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语文素养的文本解读策略探究

2019-04-01邓永建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19年1期
关键词:文本解读语文素养策略

邓永建

【摘 要】小学是学生积累语言文字知识、体会语言文字情感、运用语言文字的基础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就要求教师合理地解读文本,尤其是在教课文的时候,真正做到“教语文”。在以语文素养为中心的阅读教學中,教师既要研究《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素养,又要研究各类目标,还要恰当地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流程。这样才能实现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变。

【关键词】语文素养;文本解读;策略

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即语文课程的本体意义是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让学生积累语言知识、运用语言文字、形成语文素养。然而,现实教学中很多教师对课文过度解读,给予课文过多的价值引领和道德感化,让语文教学失去了“本体性”。小学阶段是学生积累语言文字知识、体会语言文字情感、运用语言文字的基础阶段,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抓住语文教学的本体性,紧紧围绕语文素养设计教学、展开教学。

一、语文素养及其价值界定

“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核心概念,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语文素养的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何莉在其《多样化古诗文学习提升语文核心素养》一文中提到,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语文素养不同于语言能力,语言能力侧重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积累;语文素养也不同于语文价值观教育,语文价值观教育侧重学生从语文学习中得到道德的提升。语文素养是二者的结合,不以任何一个为中心,而是超越二者之上的。注重学生听说读写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学生通过具体的课文提升语文能力,进行自主学习、富有活力的语文教学的培育目标。

语文素养对于“教语文”具有方向指引和内容审定的价值意蕴,要求语文教师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方面把握语文教育的价值。教师有了语文素养的价值理念,就不会在教学中虚化、泛化,不会失去语文教学的本体,能够合理地界定教学目标;通过语文素养的价值理念的指引,教师能够清晰界定教学内容,合理地解读课文,抓住教学的主要矛盾,安排适合学生语言能力提升的教学过程,有条理地展开教学。

二、解读文本存在的问题

由于个人学识、文化素养、教学风格等的不同,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也不同。有的教师喜欢谈个人感悟,有的教师喜欢让学生领悟课文的道理,有的教师倾向于逐字逐句解读课文。然而,这样的文本解读都过于情感化,教师将太多的精力放在分析讲解上。很多语文教师在教课文时的教学模式是这样的:首先,学习生词,带领学生读文章中的生词或在语句中让学生熟悉生词;其次,读课文、讲解课文,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内涵;最后,进行道德升华,即文章道德价值的内化。这样的教学模式更多的是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通过学习文章主人翁的精神,让学生内化道德要求。语文教师应该“从课文出发,透过课文内容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关注语言的运用”。教师通过课文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的教育,但这不是语文本体性知识,上述方面的教育可以渗透到语文教学中,但不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任务。这就需要教师恰当地解读文本,还原语文教学的本体,清晰界定语文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流程。

三、以语文素养为中心的文本解读策略

(一)研究《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素养

语文教师的必备工作之一是研究有关语文教育的文件、语文学科素养、语文教材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目标,让自己的教学有坚实的背景、科学的依据和明确的方向。一方面,语文教师需要研究《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教学要求,尤其是各学段语文教学的重点。《语文课程标准》始终把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放在首位,各学段的侧重点不同,但是层层递进的。例如:写作方面的要求,第一学段为写话,培养学生的写话兴趣,运用学到的词语和基本标点;第二学段为习作,强调学生写自己的事情,运用积累的语言文字,表达有条理等。另一方面,语文教师要研究语文素养,即学生需要掌握的语言知识,需要提升的语文能力。对于这方面的研究没有统一的标准和素材,教师可下载相关的高质量的论文、聆听专家的讲座、阅读相关书籍、观摩名师课堂,通过各种渠道学习积累,形成对语文素养的全面认识,进而将其应用到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有认真研究《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素养,才能明确语文教学的本体和主要目标,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二)研究各类目标

语文教师需要研究教材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文目标。这些目标的范围逐渐缩小,最终指向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当然,分析这些目标的基础还是前面所说的《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素养。明确教材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文目标之后,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时就不至于没有轻重主次了。

例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坚定的锡兵》,教师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 引导学生默读课文,体会故事中人物的思想品质。

2. 指导学生学习本课要求会认的“铸、殿、缎、涡、狭”5个生字。

3. 重点目标是抓住锡兵在“旅行”的“坚定”表现,体会人物的品质,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可以看出,这样的教学目标更多的是让学生体会和学习文中锡兵的思想品质,学生语言方面的学习只有五个生字。在这样的目标指引下,教师的教学重点自然会放在“学习思想品质”方面,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通过课文积累语言知识、运用语言,如果每一篇课文都这样学习,学生难以进行语言积累和文字感知,不能很好地提升语文能力,语文素养也无从谈起。其实,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应该结合教材目标和单元目标来确定。五年级语文学习要求学生进一步积累词汇,写想象作文等等。《坚定的锡兵》这篇课文属于第一单元“童话故事”,要求学生理解童话故事的叙述文体和语言风格等。这样,《坚定的锡兵》一课的语文教学目标可以进行如下设计:

1. 默读课文,体会童话故事的叙述方式,找出文中富有想象的语句。

2. 理解课文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描写锡兵的坚定性。

3. 学会运用“铸、殿、缎、涡、狭”和文中的优美词句。

4. 同桌相互讲一篇自己构思的童话,课后写出来。

这样的教学目标是明确的,重点是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语言的运用,而不是陷入故事中,体会故事的思想情感。当然,课文中的思想品质也要学习,但绝不是教学的重点,学生在体会语言中自然能体会故事的情感。

(三)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流程

叶圣陶说:“虽然国文教学富有‘教育意义,但这不是它的‘专任。国文教学自有它独当其任的任,那就是阅读与写作的训练。”为了达到这样的“教语文”的教学目的,语文教师要在教学设计上下功夫,在确定了教学目标之后,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流程,不能让教学流于形式,陷入思想道德教育的漩涡。

在选择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流程方面,教师可以遵循以下几条原则:第一,心中有语文素养,紧抓教学目标,依据学生特点。即使是遵循“教语文”的要求,一篇课文可以解读的方面还有很多,这就需要教师合理地选择。如《坚定的锡兵》一课,可以解读的部分有童话故事的叙述方式、想象描写、段落衔接、角度选择等等。根据上述分析,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单元目标和语文素养结合的叙述范式和想象描写。第二,让学生领会知识,在实践中运用知识,进行反思与总结。这样的教学流程是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设计的,语文教师不妨抓住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课文领会,然后创设实践运用的环境,最后让学生反思总结,掌握学习的重点。例如,《坚定的锡兵》一课的教学流程可以这样设计,认知领会可以通过阅读和讨论,实践运用可以通过讲童话和课后写童话,反思总结可以通过创设不同的情境让学生体会童话和想象的妙处。这样的教学环节设计紧扣教学目标,指向语文素养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何莉.多樣化古诗文学习提升语文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8(12).

[3]王成.要用课文教语文[J].中国教育学刊,2015(04).

[4]吴忠豪.期盼语文课的美丽转身——从“教课文”到“教语文”[J].语文教学通讯,2011(02).

猜你喜欢

文本解读语文素养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语境层面的文本解读策略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