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强化村党组织功能的若干路径

2019-04-01陈善友

中州学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功能

陈善友

摘 要:当前,一些村党组织存在功能弱化的问题,主要原因有:缺乏好的带头人削弱了村党组织功能发挥的组织基础;集体经济薄弱削弱了村党组织功能发挥的物质基础;村民的原子化状态削弱了村党组织功能发挥的社会基础;思想文化多元化消解了村党组织功能发挥的思想基础。村党组织功能弱化造成村党组织的领导效能、组织动员效能下降,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及村庄治理水平提升。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强化村党组织功能,需要振兴乡村人才,加强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振兴乡村经济,壮大村集体经济;振兴乡村组织,让农民组织起来;振兴乡村文化,培育乡村文化共同体。

关键词:乡村振兴;村党组织;功能;强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9)02-0020-05

一、问题的提出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新时代我们党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实现乡村振兴,必须把村党组织建设好,充分发挥村党组织的作用。村党组织作为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在乡村振兴中应该发挥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乡村建设、团结动员农民、推动改革发展的整体功能。但是,笔者通过实地调查发现,目前有的村党组织依然存在功能弱化的问题。2016年以来,笔者对湖北省W村进行了持续调查,该村党组织的功能弱化情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W村属于丘陵山区,方圆22.7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2624.6亩,其中水田1846.3亩,旱地778.3亩。全村有5个村民组,471户,人口1533人,村民居住比较分散。全村有党员53名,党员在外务工18人,其中长期在外11人。目前,该村有5名村干部,全部为党员。本文试图通过W村的具体事例,剖析当前村党组织功能弱化的原因,进而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探讨强化村党组织功能的路径。

二、村党组织功能弱化的原因

基于对W村的调查,笔者认为,目前村党组织功能弱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好带头人削弱了村党组织功能发挥的组织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农村要发展好,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好班子和好带头人。一个村子,有一个好带头人,就能做到组织强、发展好;反之,缺乏一个好带头人,组织应有功能发挥不出来,发展就缓慢。长期以来,W村发展滞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一个好带头人。20世纪90年代以来,W村党支部先后有三位书记,分别是A书记、B书记、C书记。A书记先是任村主任,后来当上了村支书,前后达20多年。2014年因贪污高速公路补偿款被告发,镇里从轻处理,让他自动辞职。A书记辞职后,B书记接任。据村民反映,B书记私心重,能力差,思想僵化。2017年,由于该村上访事件多,又加上村里群众和部分干部对他不满,镇里只得让他辞职。B书记辞职后,C接任书记。C自以为是,总是自己说了算。此外,C喜欢耍小聪明,而且报复心强。一个老村干部说,C就是一个笑面虎,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甚至连B都不如。笔者也采访过C书记,感觉他没有改变村落后状况的愿望和思路。从C书记的任职经历可以看出,他不讲求班子团结,计较于个人私利。

按照学者龚春明的观点,A书记、B书记、C书记都是典型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工于心计、处事圆滑,善于在政府和农民面前不断变换脸谱,更善于利用职务之便和体制漏洞实现自身的利益”①,而对于村里的发展则很少去谋划,也没有能力去谋划。现在的W村是一个典型的空心村、空壳村,村里矛盾多发,上访不断。这样的现状是村党组织功能弱化的必然结果,而这样的结果,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因为缺乏一个能引领党员群众改变该村落后面貌的好带头人。

2.村集体经济薄弱削弱了村党组织功能发挥的物质基础

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②这一论断表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并最终决定上层建筑。就农村经济而言,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好坏制约和影响着村党组织功能的发挥。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原来多数集体经济都转为包含多种经济成分的所有制形式,尤其是在农村,基层党组织可支配的物质财富少而又少,服务群众就往往显得捉襟见肘”③。“手中无米”的窘状在W村表现得很明显。该村每年靠出租集体拥有的荒地获得三万元左右的租金,这点钱用于日常的村道维修、水利建设和办公开支等后所剩无几,根本无法解决群众反映已久的引入自来水的问题。在调研中我们向村干部问及“村党组织发挥作用遇到什么困难或阻碍”这一问题时,B书记、C书记都一致认为“缺钱”。该镇的副书记Y也认为,近年来农村工作难做,基层组织被弱化,归根结底与集体经济薄弱有着很大的关系。村党组织不能把村集体经济发展起来,没有经济能力,就没有办法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即使干部再廉洁,群众也是不认可的。

