个重复)。试验所选择的育肥猪育肥周期为170 d,采用全进全出模式,育肥猪饲养在水泥地面栏舍,平均饲养密度为1.15 m2/头,栏舍配备有喂料器、乳头饮水器。试验育肥猪在屠宰前禁食12 h。根据不同处理,在夜间23 点和24 点时使用专业设备进行育肥猪的转群,猪场均配备有标准的转群路线(育肥栏舍至运猪台为直线,规格为长50 m×宽1 m),所有育肥猪均按不同处理通过转群路线,装车时间均控制在29.8 min±4.2 min 之间,并在当天进行分开屠宰。

1.2 处理时间记录和处理难易性评分

记录所有组的第1 头猪鼻子在栏舍出现至装载区(与最后1 头猪的后腿接触时)所经过的时间定义为转群处理时间。而转群处理难易性是由有经验的人员进行主观评分(5 分制),基于转群过程中猪发生滑倒、摔倒、鸣叫、停止以及处理者与猪接触的频率进行评分,处理非常容易(上述行为发生频率低)时评分1.0 分,而处理及其困难时评分为5 分(上述行为发生频率高)。

1.3 运输卡车的设计以及运输条件

使用双层卡车(Triel-HT,巴西)将猪只运至屠宰场,该卡车具有固定的上层甲板和板簧悬挂系统,装载密度为230 kg/m2。装载后中途不停车直接运输至屠宰场。

1.4 生猪在屠宰场的处理程序

育肥猪运输至屠宰场后,经由有经验的工人进行卸猪,育肥猪将在休息栏休息3 h(休息栏舍密度为0.6 m2/100 kg),栏舍配备满足15 头猪的乳头饮水器(流量为2 L/min);使用湿帘以及强制通风系统将栏舍温度控制为15 ~21 ℃之间。

在所有育肥猪进入待宰栏舍后,根据不同处理(转群规模大小)由有经验的工人按照标准程序将育肥猪赶至屠宰间。屠宰时对猪头部进 行 电 击(700 V,1.25 A,5 s),然后使其水平放血30 s(该屠宰场屠宰速度为280 头/h)。

1.5 育肥猪血液生化指标测定

育肥猪水平放血期间,对全部处理组(共180 头,每个处理60头)育肥猪血液进行试管收集,使用收集管(10 mL)收集血液样本用于血清中皮质醇含量和血浆乳酸含量的检测;使用含3.0 mg NaF 和6.0 mg Na2EDTA 溶液的一次性试管进行收集(2 mL)。样品收集后,将血液样本在4 ℃条件下以1 400 g的转速离心12 min。用于分析乳酸盐浓度的样本放于Eppendorf 管(1.5 mL),置于-80 ℃条件下储存。血清样品在室温23 ℃条件下保存1 h,然后移至4 ℃条件下保存1 d,之后便在4 ℃条件下条件以1 400 g的转速离心12 min,取上清液置于Eppendorf 管(1.5 mL),并置于-80 ℃条件下储存以便后续进一步分析。血液乳酸和皮质醇水平采用商品化试剂盒(Roact Greiner Biochemica,Lactat PAP Enzyme Farbtest 和Coat-A-Count Cortisol Kit)进行分析,使用微孔板分析,通过酶标仪检测乳酸和皮质醇水水平。检测结果显示,乳酸浓度(1.71 ~14.16 mmol·L-1)和皮质醇(6.34 ~12.98μg/dL)浓度的变异系数(CV)分别为10.0%和32.2%。

1.6 胴体以及皮肤损伤评分

按照标准程序将屠宰后的育肥猪在1 ~4 ℃条件下(24 h 内)去内脏,进行冷藏。按照前人研究,对胴体(n=360)根据病变的形状和大小进行感官评估,并分类为爬跨损伤以及搏斗损伤(用视觉),爬跨损伤得分为1 表明损伤少于5 处,得分为2 表明有6 ~10 处损伤,得分为3 表明损伤多于10 处;搏斗损伤得分为1 表明损伤少于10 处,得分为2 表明有11 ~20 处损伤,得分为3 表明多于21 处损伤,且为5 ~10 cm 的逗号型损伤。

