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中西方文化缺失现象探讨英汉口译的策略

2019-04-01姜博仁

现代交际 2019年4期
关键词:意译策略

姜博仁

摘要:英语口译是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口译不单单是两种语言的词与词的直接对译,更是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流和互融。因此,可以说,口译是国家之间、文化之间、人与人之间交流的纽带和桥梁,在翻译时,不是语言的直译,而是对相互间文化背景的理解和阐释。在英汉口译中,对文化现象理解的偏差会导致口译结果的大相径庭,这就是文化缺失现象,因此准确把握国家间的文化特点,是成功进行口译的保证。

关键词:文化缺失 英汉口译 策略 意译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4-0099-02

口译并不是表面上看来的那样简单,它不单单是两种语言的直接对译,而应该是两种文化背景的准确把握和合理解读,让听者能够理解译者所要传达的真正内容。口译是一种口头的表达形式,这种表达形式虽然掺杂着译者的感情色彩,译者可以通过感情的起伏来协助表达所要传递的内容,但是对文化背景的深入理解才是口译成功的关键要素。所以说,口译并不是两种语言符号的简单机械转换,而是两种文化背景不同、思想文化都有差异的国家语言之间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和共融。

一、中西方文化缺失现象的产生原因

中西方文化,历史文化不同、意识形态不同、语言文字也不同,两种文化之间存在異质,所以在交流过程中,难免会因为对文化背景理解的不同而产生沟通上的障碍。同样的一句话,在汉语里很普通,可在英语里直译出来可能会让西方人很不高兴,例如,对英语国家的老年人问“how old are you ?”是十分不礼貌的,而在中国,年龄并不是一个关乎老年人心情的大问题;同理,对英语国家的女士说“you are so beatiful”,女士们会开心地回答“thank you”,而在中国,有的女士会谦虚地回答“哪里,哪里”,而有些女士会认为说话人有其他不正当的想法,这就是中西方的文化缺失现象。

文化缺失现象是指一种语言的文化形式并不存在于另一种语言中,它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翻译现象。在翻译时如果能恰当地翻译,原语意就能清楚地表达出来,如果直接翻译,就会产生歧义和误解,容易给双方的沟通和合作带来诸多不便。那么,就应该深刻理解文化缺失现象产生的原因。

(1)历史文化的差异。中西方国家由于社会形成和发展历史不同,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文化缺失。中国历史上就是一个注重文化和礼仪的国家,另外,因为富饶的资源和地理位置也遭到许多国家的觊觎。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的每一个阶段都伴随着民族压迫和战争,因此,中国的文化中包含很多跟战争有关的词汇,如破釜沉舟、抛砖引玉、草船借箭、瞒天过海等,这些无法从英语中找到对应的词汇,只能通过意译方式去尽量准确地描述。而在英语中也会出现诸如“a piece of cake(小意思,小菜一碟)”这样的俚语。考虑到中西方文化间的差异,口译者在汉英翻译的时候要善于把握语言间的变换,充分了解中西方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

(2)思维方式的差异。思维方式是大脑活动的产物,是大脑对外界刺激最自然、最本能的反应。思维方式具有民族性和区域性,不同国家和民族思维方式也大不相同。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往往会使得语言表达上存在偏差。不同的思维方式也会使语言特点和表述方式存在明显的不同。例如,汉语言注重韵律和和谐,成语多为四字,歇后语多是后半句表达出主要意思,而英语对这方面就要求不那么严格,成语、俗语、俚语没有固定格式和字数要求,可多可少,比较随意,这就是思维方式上的中西方差异。

(3)文化认知的差异。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对于审美和情趣也不同。同样的事物,由于文化审美和情趣的不同,在一种文化中可能是正面积极的意义,在另一种文化中可能是负面消极的意义。在一个国家里,象征吉祥幸运意义的表达未必能引起其他语言国家的共鸣。例如,在中国文化中,红色代表吉祥如意,积极向上,火在我们改造自然历史上又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汉语中火和红色多数具有正面意义,如红红火火、开门红等,而在西方国家中却未必,例如西方语言学有一篇著名的语言学文章叫做“女人、火和危险事物”里面把火和危险事物等同起来,显示出对火及红色事物的恐惧和厌恶。

