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自我表露研究综述

2019-04-01王慧王学刚

现代交际 2019年4期
关键词:影响因素

王慧 王学刚

摘要:自我表露(self-disclosure)是社会心理学、临床咨询和治疗等领域的重要概念,由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 Sidney Jourard于1958年最先提出。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延伸了自我表露的存在形式,网络自我表露成为人们进行自我表露的重要补充方式,并逐渐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中外研究者对此也进行了研究。文章主要对国内外网络自我表露的已有研究作出概述,并以此提出以往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网络自我表露 研究焦点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4-0239-03

一、概念

Jourard最先提出的“自我表露”是指:“让目标人了解有关自己的信息,所谓目标人是将个人的信息与其进行交流的人。”[1] 后来他又将自我表露定义为:“一个人告诉另一个人自己的信息,真诚地与他人分享自己个人的、私密的想法与感觉的过程”。[2]到了70年代后期李林英等学者认为:“自我表露必须是口头上表达的这些信息,必须针对某个目标人来交流这些信息。”[3]国外关于自我表露的研究尤其是成人的研究较深入,而国内的研究正在兴起,其成果相对较少。继Jourard之后自我表露不断受到社会心理学家、人际沟通者和临床咨询师等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他们也进行了一些研究,目前普遍认为自我表露的定义指:个体口头将自己的信息如思想、感受、经历等表露给他人,以建立和发展亲密关系。

网络自我表露是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出现的,不同的研究者对其定义作出了不同解释,但总的来说网络自我表露是指:个体通过网络的形式对目标人表露自己的情感、想法和观点,使他人了解自己的过程,其主要的表露途径包括:MSN、电子邮件、QQ即时信息、论坛、博客和QQ空间、微信、微博等。谢笑春等人基于以往的理论和不同的研究视角,认为研究者们对网络自我表露的界定可归结为目的性和形式性两种方式。以往对网络自我表露的研究成果不多,但从中可以发现网络自我表露研究的一些主要关注点,且显而易见的是,网络自我表露也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二、网络自我表露的研究焦点

1.网络自我表露和现实自我表露的差异研究

这类研究揭示了网络自我表露的独特性:匿名性和交流渠道的有限性,主要通过匿名机制对自我表露的结果作出解释。周林等人以上海高校555名大学生为被试进行问卷调查,比较网络自我表露和现实自我表露的差异,结果发现:在网络中,大学生的兴趣与快乐表露、观点与评价表露的性别差异显著,而在现实中,自我表露总分的性别差异显著;在这两种情境下,大学生自我表露总分的年级差异均显著,兴趣与快乐表露的文理科差异显著,大学生现实自我表露显著多于网络自我表露。[4]这类研究指出,网络自我表露是现实自我表露的延伸和补充,进行适当的网络自我表露可以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也可以促进其人际关系的发展。

2.网络自我表露与目标人的研究

从以往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个体的网络自我表露因目标人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差异,当个体与现实中熟悉的朋友进行网络自我表露时,其表露程度显著高于一般关系的朋友或在網络中结识的朋友,这表明个体会更愿意与熟悉的朋友进行网络交流。另外,网络中结识的朋友和现实中熟悉朋友的自我表露性别和年龄差异均显著,女性对现实生活中熟悉的朋友在兴趣、工作等方面的自我表露高于男性,而大学生与高中生在情感、健康上差异显著。有研究者指出,在网络这一虚拟情境下导致不同自我表露目标人差异的原因是两者之间的信任关系。

3.网络自我表露与内容的研究

通过分析以往研究发现,自我表露内容有兴趣爱好、工作学习、观点态度、情感、健康、个性和经济表露,个体在进行网络自我表露时呈现以下特征:最初是兴趣爱好表露涉及较多,其次是工作学习、观点态度、情绪情感,且情绪情感在异性交往中表露较多,表露程度随着交往的加深逐渐深入。在开始交往时,兴趣爱好表露较多,不会涉及个人隐私问题,随着关系进一步加深,其表露主题更加深入,涉及个人生活、感情状态等。网络自我表露内容也存在性别和年龄的差异。有研究者指出,由于网络的匿名性,男性的自我表露被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男性在现实生活中的角色扮演所带来的压力;大学生对朋友的网络自我表露程度显著高于高中生;职业人士的网络自我表露程度显著高于高中生,但低于大学生群体。

