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维护我国文化安全之路径选择
2019-04-01刘新慧
刘新慧
摘要:国家文化安全是国家利益在文化领域的体现,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化进程发展到今天,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可喜成绩,文化建设却相对滞后。当前国际竞争主要是以文化为核心的竞争,我国始终面临着来自西方文化霸权、国内错误文化思潮、文化产业竞争力低和互联网负面影响的威胁和挑战。想要化解风险维护文化安全,提升文化自信、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扶持文化产业发展、掌握网络主导权是可行路径。
关键词:国家安全 文化安全 意识形态
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4-0226-02
全球化背景下面对日益严峻的“非传统安全”问题,文化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战略地位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中国正处在腾飞的阶段,国家安全问题是摆在突出位置的关键性问题,文化安全的作用不容忽视。
一、新时代背景下国家文化安全的主要内涵
“国家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文化形态,指国家文化生存与发展免于威胁或危险的状态。”[1]文化安全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解其内涵主要从以下三个层面出发。
(一)国家文化主权不容侵犯
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最重要的就是保障国家拥有的文化主权不受侵犯。文化主权是国家主权在文化领域里的延伸,是国家主权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全球化使国家间的利益冲突以文化冲突的形式表现出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开始对发展中国家实行文化渗透策略,企图将不同于西方的意识形态消灭于无形之中,实现其全球霸主的意图。因文化主权而产生的文化安全问题在国家安全的维护中地位突出。当前,西方文化以各种形式融入中国市场,通过文化产品传播西方价值观念达到改变中国的社会制度和国家体制目的。我们必须时刻警惕西方国家通过文化入侵来削弱国家主权意识的行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二)民族文化的主体地位不可动摇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民族文化是国民凝聚力的深厚来源,也是民族完整的文化基础。”[2]民族文化所形成的强大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是维护文化安全的根本力量。后发国家在应对文化全球化所带来的挑战时尤其应该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特性不被西方文化所吞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的国家和民族是立不起来的。”[3]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我们民族立身之根本。在全球化的国际发展背景下,我们必须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将中华民族文化的特性传承下去,这样才能在多元文化环境中立足。同时,我们必须特别警惕各种错误思潮对中国优秀文化的冲击。错误的社会思潮往往带有一定特定政治倾向性,它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危及国家文化安全。[4]维护文化安全就必须正本清源,保证我们的民族文化这一独特的精神标识得到代代传扬。
(三)意识形态的主导权不受威胁
意识形态是政府合法性的文化基础,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和巩固直接关系国家政权的生死存亡。一个国家、民族缺少共同的思想基础,很容易就会被分裂,导致政权危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5]意识形态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放松。必须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筑好思想领域的防御体系,严守思想防线,强化阵地意识。随着中国改革进入攻坚期,中西方意识形态的对抗更加激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着来自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腐朽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挑战,危机国家文化安全。面对复杂的环境、严峻形势,掌握意识形态主导权、话语权是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根本性力量。
二、当前我国文化安全面临的严峻挑战
(一)西方资本主义文化霸权对我国文化安全的挑战
美苏冷战后,将文化作为软权力来对别国施加影响成为美国对外文化战略的重要特点。中国建立社会主义政权之后,就成为美国文化颠覆的重点对象。随着中国全方位、宽领域改革开放的快速推进,文化领域交流频繁,为西方敌对势力进行文化渗透带来更便利的条件,冲击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安全。
美国对中国进行的文化渗透无孔不入,对我国文化安全构成为极大的挑战。在政治领域,他们主要宣扬反马克思主义反动腐朽的价值观念,严重冲击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的指导地位。在经濟领域,随着西方商品涌入我国的还有蕴含于商品之中的西方的腐朽价值观念,侵蚀青少年的思想健康。在学术领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培养自己的发言人,通过这些思想上严重西化的学者在讲坛、论坛、网络等各种重要场合宣扬符合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演说,以达到弱化社会主义核心文化价值观的目的。
(二)国内多元文化思潮的挑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西方的政治理论和价值观逐渐成为中国社会新的理念和价值追求,各种思想观念相互激荡,引起人们思想意识的多元化,其中错误的社会思潮的泛滥冲击着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直接危及国家文化安全。“普世价值论”肆意混淆社会主义价值观和“普世价值观”的区别,对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产生严重威胁。文化复古主义思潮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失败的,这种错误的观点严重地弱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我国发展的贡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不仅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史,还丑化我们的民族英雄和革命先烈。这些错误的社会思潮以各种掩人耳目的手法存在于社会各界,腐蚀着人们的思想,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构成严重挑战。
