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自己”的文化密码阐述
2019-04-01高玉梅
高玉梅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发展的核心和灵魂,也是学校办学体系的目标和指向。学校文化是学校内部成长出来的,即生活在同一环境里的所有人共同创造出来的,是自己的文化与学校师生的体悟、感受和思考结合起来的产物。阐述一所学校的文化,应该把自己学校里每天经历的每件事,从学校文化的角度去思考与表述。
一、基于“自己”,文化认同驱使的学校文化的认知
有位著名学者曾说过:“吸收进来的智识思想,无论是看书来的,或者是听讲来的,都只是模糊零碎,都算不得我们自己的东西……自己重新组织过,申述过,用自己的语言记述过——那种智识思想方才可算是你自己的了。”学校文化建设也是如此。校长要在一定时间内,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学校历史、地理位置、社区文化、生源及家长等方面)进行有意识的摸索、梳理和总结。关于学校文化是什么、有何价值、如何作用于师生的灵魂深处等问题,都要在办学的过程中让师生清晰地认知。
我校办学近80载,校内有一棵200多年树龄的老榕树,几代内林师生就在这棵老榕树下学习和成长。师生们懂榕树、爱榕树、恋榕树,榕树情怀深深扎根在灵魂深处。于是,学校做出了把榕树确定为学校文化的具象化特征的重要决定。
根据榕树的特点,学校提炼出象征榕树精神的校训——脚踏实地,心向蓝天。校训是一所学校核心价值观的语言符号,它明白地告示师生:为人处世要脚踏实地,像榕树一样扎实根基,不断向上。榕树精神的提出,尊重了学校的历史文化,又帮助师生找到了维系学校过去和明天的一丝关联。
学校不断挖掘榕树“脚踏实地”的精神与教育管理的链接点,从校训的提出到办学愿景“内养英华,芬芳成林”,以及教风“立己达人,枝繁叶茂”和学风“春华秋实,向善立美”的制定,榕树精神成为学校的文化基因渗透到办学实践的各个方面,并成为全体师生拥有的集体朝向。
围绕当下的现状与需求,学校不断向师生说明学校文化的内涵,让师生理解学校“为什么这样做”,以及必须“脚踏实地去做”的道理。学校的文化认同,其核心是对一种基本价值的认同。当“脚踏实地”成为学校师生特有的思维品质时,带给学校的不仅是“精气神”,还是一种学校特有的价值观,它指引着学校发展的方向。
二、发展“自己”,落点恰当的学校文化建设的行动
1. 榕树文化是想和做的结合。确定榕树精神作为学校的文化内涵时,学校便创造性地按榕树特点给各项主题教育活动冠名,如“昌榕舞台”榕树文化节以及校园四节——“榕海艺梦”艺术节、“榕园书语”读书节、“榕子健体”体育节、“榕林探秘”科技节等。观其名,悟其意。从校园文化的角度去表述,给校园里的每件事印刻上榕树的精神象征,师生在各项教育实践中渐渐建立起“脚踏实地”的根本意识。
2. 榕树课程体系的架构。学校挖掘榕树文化中蕴含的丰富资源,构建了榕树文化课程体系——根基课程、主干课程和树冠课程,三者相辅相成。根基课程,主要是以校本课程为依托的学校创编教材《榕情觅意》,它彰显榕树精神底蕴,是学校课程个性化的直接体现,促使学生认识榕树,学习榕树精神。主干课程,以国家课程为依托,寻找校园文化的生长点,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校本文化。作为基础课程,为学生奠定广博而丰厚的文化基础。树冠课程,则是以各种主题活动为依托的社团活动,是学生实践的平台,为学生体验榕树精神、感受榕树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载体。
3. 榕树课堂理念的建设。课堂教学是学校文化的生长点和发展点。立足“榕树文化”,学校提出“榕树课堂”的三大内涵,即“实”“活”“效”。“实”是厚实,倡导用最朴素的教学手段获得最扎实的教学效果,教学应犹如榕树的根,夯实基础、扎实训练才能教得牢靠,学得厚实。“活”是鲜活,课堂是极具张力的生命场,强调教学流程和练习设计的“活”两大特点。除了紧扣课堂教学主线设计有针对性的作业外,还要重视学生主体,兼顾学练多样性。“效”是有效度的课堂,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内外兼修。学校用榕树文化滋养课堂,让课堂成为滋养学校文化的沃土,催生出榕树一样的美好情怀。
三、成就“自己”,价值导向的学校文化的实现
首先是学校标识系统的打造。在榕树文化情境中,内林小学师生创造了特定的符号系统。主要表现在以“内”字为主要元素的校徽,以榕树、党旗和爱心构成的党建LOGO,以及校园吉祥物“榕娃”等视觉符号的诞生。在一系列榕树文化的衍生物中,可以看到师生对榕树文化的理解与思考,也可以看到践行榕树文化而产生的真实情感和体验。如校园吉祥物“榕娃”的诞生,看似偶然却是必然,它由师生、家长共同设计而成。头顶翠绿榕叶的“榕娃”,脚踏实地,阳光向上的气质,恰恰是校训精神的体现。
标识系统负载着鲜明的主题思想情感,代表或突出某一精神特质。学校党建活动肩负着发挥党员先锋堡垒的作用,亮出“榕情心语党员先锋”LOGO的标记,党员教师便也清楚地认识到:党员有义务和责任践行校训,用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彰显党员应有的风采。秉承校训,不说虚话、不干虚事,认准党建活动必须与教学工作相结合的道理。学校要求党员把上班比普通教师来得早、教学成效比普通教师来得高,作为最基本的标准。党员教师用务实的学习行动擦亮了内林小学党建品牌,把学校党支部建设成为区级样板支部。
其次,实施契合学校文化的管理制度。关于制度的建设,学校坚持三个“务必”:务必利于发展,务必利于执行,务必利于落实。“利于发展”指的是制度的提出要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更需具有促进师生发展的驱动性。苛刻的、不切实际的,或可能激发对立面的制度要慎思。如考勤制度的实施,对于不同年龄、不同学科、不同岗位教师的考勤,该统一要求或照顾差异,应通盘考虑,最大限度地保障每位教师的权利和义务,避免歧义而产生不良影响。在“脚踏实地”的学校管理实践中,制度的制定還必须体现在“务必利于执行”和“务必利于落实”上。学校的制度条例不在多而在于实,要求条款清楚,奖罚分明,人人看得懂,人人能适用。每学期初,分发到教师手中的《内林小学教学常规管理手册》,各项规定(工作要求)一目了然。违反规定,将受到什么惩处,也同样一看便知晓。
凡常规,均有制。什么样的学校造就什么样的制度建设,制度建设反过来又促使校园文化的凝练和提升。当全体师生秉承校训精神,当学校呈现出“扎扎实实地做好每件事、踏踏实实地过好每一天”的境况,制度便升华成了文化,一种有别于其他学校的独特而又迷人的校园文化:脚踏实地,实事求是,严谨而又开放。
一所学校的校训成为学校管理的核心理念和集体的价值导向,意味着特色鲜明的学校文化在校园里落地生根了。但学校文化并非表述出来就算成了,更为重要的是要体现在全体成员的行为上。学校要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不断梳理、总结,建设和丰富“自己”的教育管理体系,进一步深化“自己”的文化内涵,从而促进学校的发展。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内林小学 责任编辑:朱蕴茝 刘贞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