4.网络自我表露的性别差异

网络自我表露的性别差异受到个体隐私关心度、沟通对象亲密关系、表露对象、表露内容等因素的调节作用。有研究指出,在网络自我表露总分上,女性的自我表露显著高于男性,这与女性的角色特征相一致;詹恂、彭娟通过访谈发现,在SNS中,男性在情感话题上的自我表露显著高于女性,其他话题上,男女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其原因可能是在现实中男性碍于面子和角色期望,其情感表露少,而在网络中女性由于缺乏现场感和安全感没有表露出太多的情感问题。

5.网络自我表露动机的研究

根据以往研究,总的来说,个体进行网络自我表露主要是通过人际交往建立亲密关系。周林、海玲研究发现,提供帮助动机、获取信息动机、娱乐消遣动机影响大学生的网络自我表露行为,其中提供帮助动机对大学生网络自我表露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获取信息动机对大学生网络失望与痛苦表露、不满与愤怒表露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娱乐消遣动机对大学生网络观点与评价表露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也有研究指出当个体希望与对方进一步交往时会有更多的自我表露,同时也会问对方更多的私人问题,相应的也会投入更多的帮助行为。

另外,以往关于网络自我表露的研究也有涉及医疗咨询方面,自我表露是临床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等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网络自我表露不仅关系到个体的心理健康,对于建立和维持人际关系也有着更特殊的现实意义。在现实生活中,个体由于种种顾虑缺乏自我表露的勇气,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那些不敢面对自身经历和创伤的个体会转向网络咨询和自我表露,且相比面对面的咨询,在网络中个体会表露更多,同时也会报告更多的隐私问题,这就为心理咨询和治疗、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6.网络自我表露与医疗咨询

自我表露长期以来都是临床心理学和医学等领域的重要内容,在现实生活中,即使出现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很多人缺乏表露的勇气,或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碍于面子等,他们会转向其他媒介进行自我表露。网络的发展为这类人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他们通过电子邮件、即时信息、网站等进行表露和咨询,也有一些网站专门帮助那些害怕向咨询师、医生、伴侣和朋友表露的人。大量研究表明,在医学领域,人们通过网络表露的症状比面对面直接表露更多,报告了更多的健康和隐私问题。[5]

7.网络自我表露的其他影响因素和功能

网络自我表露除了受到年龄、性别、对象、主题等因素的影响外,还受到一些心理因素的影响,如信任、自我意识等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6]周林、顾海根等研究者发现大学生的孤独感与网络自我表露中的失望与痛苦表露,不满与愤怒表露呈显著正相关,和兴趣与快乐表露呈显著负相关;社会支持与网络不满与愤怒表露呈显著负相关,和兴趣与快乐表露呈显著正相关,社会支持对大学生网络不满与愤怒表露和孤独感关系的部分中介效应显著,对大学生网络兴趣与快乐表露和孤独感关系的完全中介效应显著。[7]王明珠等人也指出,在社交网络中,大学生对不同表露内容和不同表露目标人的自我表露存在性别和年龄的差异,有关金钱和对社交网站中陌生朋友的表露可显著正向预测孤独感。

网络自我表露是个体表露自己情感和经验的重要途径,它对人的生活、工作等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但总的来说,其积极的一面是较为突出和值得强调的。结合以往的研究,网络自我表露的功能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打破人际隔阂,拓宽了人际沟通;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改善人际关系;促进心理健康发展与平衡;使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加丰富便捷。[8]网络自我表露是现实自我表露的延伸和拓展,为人们的生活、交往等提供了便利的条件,通过网络自我表露,个体的人际关系可以得到改善和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其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以往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研究方向