3.农民的原子化状态削弱了村黨组织功能发挥的社会基础

农民的组织化是村党组织功能得以发挥的社会基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展开,农民变成一个个独立的“原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政策设计是实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但是在实践过程中,集体经营名存实亡,只剩下高度分散的小农式家庭经营。加之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农民各顾各、各忙各,最终成为马克思笔下的“一袋马铃薯”,村庄处于一盘散沙的状况。“这是目前农村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个突出问题,在中西部地区表现更为明显。”④原子化的农民追求个人利益,组织观念涣散,彼此之间的联系减少,农民与基层组织的关系淡漠,很难达成有效的合作以采取集体行动。农民的原子化状态对村党组织来说,一方面增加了村党组织进行组织动员、利益整合的困难,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村党组织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风险。这实质上是一个互损的结局,并且随着互损的扩大,双方的隔阂会越来越深。在W村采访时,村干部无奈地讲到,现在与老百姓交流不易,宣传政策时老百姓听不进去,老百姓不关心国家政策,只考虑个人利益。现在没有义务工了,也拿百姓没办法。生产队时候他们还害怕扣工分,现在动不动就上访。这就是原子化的农民和党组织的疏离现实,这种现实不改变,村党组织的功能就难以实现。

4.思想文化多元化弱化了村党组织功能发挥的思想基础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广大农民的思想文化逐渐呈现多元化。这种思想文化的多元化如果引导不当,就容易产生价值观的紊乱,从而带来各种社会问题。一方面,农民的自主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等明显增强,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更加迫切;另一方面,“金钱至上”“一切向钱看”等价值观念为一部分农民所推崇。时下,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重新抬头,建庙宇、修族谱、烧香拜佛、婚丧和其他喜庆大操大办在农村屡见不鲜。赌博、吸毒、建帮会等社会恶习在一些地方农村沉渣泛起。⑤另外,农民的公共意识淡薄,对公共事务漠不关心。“改革开放后,伴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人民公社时期空前高涨的公共意识逐渐转向了私人领域。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流动,对农村社会形成巨大冲击,造成以血缘、地缘、宗法等要素构建的人情乡情逐渐淡化。村落共同体的公共性空间,逐渐被私人性空间挤占。长期以来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导致农民公共意识逐渐淡薄。”⑥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在W村,人情越来越淡,一些人把利益得失作为是非判断的标准。村民之间鲜有以往的互帮互助,剩下的只是按价付酬的利益交换。传统村庄的“差序格局”已经解体,乡村的温情纯朴不复存在。乡村思想文化的这种现状,弱化了村党组织功能发挥的思想基础。恰如亨廷顿所讲,“文化共性促进人们之间的合作和凝聚力,而文化的差异却加剧分裂和冲突”⑦。作为乡村的组织基础,村党组织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坚持集体主义思想,坚持共同富裕理论,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这些思想意识是村党组织立身的基础,也是其功能发挥的凭借。而目前乡村的思想文化实际和村党组织应该秉持的思想意识之间存在深刻的矛盾和背离,这给村党组织功能发挥造成了思想障碍。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强化村党组织功能的路径

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探索优化村党组织功能的路径。

1.选拔乡村人才,加强村党组织带头人隊伍建设,巩固村党组织功能发挥的组织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乡村组织振兴,打造千千万万个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培养千千万万名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⑧加强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其一,优化村党组织带头人培养选拔机制。扩大村党组织书记培养选拔范围。注重从年富力强的村干部、热心家乡事业的退休或退二线回村居住干部、外出打工经商返乡人员、退伍军人、本乡大学毕业生中的党员中培养选拔。一些基层组织薄弱也后继无人的农村,在培养选拔组织带头人时,可以突破本村限制,拓宽选人视野,探索公选、公开招聘等方式,在更大范围内公开选拔人才。优化村党组织书记选举机制。充分尊重村民和村党员意愿,把群众公认的品德好、能力强、政治可靠的党员选举为带头人。上级党委要以国家法律法规和党章党规为依据,制定严谨规范的选举制度和程序,使选举的各个环节都处于党员群众和上级党组织的监督之下。