二、文化缺失视角下的口译策略

针对口译时中西方文化缺失的情况,学术界曾提出过一些解决方法,应用比较广泛的包括“补偿法”和“填空法”,即针对口译中的文化缺失现象用母语文化中相似的内容进行阐释,用对译国的语言进行意义上的具体化,以求达到解释和说明的作用。基于对口译翻译的根本要求和原则,以下提出几点面对中西方文化缺失现象的口译策略,以供参考。

(1)以翻译对象为着眼点。对于口译人员来讲,从事翻译活动之前,要了解对象的需求,以对象为根本着眼点,这样才能成功地完成口译工作。面对不同的人群,要采取有针对性的口译策略。面对年龄偏小的听众或是未成年人,在口译时就要直白易懂并且清晰形象,在对象头脑中造成强烈的刺激,并形成形象的影像感,切忌语言晦涩难懂,拖沓冗长,要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对于稍微有一些文化背景或生活阅历的听众来说,在口译时可以添加适当的解释说明,便于对象更好地理解所要传递的信息和要表达的真实意义;针对高层次人群或是专业人员来说,口译的原则则是要遵循原汁原味的西方文化规律,尽量真实还原西方国家的文化习惯和语言原则,既要尊重真实性,又要体现内容的生动性,实现研究和借鉴的作用。根据不同人群的对象来首先确定遵循什么样的口译原则,才能更好地实现口译的语言表达、内涵传递和文化诠释过程,得到受众对象的认可和接受。

(2)选择合适的口译方法。口译是翻译的一种,翻译方法大致包括音译法、意译法和直译法等,在口译中也大抵采用这几种方法,而对于口译中文化缺失现象的解决,还可采用一种方法,叫作增补法。根据口译语料内容和用途的不同,来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选择一种翻译方法之前,先要看口译语料的题材和语言特点,例如,口译科技类材料时会出现一定数量的专业名词,就要按照国际上规定的说法严格翻译,为加深理解,还可以适当采用意译法对这个内容进行简单解释;对于一些容易产生歧义和偏误的词,可采用意译法和直译法,方便理解和记忆;对于语用已经发生迁移的情况,最好采用直译的方法。根据材料内容和风格以及主要想向听者传递什么内涵等几个方面,来决定采用哪种口译方法,是选择口译方法的判断标准。

(3)通晓口译国家的文化。对于口译的对象——听众来说,他们的预期是通过收听口译的内容,来理解语料的内容和该国家的文化,尤其是中西方文化间的差异,进而更好地把握语料所要传达出来的深层次内涵。对于少数高层次的听众来说,事先已经对文化习惯、社会风俗、宗教信仰、生活内容有一定了解,再通过口译的语言内容,就可以更好地把握主旨。而对于大多数没有文化背景作为基础的听众来说,这就要求口译人员对文化背景、社会风俗、宗教信仰、生活习惯、历史地理环境有深入了解,通过自己的理解,对语料内容有深入浅出的解读,既能保持语料意义的原貌,又能很好地展现语料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有志于从事口译工作的人员,可通过阅读书报资料和收看新媒体节目了解风土人情,无论是对于英汉口译方法的选择,还是对翻译作品内容的理解,都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

参考文献:

[1]王浩然.从笔译和口译的特点对比论口译的标准[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9):32-34.

[2]杨红旗.汉英交替口译语块输出的差异性研究[J].语言教育,2018(8):64-71.

[3]崔丽.释意理论视域下的口译策略实证[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8(8):62-64.

[4]李丽清.浅析文化差异在特定英汉互译中的体现 [J].内蒙古教育,201(1):31-32.

责任编辑:于蕾

猜你喜欢

意译策略
我的手机在哪?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直译与意译
直译与意译在英剧Townton Abbey字幕翻译中的相关思考
浅谈直译与意译的合理结合
汉英动物词“龙”与“凤”的文化内涵及英汉互译
大陆与港台译制片对英文电影片名的直译与意译取向研究
高考数列复习策略之二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