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日莱菔文化
2019-04-02张芙蓉
□ 张芙蓉
一、中日饮食文化中的萝卜
萝卜原产自我国,栽培食用的历史十分悠久。早在《诗经·邶风·谷风》中就有关于萝卜的记载:“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其中的“葑”是蔓菁,形似萝卜,也就是现在说的疙瘩菜;“菲”就是萝卜。萝卜还有一个名字叫莱菔。中国两千年前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莱菔条中称萝卜为“莱菔、葖、芦菔”。晋郭璞注曰:“芦菔,芜菁属。紫华,大根。俗呼雹葖。”宋人邢昺疏曰:“紫华菘也。俗呼温菘,似芜菁,大根。一名葖,俗呼雹突。一名芦菔,今谓之萝卜是也。”《说文》中的“芦菔”、“荠根”皆为萝卜古时的异名。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蔓菁》:“种菘、芦菔法,与芜菁同。”石声汉注:“‘芦菔’,现在写作‘萝卜’、‘莱菔’。”综上,可确定萝卜就是莱菔,这是下文鉴赏文物上莱菔纹即萝卜纹的基础。
1.中国饮食中的萝卜文化
几千年来,萝卜一直是人们日常食用的蔬菜之一。萝卜既可生食,又可入馔。元代许有壬曾作诗《上京十咏芦菔》称赞萝卜:“熟食甘似芋,生荐脆如梨。老病消凝滞,奇功值品题。”李时珍说萝卜“可生可熟、可菹可酱、可豉可醋、可糖可腊可饭,乃蔬中之最有利益者”。在山东潍坊一带自古就流传着“烟台苹果莱阳梨,比不上潍县萝卜皮”的民谚,就连“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在任潍坊县令时也作诗称赞萝卜曰:“昆仑灵芝长白参,不如潍县萝卜根”。可见,萝卜是深受人们喜爱的食物之一。
萝卜,在兼具美食和药用价值的同时还具有文化价值。在云南滇西北山区彝族群众视其为神灵崇拜,彝家人更有萝卜节,这是萝卜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传说霜降日是萝卜的生日。彝族人非常重视这个节气,这一天,彝家人家家户户早早出动,开展一系列以萝卜为主题的活动,为萝卜“祝寿”。人们选寿星、贴对联,最后再一路载歌载舞到各家各户观赏“寿星”,彼此交流经验,相互学习,同时献歌或献对联以表祝贺。霜降日后各家各户开始挖、收萝卜。人们边干活边对唱山歌。歌词必须以萝卜为题,歌颂萝卜的栽培技术、药用价值、烹调和加工方法……寓教于乐,传承了独特的萝卜民俗文化。
随着立冬节气的到来,历时半月的萝卜节降下了帷幕。这一天,人们要举办吃“吉”和送“吉”的活动欢庆。吃“吉”,就是各户生吃或煮萝卜防病治病;送“吉”,则是互相赠送萝卜食品和萝卜“花”。相赠的萝卜食品有蜜渍萝卜、萝卜咸菜和“药”萝卜。“药”萝卜是以萝卜为主料,配以其他食物和药物制作的美食。彝家人的“药”萝卜有近百个单方,是民族药的宝库中的珍贵财富。送萝卜“花”则是青年男女的“专利”,通过萝卜“花”连情、做媒,多少有情人结成了眷属。
2.日本饮食中的萝卜文化
饮食文化在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爱吃酱菜,是日本人饮食的一大特点。日本的酱萝卜等酱菜都尽可能地保持了蔬菜本身特有的味道和颜色,充分体现了日本饮食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利用自然的同时又尽量发挥自然之美的特点。从历史上看,人们淹渍食物最初是为了防止饥荒。日本酱菜在江户时期就出现了,而今酱菜馆也成为一种新兴的产业,在超市中,各种各样的酱菜更是琳琅满目。日式酱菜的原料根据季节更替有所变换,较常见的有萝卜、白菜、笋、黄瓜、茄子等等。钟情于酱菜的日本人不管是在哪里,都会购买或者自己动手做各种各样的酱菜。日本料理中几样重要的菜肴,都离不开白萝卜的陪衬:生鱼片,需要白萝卜丝;烤鱼,需要白萝卜茸;炖肉、炖鱼也要放白萝卜。日本的“熬点”,即现在国内非常流行的“关东煮”,更是离不开厚厚的白萝卜块。