1.7 猪肉品质检测

对试验群体360 头育肥猪进行肉品质检测,按照标准检测指标包括背最长肌(LT)以及半膜肌(SM)的pH45min(pHi)、pH24h(pHu)、肉色评分(包括客观和主观评分)、滴水损失、蒸煮损失以及剪切力值等肉质指标。

1.8 统计分析

研究使用3×5 因子设计(3个处理×5 个不同养殖场),通过ANOVA 方差分析不同处理的效应。分析前,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将血清皮质醇和乳酸水平的测量值进行Ln 对数转换;病变的频率进行(x+1)的平方根转换,并反向呈现在表格中。研究分析模型包括农场效应、处理效应、两者互作效应以及随机误差效应,假定模型符合方差一致性、相互独立且符合正态分布。使用SAS(2012)GLM 程序进行方差分析,以组为单位分析育肥猪的行为数据,使用个体为单位分析血清生化指标以及肉品质指标。使用Fisher 精确检验用于评估不同处理得分的独立性。使用似然比以及卡方检验比较不同皮肤病变的分类。检测使用SAS(2012)FREQ 程序进 行,进 行t 检 验(Student's-t ),通过F 值检测均值的显著性。以P <0.05 表示显著,以P <0.1 表示具有显著的趋势,而P >0.1 则表示差异不显著。

2 结果与讨论

2.1 不同处理对转群难易性以及转群时间的影响

与前人研究类似,较小的转群规模处理更容易(表1)。根据表1 中处理评分可知,处理规模低于10 头(即3 头和5 头组)处理更容易(P <0.05),原因是较小规模组育肥猪转身以及停下的次数较少。随着组中规模的扩大使得处理的难度增加(便捷性降低)。由表1知,得分为1.0 分的现象(处理最简单)仅在n=3 头组中观察到,且n=3 头组处理最高得分不超过4.0分(较难处理)。而在n=10 头组中观察到评分为5.0 的现象(处理最难),且该组最低得分为3.0。

这次研究中没有发现不同规模对处理育肥猪转群所花费的时间具有明显影响(P >0.1),n=3、n=5以及n=10 三组的处理时间分别为2.60±1.05 min/重复、2.42±0.82 min/重复以及2.55±1.23 min/重复。而Lewis 和Mc Glone 等研究报道,装卸时间从每组1 头减少到5 头,而大于5 头猪(6 ~10 头)的组需要相似的时间。Dalla Costa 等报道在处理难度加大的情况下,需要的装卸时间会增加。因此,当转群处理规模多于5 头时,上述两项研究均显示不会减少处理时间。

2.2 不同转群规模对育肥猪生理指标的影响

表2 显示不同处理(转群规模)仅会影响血清皮质醇水平(P <0.07)。处理规模为n=3 头组及n=10 头组血清皮质醇水平均高于n=5 头组(P <0.70);且无论转群规模大小,在育肥猪放血时皮质醇水平升高表明不同处理组育肥猪的应激均无法完全缓解。Lewis 和Mc Glone 等指出,当每组超过7 头时,与较小规模组相比,育肥猪更容易失控,并且育肥猪出现不良转群行为(转身和停止等)的频率增加,因而导致转群更难操作。如前人的研究所报道,这次研究中发现测定指标的变异系数(CV 值)普遍较高,而这种现象对于这次研究的分析而言是合理的。这些差异的个体影响和对其差异的贡献。这次研究中是在商业化条件下进行的,育肥猪所出现的生理应激是由不同处理规模以及屠宰前程序共同作用的结果;另外由于不同组之间装卸程序一致,因而不会对这些指标产生明显的影响。血液样品的采集时间代表着装卸、运输、卸载、处理以及晕厥程序影响的总和。然而,这次研究中的试验设计是为了使每个处理之间处于相同的条件,因而随机影响一致,所以不同指标的差异是由于不同处理(不同转群规模组)所造成的。