纵观以往国内外关于网络自我表露的研究,毫无疑问的是研究者们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并在一定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自我表露研究成果较少,不够成熟

目前有关网络自我表露的研究才刚刚兴起,其研究不够成熟,无论是理论方面还是实证研究都比较缺乏,且大都停留在现象的描述基础上,对网络自我表露的内部机制、因果关系的探索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另外,网络中的许多社会现象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如攻击行为和助人行为,尤其网络自我表露对青少年的影响。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09)调查发现:“社交网络呈现年轻化的特点,用户以20到29岁的青年为主,其中学生是最大的用户群,其比例达到了50.3%。”由此可以看出,社交网络已成为许多青年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网络自我表露与青少年发展主题应该成为今后的研究方向之一。

2.网络自我表露研究内容比较局限和单一

目前关于网络自我表露的研究只涉及少数领域,如人际关系、孤独感等方面,研究被试多为大学生,且很少考虑到网络这一情景和进入网络的动机因素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更多的是单纯地考察个体的网络自我表露,很少关注到交往和表露双方的互动性,对其相关关系的研究缺乏。另外,无论是国内的研究还是国外的研究,很少关注跨文化的影响,由于中外的差异性,其研究结果或方法可能不一定适用于不同文化背景,以后的研究不仅需要拓宽研究方向,考察其因果关系或内部机制,还要考虑到跨文化的影响,以期对网络自我表露作出更有价值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3.网络自我表露研究工具和测量方法不够完善

关于网络自我表露的测量工具,以往的研究基本上是采用自编的形式进行,还没有公认的统一的测量标准。目前,就连用得较多的网络自我表露问卷一般自我表露量表(GSD)(Wheeless,1978)其可靠性都还没有定论,也不一定适用于网络情景下。其次,关于自我表露量表的测量不同的社交网站也涉及不同的表露内容,其适用性有待进一步完善,如王明珠、秦婧雪指出朱拉德自我表露问卷的项目数过多,其中的部分项目并不适用于中国文化及网络环境。因此,以后的研究还需要更多实证方法来验证当前的各种量表,针对具体的文化背景和人群特征修订可靠的问卷和量表。

参考文献:

[1Jourard SM,Lasakow P.Some factors in self-disclosure[J].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1958(56):91—98.

[2Jourard,S.M.The Transparent Self(2nded.)M.Litton Educational Publishing,Inc.1971.

[3]李林英.大学生自我表露的比较研究[M].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5).

[4]周林.大学生网络自我表露与现实自我表露的比较研究[D].东华大学,2012.

[5]吴巧云,牛晶晶,魏红艳.网络情境下的自我表露研究述评[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12).

[6][8]谢笑春,孙晓军,周宗奎.网络自我表露的类型、功能及其影响因素[J].心理科学进展,2013(21).

[7][11]周林,顾海根.大学生孤独感与网络自我表露关系[J].当代青年研究,2012(9).

[9]卞素芹,刘丽梅,刘洪庄.中外自我表露研究现状概述[J].石家庄学院学报, 2010,11(12).

[10]张丹如.自我表露研究综述[D].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1.

[12]W.ong,Fighing for life:Contest.Sexuality.and Consciousness.Ithaca[M].N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1.

[13]S.Utz.“The formation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in MUDs:the role of motive and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J].Gruppendynamik.vol.32.No.2.2001.

[14]R.Peris.B.A.Gimeno.B.A.Pinazo.G.Ortet.et al.“Relationship formation on the internet:Whats the big attraction?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vol.58.No.1.2002.

[15]Jourard S M,Lasakow P. Some factors in self-disclosure[J].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1971.

[16]Jourard S M. The transparent self [M].Litton Educational Publishing Inc,2001.

責任编辑:孙瑶

猜你喜欢

影响因素
突发事件下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