据有关研究资料表明,日本人在奈良时代才开始栽培萝卜、芋头、山药、藕等根菜。但是对一般庶民来说,栽培的蔬菜还是很稀罕的,他们仍继续过着以采集山野菜为主的生活。白萝卜在日语里被形象地称为“大根”,寓意白萝卜是日本人饮食的重要之根。在日本,家家户户的厨房里都备有白萝卜。在超市,白萝卜一年四季被摆放在最醒目的位置,都是带着翠绿且长的叶子整根卖。在商场里则销售“大根”玩偶、抱枕等等,外形还是非常有趣的,而且经常作为礼物送给女生。可见,日本人对白萝卜真的是非常地喜爱。
众所周知,日本是个祭祀仪礼非常丰富的国家。几乎每座神社都有自社的祭典日。多数祭典是每年一次,为所供奉的神明或季节或历史事件进行庆祝活动。有些祭典长达数日。上文中向大家介绍过中国彝族的萝卜节,而在日本也有一个和萝卜有关的颇具“神圣”、“神秘”色彩的神灵祭祀活动,即“神馔”。
“神馔”,在日本古语中称为“御食”或“御膳”,即指供奉给神的酒食的总称,所谓“神的食事”。日本神道的祭祀活动中,神馔必不可少。古代的日本人,在农作物丰收后会将劳动果实犒劳神、答谢神,以祈求来年继续得到神的护佑,获得更大的收获。萝卜,从绳文时代开始就被广泛使用,被认为是最古老的神馔之一。自古以来,神馔的品目、样式、制作方法等隆重丰富,不尽相同,但随着历史的进程和沿革的变化,神馔在历经了三次较大的变迁后,其内容也逐渐被规范化。研究资料表明,今天伊势神宫的神馔品种依然保持着古制。综上可知,白萝卜始终是蔬菜类神馔的代表之一。
二、中日文物中的莱菔文化
中国古代瓷器上的装饰花纹,不仅题材丰富,技法巧妙,且“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常用谐音表意和象征手法寄托吉祥的寓意。不同的纹饰有其独有的韵味。清朝工艺美术品在题材上非常广泛,包括动植物、山水、人物、飞禽、民间吉祥图案等等应有尽有。艺术来源于生活,又反过来升华人们对生活的理解。蔬菜瓜果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很早以前历代能工巧匠就把蔬果选作画材和创作原型,其中萝卜就在陶瓷绘画领域占据了重要席位。
莱菔即萝卜。萝卜是中日瓷器中常见的花纹或器形。莱菔在民间取同音“来福”之意,具有吉祥幸福寓意。此纹饰在民窑瓷器上表现最早始于明代,常见于清康熙年间晚期,十分流行。当时社会战乱得到平息,生活稳定,人们开始祈求富足的生活,所以莱菔这种纹饰就大量体现在日常用瓷上,杯碗盘居多,每次使用的时候都会看见这茂盛的莱菔叶,故希望“福”早日到来,日日相伴。表现了当时社会对富足生活的一种期望,是一种民俗的体现。当然把器物做成莱菔器形也是寄托了同样吉祥的寓意。笔者在本馆交流展展品中,以及几家大博物馆网站上查找到几件与本文主题有关的藏品,下文将集中在一起向大家进行介绍。