2.3 不同转群规模对育肥猪皮肤和胴体病变的影响

如表3,不同转群规模显著影响因打斗、转群所造成的胴体损伤(P <0.05),其中对腰部(Lion)的损伤影响更明显。随着规模的增加,因为打斗和装卸所造成的腰部和全部胴体的病变损伤具有增加的趋势(表3)。而表3 中结果显示n=10 头组中由于爬跨所造成的损伤评分较低,这可能是由于每头育肥猪所占有的活动空间有限所致。有研究显示当处理规模高于7 头组时可能会增加胴体损伤评分,这是因为育肥猪相互爬跨、踩踏以及打斗所致。较高的处理得分(较难处理)表明猪与工作人员之间的接触过多,导致处理效果差,进而造成更多的胴体损伤。因此,较大转群规模组中育肥猪胴体损伤增加可能是由于猪不良行为发生频率高以及与工作人员的接触增加所致,可通过降低转群规模大小来规避这一现象。与原因无关,在处理过程中采用的群体规模大小也涉及动物福利问题,如瘀伤、受伤以及胴体损伤所造成的疼痛。

表1 分组大小对育肥猪处理得分频率的影响(%)

表2 不同转移规模对猪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表3 不同转群规模育肥猪的胴体损伤数量(平均值±标准误)

2.4 不同转群规模对育肥猪肉品质的影响

表4 显示了不同转群规模对育肥猪肉品质的影响,由表4 可知猪肉质量的分级不受处理规模的影响(P >0.1),但不同处理规模间部分猪肉质性状具有显著差异(P <0.05)。由表4 可知n=3 以及n=10 头组中育肥猪半膜肌(SM)中pH24h、背最长肌(LT)以SM中 的Ti(T45min,屠 宰 后45 min 时的温度)等指标值显著高于n=5 头组(P <0.05),且n=3 以 及n=10头组SM 中滴水损失值显著低于n=5 头组(P <0.05)。上述不同处理对肉质的影响的可能是由于较大规模(n=10 头)组中操作难度大、打斗行为发生频率高,正如前文所述,因而产生上述结果。当n=3 头时,育肥猪的爬跨行为发生频率高,且血清皮质醇水平高,表明高度应激。尽管这次研究中发现n=3 头以及n=10 头组中育肥猪肌肉温度较高,但在屠宰时并未发生代谢酸中毒现象。综上所述,上述结果表明,当处理规模为n=3 头和n=10 头时在屠宰时会产生较大的新陈代谢应激,但是,这些应激并不会导致育肥猪产生代谢性酸中毒、PSE 肉以及DFD 肉。这次研究表明,由于猪在屠宰前容易出现体温过高的情况,而通过将它们分成5 头一组进行处理,可以通过限制肌肉温度的升高来改善肉质。

表4 不同转群规模育肥猪肉品质的影响

3 结论

综合全文,当在猪场养殖过程保持适宜的处理(装卸等)效果操作时,以5 头育肥猪为一组作为转群规模可最大程度降低其应激程度,且有助于改善其动物福利;这些结果将有助于促进生产中使用改良的方法和策略来处理育肥猪,尤其是在其被屠宰前的运输等过程,从而确保更好的动物福利。(原文信息: 题目:Ease of Handling and Physiological Parameters of Stress, Carcasses, and Pork Quality of Pigs Handled in Different Group Sizes[J]. Animals (Basel), 2019,9(10);作者:DALLA C F, DALLA C O, Di CASTRO I C, et al;原文链接: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6826851/)

猜你喜欢

栏舍胴体皮质醇
危重患者内源性皮质醇变化特点及应用进展
猪胴体冷却降温特性及耗能分析
饲粮铁水平对肉仔鸡生长性能、胴体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
拿起手机扫一扫,就知道你压力大不大
The most soothing music for dogs
肉鸡饲养管理技术
血睾酮、皮质醇与运动负荷评定
唐人神:近期种猪销售订单供不应求
胴体原本没那么美
味精与高脂日粮对生长猪胴体性状与组成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