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PBL教学法在小学语文传记类课文中的应用
2019-04-01林志慧
林志慧
PBL教学法,其全称为“Problem-based Learning”,即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该法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而不是以教师讲解为主,运用提问的方式,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望。小学生好奇心强,如果引导得当,学生学习的乐趣和兴趣就会得到极大的提高。小学语文的人物传记类课文往往具有时代背景,与现代学生生活距离较远,学生不易进入文本,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笔者借助PBL教学法,将其应用于小学人物传记类课文的教学,构建PBL教学框架,以问题为导向,形成“问中教,答中学,似问实教,似答实学”的教学法,让“教”与“学”环环相扣,“教”得饱满,“学”得丰富。下面笔者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例,浅谈PBL教学法在小学语文传记类课文中的应用。
一、小学PBL教學法的关键点
PBL教学法是20世纪60年代北美医学院创立并沿用至今的一种教学模式,其教学过程是“提问题—解疑惑—讲重点—作总结”。这种教学以问题为学习的起点,打破学科界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培养有效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得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问题的设置和提出是关键点之一。鉴于小学生知识基础薄弱、心智发育还不成熟的特征,笔者认为,PBL教学模式可稍加改良,可以把一个大问题分成几个小问题在课堂中分阶段提出,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发挥及讨论,最后教师再重点讲授与总结。这些问题的设置应具有代表性和启发性。人物传记类的课文教学以“抓脉络—品词析句—展资料—情感升华”作为教学的基本框架,通过提问题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通过提问题让学生在品词析句中找到重点,最后通过展示查阅的资料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升华,与主人公产生共识,从而在“解惑”过程达到“传道”的目的。
二、PBL教学法框架的构建
1. 课题出发,理清脉络。传记类文章都具有真实性、文学性,有的还富有哲理性,文章大都篇幅较长。这么长的文章首先要帮学生理清思路,只有准确地把握文本的思路,理清文本的结构层次,包括全篇和各个段落内部的层次,才能真正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教师可从课题出发,理清脉络。如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笔者抛出两个思考题:(1)课题这句话是谁说的?(2)课文讲了周恩来的几件事?学生在读中把长长的文章读成了三个小故事,再读成三个四字词语:耳闻不振、目睹不振、立志振兴。三个小标题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体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新理念,更好地发挥了课堂四十分钟的效率。
2. 品析词句,解读人物形象。传记类写人的文章重在塑造人物的形象,而人物形象就是通过文本中的一些词句表现出来的,所以教师要在解读文本上下功夫,通过品析最能体现人物精神品质的词句,把重点词句放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琢磨,领悟作者用词的精确,炼句的精妙,读出句子的深层含义,从而让学生品悟人物精神,理解文本的主旨。
品衣着、神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中,妇女的衣着“衣衫褴褛”,洋人“得意扬扬”,巡警“耀武扬威”。“衣衫褴褛”有四个“衣”,说明这个词跟衣服有关,妇女为什么会衣衫褴褛呢?轧死人的洋人怎么还得意扬扬?巡警为什么耀武扬威?究其原因是中华不振!
品动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中,周恩来和同学进租界需要“闯”。中国人进自己的地界不是光明正大,而是要闯,为什么?中华不振!围观群众“握紧着拳头”,体现出围观的中国人的愤怒:愤怒中国巡警不履行职责,愤怒洋人仗势欺人。但是即便如此愤怒,围观群众声讨洋人了吗?骂巡警了吗?动手了吗?为什么?层层剥笋般的质疑,让学生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中华不振”这个课堂上蓄积的情感彻底、强烈地爆发,学生为当时的中国感到痛心,心中热血澎湃。
品语言。周恩来在回答魏校长的提问时铿锵有力。教学“铿锵有力”时,笔者先指导学生从字形、读音、语境等方面多角度思考:怎样的语气语调才是铿锵有力的?学生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还各自在朗读中读出对词语“铿锵有力”的理解。笔者再指导学生“清晰而坚定”地朗读。最后请学生效仿周恩来“清晰而坚定”“铿锵有力”地读一读。学生一个个仿佛自己就是少年周恩来,爱国之情溢于胸膛。
3. 拓展资料,延伸理解。对于特殊年代产生的词汇,如租界、帝国主义、列强等,可直接提供相关资料供学生理解。以租界为例,笔者讲解何为租界后,直接出示租界内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租界外房屋破烂、民不聊生,街道冷冷清清、一片荒凉的图片,让租界内洋人生活与租界外中国老百姓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再出示外国侵略者在租界内猖狂行径的图片,以及中国老百姓任人宰割的悲惨状况的图片。学生看完这些图片后,既理解了何为租界,又体会到了当时中国的不振。
4. 激发情感,升华内心。小学语文教材所塑造的人物主要表现在“爱国”“无私奉献”“善良”“敬业”“勤劳”等方面,都是积极正面,符合对小学生的教育。《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中,学生体会到了中华不振,也对周恩来从小就立大志感到钦佩。如果仅限于此,那本文的教学就是不丰满的。立志是行动的起点。于是,笔者又出示了一组周恩来从少年到青年到老年都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工作、奋斗的资料,使学生更加敬佩周恩来。同时,笔者抛出问题:在中国已振兴的现在,你们为什么而读书?这问题触动学生思考,达到对学生进行民族责任感的教育的目的,让学生领悟到,在新时代,仍要向周恩来学习,每一个少年都应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学生在讨论、探索答案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到了知识,也领悟到了课文的中心思想。
传记类课文的教学,教师关键要在文本上下功夫。通过恰当的引导、理解感悟关键词、提供相关资料,搭好学生与课文的桥梁,让学生的理解从粗到细,由浅入深。
三、小学PBL教学法的意义
传统授课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以讲课为方法”,采取灌输教学,容易忽视学习者的个人能力和独特体验,使学习者的学习处于消极被动地位。PBL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指引”,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在教师的整体把握和引导下,学生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融会贯通,既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与表达能力,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PBL教学法还有利于师生关系的互动,改善呆板的课堂气氛,对问题的讨论与分析也能体现出学生的个性特点,对于因材施教具有指导意义。
总之,PBL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切实可行的,应引起充分的重视,并不断加以完善。
(作者单位:福建省闽侯县上街红峰小学 责任编辑:庄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