其二,实施村党组织带头人岗位培训工程。村庄这个工作舞台虽然不大,但村干部的任务艰巨而复杂。应该说,基层干部的能力和素质从整体上来说还是偏低的,在实施乡村振兴的今天,这一不足尤为凸显。这就需要着力提高村党组织带头人的能力和素质。要实施村党组织带头人岗位培训工程,从理论和实践上对村党组织带头人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乡村振兴战略、群众工作方法、基层党组织建设等,培训阵地可以是党校、高校,也可以在那些村党组织功能发挥好、经济社会发展好的先进村。

其三,建立村干部履职的综合保障体系。“抓基层、强基础,必须有实实在在的保障,推动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投、政策往基层倾斜。”⑨村干部在农村工作,面临条件艰苦、任务艰巨等困难,因此必须建立履职的综合保障体系,让他们能安心工作。具体来说,主要包括:提高村干部的工资待遇。现在不少地方规定村党组织书记工资待遇看齐当地乡镇副科级干部,但其他村干部工资还很低。因此,有必要提高这部分人的待遇,让他们感觉工作有奔头。落实村干部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待遇,让他们无后顾之忧。积极探索从优秀村干部中选拔乡镇公务员、选任乡镇领导干部的有效途径。拓展村干部发展空间,这也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到农村建功立业。加强物质投入保障。农村道路、水利、医疗等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多,靠乡村自身之力是无法解决的,国家要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投资上向农村倾斜,为基层党组织开展工作、服务群众创造良好条件。加强权力保障。现在是乡政村治,国家权力止于乡镇。但在不少乡村,宗族势力、黑恶势力死灰复燃、为害一方,村党组织无力应对,甚至出现被不法势力侵袭同化的现象。县乡国家权力要给予村党组织足够的支持,对各种不法势力及其保护伞要进行坚决打击,维护乡村正常的政治和社会秩序。

其四,建立健全村干部的监督制约机制。防止农村基层腐败,保障公权公用,建立健全对村党组织带头人的监督制约机制至关重要。要明确市(区、县)乡(镇)党委在村党组织建设中的主体责任,严格执行失责追究制度;构建村党组织、村委会、村监会、村民代表大会、村民大会等村级组织对村党组织带头人的监督和制约机制,健全村级事务集体决策制度;严格执行村务公开制度。

其五,建立健全考核奖惩机制。考核奖惩是激励人奋力工作和洁身自好的有效手段。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考核奖惩机制的存在,让村党组织带头人知道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考核的结果是奖惩的依据,要切实发挥考核奖惩机制育人的功能。建立考核机制,既要讲工作目标考核,也要有同事和群众评价。建立奖惩机制,考核成绩好,要在物质上、精神上和政治上进行奖励;考核成绩不好,要进行诫勉谈话,严重的要引咎辞职。

概括来说,加强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就是要优化选拔、培训、保障、监督、考核等环节,打造一支政治可靠、清正廉洁、能力突出、群众信赖的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

2.振兴乡村经济,壮大村集体经济,夯实村党组织功能发挥的物质基础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⑩这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各级党和政府,要把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种资源回流乡村,大力促进乡村振兴。土地是农村最大的资源。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壮大村集体经济,要在尊重农户土地承包权的情况下,推动土地合法有序流转,积极发展村民以土地或资金入股的合作社,实现适度规模经营,优化农村产业、生产和经营结构。不同地区依据不同的资源禀赋,或发展乡村旅游,或发展高效农业、特色农业,或发展集体工业企业。总之,要因地制宜,不能脱离实际、一哄而上。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引导资本下乡时,一定要防止资本对乡村的控制,防止集体资源和农民利益的流失,防止村党组织的边缘化。乡村振兴的主体应该是农民,乡村经济的基础和主导应该是集体经济,乡村绝对不能成为资本进行利益垄断和政治操纵的乐园。

3.振兴乡村组织,把农民组织起来,增强村党组织功能发挥的社会基础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村党组织要强化自身功能,担负起领导乡村振兴的重任,必须积极支持并领导农民组织起来,把组织化的农民紧密地团结在自己身边,使之成为村党组织功能发挥坚定的社会基础和力量支撑。当前,村党组织可以通过利益联结和乡情纽带来实现农民的再组织化。在村庄成立老年协会,使老年协会成为老年人互帮互助、沟通聊天的组织,既可排遣儿女不在身边的孤独,也可以发挥老人们参与村务、监督村政的作用。在村庄成立经济合作社,推动农民之间的经济合作,增强农民在市场经济中的话语权,通过组织的力量壮大集体经济、推进农业现代化。村党组织通过组织嵌入的方式加强对农民各类组织的思想引导和政治领导,或把党员推荐到各类组织中担当组织者,或把农民组织中的骨干成员发展成党员。村党组织要为这些组织提供合适的服务场所和必要的经费保障,切实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动其他各类基层组织建设”要求,实现乡村的组织振兴。