首先,让我们欣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两件文物藏品。其一是豇豆红釉莱菔尊(图一):清康熙,高19.9厘米,口径3.2厘米,足径3.9厘米。尊撇口,细长颈,丰肩,长腹,窄圈足。外壁施豇豆红釉。口部红釉夹杂少许绿苔点。颈下部凸起弦纹三道,凸起处釉层较薄,透出白色胎骨。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清康熙年制”三行六字款。此器造型轻灵秀美,修胎规整,釉质匀净光亮。莱菔尊又称萝卜尊,系清代瓷器流行器形之一,因其形状类似萝卜,故名。此造型另有天蓝釉、苹果青釉等品种。清代康熙朝晚期景德镇创烧的豇豆红釉属于高温铜红釉,它是各种铜红釉器物中最精妙的一种,因釉面酷似豇豆皮的颜色而得名。由于红釉的深浅及绿色斑点分布在不同的部位,所以还有“美人醉”、“桃花片”、“娃娃脸”等美称。清人洪亮吉(1746—1809)曾作诗赞誉其釉色“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豇豆红釉瓷器常见有太白尊、石榴尊、菊瓣瓶、柳叶瓶、洗、印盒等小件器,主要是以文房用具为主,另见有盘,无大件器。豇豆红是康熙晚期出现的一种红釉品种,仅见于康熙一朝,所烧之器专供宫廷御用。其二是冬青釉暗花海水龙萝卜尊(图二):清康熙,高19.2厘米,口径3.3厘米,足径3.5厘米。尊撇口,细长颈,丰肩,深腹,外腹微弧,瘦底,足底内凹。通体施冬青釉。颈下部凸起弦纹三道,腹中部至足凸印螭龙两条,间以带状云纹和海水纹。底书青花“大清康熙年制”三行六字楷书款。
其次,介绍一下河南博物院馆藏国家一级文物“象牙萝卜”(图三)。这件文物年代为清,整体造型看起来和新鲜蔬菜不分两样。萝卜主体呈粉红色,红茎绿叶,萝卜缨翠绿又水灵。在萝卜缨与萝卜主体的结合部位,趴伏一只绿色蝈蝈,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萝卜本身红白相间,白里透红,由深到浅的红色,直到下端自然的象牙白,整体色彩鲜艳醒目,惟妙惟肖,实为不可多得的一件精品。萝卜的两根主根自然弯曲,萝卜上面细如毛发的九条须根清晰可见,须上没有洗干净的泥土,仿佛还带着一股田园的清香。这件艺术品的雕刻很自然,不仅形似,而且神似。趴在萝卜上的大肚蝈蝈,造型饱满逼真,似乎在贪婪地吸取汁水,为作品平添了几分勃勃生机。特别是那只蝈蝈,趴在萝卜上面,那神情,似乎对眼前的萝卜极感兴趣,却又对周围随时保持着警惕,仿佛不待你走近它,它就会展翅高飞,扬长而去。
最后,一起鉴赏由厦门市博物馆引进的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的“江户名瓷 伊万里展”的两件文物藏品。此次展览精选了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收藏的17至18世纪日本江户时代外销欧洲的伊万里瓷器精品,共计160件(组)展品。其中就有两件以莱菔纹为主题纹饰的藏品。其一是江户时代(1660-1670)有田(产地)青花萝卜纹盘(图四)。盘高3.6厘米,直径21厘米。白色萝卜沿盘内壁盘曲,其余部分满绘萝卜叶,令人感受到萝卜的力度。圈足内见四方形福字款和3个支钉痕。其二是江户时代(1730-1770)有田(产地)青瓷五彩萝卜纹花口盘(图五)。盘高3.2厘米,直径20.5厘米。青釉色绘作品。该盘萝卜纹构图与上述第一件藏品基本相同,印花成型,用五彩勾勒轮廓的白萝卜依口沿弯曲,绿叶亦沿器口盘绕,余白部分绘两只飞舞的蝴蝶。足内见支钉痕一个。
三、结 语
回顾中日两国在莱菔文化上的异曲同工之处,我们能够管中窥豹了解中日两国的陶瓷文化。日本因其海洋型文化的特性,从古至今,都在不断地借鉴、吸收、创新周边的文化,尤其是与其隔海相望的中国文化。笔者期待文博同仁能够推出更多的文化交流展,并以其为契机深入研究中日两国陶瓷文化艺术的深厚历史渊源,使两国人民在交流中得到审美享受和艺术熏陶,不断增进两国人民的友谊和相互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