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苯酞胶囊与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比较
2019-04-02李南京
李南京,王 霞
(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内科,广东 惠州 516211)
急性脑梗死患者数约占全部脑卒中患者数的60%~80%,急性脑梗死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及病死率,还伴有多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1]。常规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改善循环及神经保护是该病的常用治疗方法,丁苯酞最为常用,其可通过血-脑脊液屏障发挥作用,确保血管通畅,有效保护血管内皮细胞。但在急性脑梗死的治疗过程中,不同剂型丁苯酞的临床效果存在差异[2-3]。本研究探讨了丁苯酞胶囊与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选取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纳入标准:首次发病,有明确神经系统定位体征,且经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检查确诊;发病72 h内入院接受治疗;年龄≤80岁。排除标准:有出血倾向疾病者;不耐受本试验药物者;合并心力衰竭、肝肾功能障碍、房室传导阻滞及其他严重全身性疾病者;其他脑部器质性病变或恶性肿瘤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60例。A组患者中,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龄53~78岁,平均(61.31±5.43)岁;病程3~72 h,平均(37.91±8.32) h;基础疾病:糖尿病24例,高血压病48例,心脏病8例,高脂血症20例。B组患者中,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龄53~79岁,平均(61.35±5.45)岁;病程3~70 h,平均(37.94±8.35) h;基础疾病:糖尿病26例,高血压病46例,心脏病10例,高脂血症22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似,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且患者家属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入院后,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包括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规格:100 mg/片),1次100 mg,1日1次;静脉滴注依达拉奉注射液(规格:30 mg/支),1次30 mg,1日2次;口服瑞舒伐他汀片(规格:10 mg/片),1次10 mg,1日1次。A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胶囊(规格:0.1 g),口服,1次0.2 g,1日3次。B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规格:100 ml含丁苯酞25 mg、氯化钠0.9 g),1次25 mg(100 ml),静脉滴注,1日2次。两组患者均治疗2周。
1.3 观察指标
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评估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以意识水平、面瘫及上下肢运动等为主要内容,得分越高表示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4];采用Barthel指数评分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以进食、上下楼梯及行走等为主要内容,得分越高表示日常生活能力越好[5]。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治疗费用的差异。
1.4 疗效评定标准
经过2周的治疗,患者NIHSS评分减少>45%为显效;NIHSS评分减少18%~45%为好转;NIHSS评分减少<18%或增加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病例数+好转病例数)/总病例数×100%[6]。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分别进行t检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治疗后,B组患者NIHSS评分明显低于A组,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B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分)Tab 1 Comparison of NIHSS and Barthel index score between two groups point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Note: vs. this group before treatment,*P<0.05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Tab 2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wo groups [cases(%)]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出现氨基转移酶升高6例,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为10.00%,组间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1.000)。
2.4 两组患者治疗费用比较
A组患者平均治疗费用为(480.63±124.06)元,明显低于B组的(674.53±185.23)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37,P=0.000)。
3 讨论
清除氧自由基、抑制血小板聚集及改善微循环等是目前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常规方法,可恢复缺血处正常血供,减少血小板过度聚集产生的影响。但常规治疗无法很好地改善患者脑缺血情况,难以满足临床治疗的需求[7-8]。因此,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该病尤为重要。
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与脑血管闭塞、脑区神经功能缺损有关,发病后将造成脑部血液灌注中断,影响患者正常微循环,造成氧自由基大量释放,引起不同程度的脑神经或细胞损伤,对患者肢体功能造成影响,不利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9]。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B组患者NIHSS评分明显低于A组,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丁苯酞注射液可有效减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其原因为丁苯酞是人工合成的脂溶性药物,可通过血-脑脊液屏障,促进血管通畅,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有助于建立侧支循环;且该药在干预线粒体的过程中可减少神经元凋亡,有效保护脑神经[10-11];同时可干预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谷氨酸等物质释放,提高脑血管内皮一氧化氮水平,抑制血管收缩,持续应用可明显改善脑缺血,减少神经功能损伤造成的不良反应,有效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12]。丁苯酞主要可分为胶囊和注射液两种剂型,丁苯酞注射液更利于患者吸收,可明显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患者用药后的血药浓度较高,可更为显著地发挥作用,提高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效果[13-14]。本研究结果显示,B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了丁苯酞注射液的疗效及安全性。本研究中,A组患者的治疗费用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需长时间接受治疗的患者应考虑选择丁苯酞胶囊[15]。
综上所述,丁苯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优于丁苯酞胶囊,可有效减轻患者的神经缺损程度,改善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治疗效果,但其治疗成本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