4.振兴乡村文化,培养文化共同体,厚植村党组织功能发挥的思想基础

振兴乡村文化,培养文化共同体,是解决时下乡村社会思想文化问题的必然选择,是厚植村党组织功能发挥思想基础的应然举措,是实现乡风文明的可靠路径。

其一,建设公共文化活动中心,拓展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文化是要落地的,落地首先要有空间。公共文化活动中心是凝聚人心、培育共同体的有效载体,是最不可或缺的公共文化建设平台。鉴于公共文化活动中心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不少地方对建设公共文化活动中心开始高度重视。有的村庄把原先的祠堂改造成公共文化活动中心,有的村庄把学校建成公共文化活动中心,有的村庄把公共文化活动中心建在党员群众服务中心里,也有的村庄专门辟地建起了乡村公共文化大礼堂。这些文化活动场所已逐步成为对村民有吸引力的共同精神家园,成为传承乡村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阵地。没有这个阵地,村民的时间就往往打发在家里,看看电视,家人闲聊,这种生活是私人意识培育的温床。相反,在公共文化活动中心,人们会更多地关注他人和乡村,从而使这里成为公共精神诞生的摇篮。

其二,挖掘独特的乡村文化,唤醒村民的文化记忆,激发村民对村庄共同体的认同。每个村庄都是特殊的有自己历史记忆的个体。这些历史文化记忆在不同的村庄有不同的内容。只要用心去挖掘,总能从一个方面来找到村庄的文化记忆。笔者多次去的W村就是一个富有历史文化记忆的村庄,该村有个古寺庙遗址,还是一个革命老区村,可以说集历史文化和革命文化于一身。构建乡村文化共同体离不开对历史文化记忆的传承与发展。美国人类学家克拉克洪指出:“一个社会要想从以往的文化中完全解放出来是根本不可想象的,离开文化传统的基础而求变、求新,其结果必然招致失败。”B11希尔斯认为:“一种共同文化的形成,既要抛弃传统,亦需获得传统。”B12因此,善于挖掘村庄独特的乡村文化,并给以时代化的改造、利用,是推动文化振兴的一项迫切任务。

其三,积极发展农民文化组织,激活村庄文化建设的内生动力。“乡村文化建设绝非简单的输入,而需要在田野上、村庄中找回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B13要鼓励农民组织起来,发展适应村民需要和特长的村民文化组织,激发村民的文化自觉。在政府的引导之下可以引入市场机制,拓展乡村文化活动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其四,加强党对培育乡村文化共同体的领导。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构建乡村文化共同体,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至关重要。这个领导核心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思想引导。要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成为乡村文化共同体的核心内容,既要靠积极有效地宣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之深入人心,也要靠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到村庄的历史文化记忆中去。这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讲是一种渗透,對历史文化记忆来讲是一种创造性的转化。另一个是事务推动。村党组织要积极推动乡村文化建设,挖掘乡村文化资源,支持文化组织发展,丰富乡村文化生活。

注释

①龚春明:《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村干部角色及“无为之治”——以赣东D镇乡村为例》,《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91页。

③田改伟:《新形势下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5年第1期。

④牟成文:《原子化难题的思考》,《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年第5期。

⑤贺先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课题——当代农民思想道德状况调查与思考》,《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⑥董江爱、梁俊山:《习近平从严治党思想及其对农村政治生态的重塑》,《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8年第2期。

⑦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2010年,第136页。

⑧《习近平李克强王沪宁赵乐际韩正分别参加全国人大会议一些代表团审议》,《人民日报》2018年3月9日。

⑨虞云耀:《强化党组织政治功能,推进农村治理法治化》,《当代贵州》2016年第3期。

⑩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2页。

B11C. Kluekhohn. Culture and Behavior. The Free Press,1962,p.76.

B12希尔斯:《论传统》,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32页。

B13吕晓勋:《把文化种子播入精神土壤——关于乡村振兴的思考》(下),《人民日报》2017年12月18日。

责任编辑:浩 淼 文 刀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功能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关于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几点思考
怀孕了,凝血功能怎么变?
“简直”和“几乎”的表达功能
中西医结合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31例
辨证施护在轻度认知功能损害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