(三)网络及数字技术对文化安全的挑战
诞生于20世纪的互联网技术发展到如今已经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它打破了传统的国家地理界限,将全球紧密联系在一起。但是起源于美国的网络传播技术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性和西方资本主义色彩,美国凭借其技术上的优势将“制网权”牢牢掌握在手中,“全世界70%大型数据库和互联网访问量最大的近百个网站都在美国,美国等发达国家操纵着全球90%的媒体”[6],网络成为美国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的重要平台。
目前我国网民人数位居世界首位,但是“80%以上的信息资源都是凝结着西方文化的英文信息”[7],这为美国通过互联网对我国进行文化扩张提供了便利。美国的价值观随着互联网技术所推动的文化信息传播进入我国,冲击着我国的意识形态、民族文化和生活方式等。更为严重的是,美国利用我国改革发展中存在的矛盾,通過网络宣传反社会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丑化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在互联网这一没有硝烟的战场之中,我国作为弱势方文化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三、当前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路径选择
(一)挖掘利用优秀文化资源,提升文化自信
我国本是世界上文化史最久远、文化资源最丰厚的国家,但是在今天这个以“文”立国的时局中,我们的文化国际话语权、国际影响力都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这成为我们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阻碍。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我们应该从骨子里为自己所拥有的民族文化感到骄傲,加快文化建设步伐,培育和提升人们文化自信对于我国的文化安全来说刻不容缓。因为“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和文化安全的大问题”[8],在中华民族的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不朽的传世之作,我们应该好好利用自身的文化资源,结合时代特点推陈出新,创造出符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文化精品来教化我们的人民,抵御美国腐朽文化的侵蚀。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激发全民族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才能抵御文化帝国主义的渗透,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二)重视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积极培育社会核心价值观
任何时代和社会都需要一种能够得到社会绝大多数成员普遍认同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以规范指导人们的行为,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面临着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斗争错综复杂的情况,我们更应该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坚持和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我们应当看清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图谋仍在继续,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正在侵蚀我们的共产主义信仰,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此起彼伏。因而,我们应当根据现实的情况,不断学习和借鉴有价值的理论成果,丰富自身的理论体系,确保主流意识形态的健康发展。另外,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也迫在眉睫。要想在文化竞争中制胜,就必须打好价值观念这场仗。
(三)掌握网络舆论主导权,合理引导网络文化
全球化时代,互联网满足大众文化消费需求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效应,即成为“舆论斗争和文化斗争的主战场”[9],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发展,使我国文化安全遭遇到发达国家强势文化的冲击。为此,我国必须迎难而上、积极应对,加快网络科技进步速度,守住网络阵地。我国很多年轻人都是通过互联网来获取信息的,我们必须要掌握舆论场的主导权,将网络舆论工作视为重要工作来做。一是要大力加强网上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建设,党政机关必须要从主观上重视马克思主义阵地建设,打造一批精良的主流网站,为宣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挥积极作用。二是做好网上信息源建设,针对时下西方文化霸权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抨击,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已有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源予以回击,用事实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适用中国的现实发展的。三是做好舆论引导工作。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是定国安邦的大事。
参考文献:
[1]胡惠林.国家文化安全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27.
[2]韩源.中国文化安全评论[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18.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5.
[4]樊建新.国家安全视域下的社会思潮观察[J].红旗文稿,2017(7):7.
[5]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8-19.
[6]刘志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亟需健全文化安全审查制度[J].湖南社会科学,2018(2):166.
[7]张小平.当前中国文化安全问题研究[M].北京:科学社会文献出版社,2012:96.
[8]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6.
[9]夏云.论总体国家安全观视野中的文化安全[J].扬州大学学报,2014(9):29.
责任编辑: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