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自然的发展之路
2019-04-01李婧
李婧
摘要:人工自然作为人类活动的产物,他的发展之路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人类对于人工自然的概念和特征有着很多具体的诠释,面对人工自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合理性、局限性等问题,我们应该用辩证的思维来解决,让人工自然和自然界更好地相处,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关键词:人工自然 辩证思考 可持续性发展
中图分类号:B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3-0224-02
随着人类生产生活的发展,人工自然应运而生,已然成为人类史上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人工自然是以自然界物质为基础,人类能动性改造为发展动力的一种唯物主义自然观,面对这种人类参与改造的自然观模式,在他发展的过程中人类应该给予极大的关注。人工自然的发展有其自身的优势的同时,也存在着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弊端,我们应辩证地看待他的发展之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人工自然问鼎发展的巅峰。
一、人工自然的定义和特征
人类诞生的初期,人工自然便已经出现,他伴随着人类的进化历史的演变科学的发展,也在日积月累地成长。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陈昌曙先生提出要重视人工自然这一范畴,并指明“人工自然”是经过人类创建,加工,改造过的自然界,是与“天然自然”相区别的“第二自然”。[1]由此可以看出,人工自然是客观自然和人类活动的有机结合,相对于天然自然的原始性来说,人工自然有其自身的特征:
第一,人工自然具有改造性,从人工自然的定义中,可以看出人工自然是人类对自然界存在的客观事物的改造,是把客观事物和人类思维活动相融合后的产物。马克思指出:“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都生产不出来。”[2]这充分说明了在自然界存在的基础上,人类才有能力对其进行改造最终演变成人工自然。正如同民间的一句俗语: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自然界的存在是人工自然得以发展的物质基础,人工自然所存在的一切都是人类通过自身活动对自然界的物质所赋予的新的物质形态。这是人工自然区别于天然自然的基本特征。
第二,人工自然具有价值性,人工自然的出现是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对自然的改造,改造的結果是为了迎合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使其产生一定的价值性。例如,在各大著名的风景区,经过园林者的设计与修剪,打造出一个个吸引游客拍照留念的造型植物,这在众多的景点中,无疑是很吸引眼球的巨作,为景区增光添彩,带来更多的游客,创造更大的利益。
第三,人工自然具有能动性,人工自然是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的自然,是人类智慧和自然界物质完美结合的过程,是人类由意识形态通过实践而转变的过程,是人类思想通过劳动改变物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人对自然界的能动作用的反思和批判,使能动性和受动性间的对立转向二者间的统一。[3]人类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能动性,在完成人工自然这朵华丽之花的同时,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二、人工自然在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行为的不合理性
人类的进步是不可改变的趋势,进步的过程中不可避免需要对自然界进行改造,但改造的不合理性,会使自然界出现环境破坏、水体空气污染、资源短缺等重大问题。世界上的物质千变万化,但都有其自身的规则,盲目追求利益违背自然规律会使在改造天然自然过程中问题频出,也使人工自然的发展失去原有的初衷,举步维艰。
(二)思想的局限性
从古至今,人类对自然的态度从最初的敬畏到如今的探索经过了复杂的变化,以黑格尔为首的唯心主义学派和以费尔巴哈为首的机械唯物主义学派在探讨人与自然关系时,极端地把人放在了一定高度上,割裂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样的思想观念一直对现在也有着深刻的影响,局限着人们的思想,如果人类总是把自己看成自然界的主宰,为了自身更好更快地发展,利用人工自然的价值性大肆不合理地开发自然界,把自然界看作促进人类进一步发展的垫脚石,完全没有树立正确的认识,那么人工自然终将会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三)法律的不健全性
俗语有言:“没有规律,不成方圆。”在法治社会的今天,我们在追求自由的同时需要有严密的法律制度,在人工自然的发展过程中,也应当如此。不够健全的法律制度容易使人类在发展人工自然的道路上迷失方向,失去标杆,不知道应该怎么样去开发大自然,更不清楚人工自然的发展是否符合道德和法律的要求,法律在人工自然的发展中得到不断完善,人工自然的发展也需要健全法律的保驾护航。
三、发展人工自然的可行性方法
(一)发展过程中要有据可依
人工自然在发展过程中之所以存在很多问题的原因之一是缺少可靠的依据,不考察实际情况,盲目地开发改造自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工自然到底如何发展才最有利于人类与自然相处,这需要人类根据前人的生活生存经验,把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总结最有价值最能使利益最大化的发展方式,使人工自然在发展过程中少一些盲目,少走一些弯路,减少甚至避免因为盲从导致环境破坏,水体空气污染和资源短缺等一系列的问题。
(二)发展过程中要有理可循
面对人工自然发展之路,人类应该解放思想,树立人与自然平等的意识,深刻认识到人类并不是自然界的主宰,历史已经展示,一味的索取只会带来大自然的报复,为人类的发展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在面对不合理的人工自然现象时,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思考,人类为什么不尝试站在平等的位置去发展人工自然,把握人工自然发展的自然限度。[4]哲学中有这样一则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人类面对人工自然发展的前景,要重视自身能动意识所发挥的作用,宣扬人的主体创造能力的同时兼顾大自然可接受的改造程度,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精神力量,树立理性的思想观念,在丰富多彩的自然界中改造出与之相适应的富有价值性的人工自然。
(三)发展过程中要有法可依
1.国家层面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在我国发展的过程中“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要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的可持续性发展。[5]面对人工自然法律不全面的现状,我们要通过法律法规的逐步健全,明确人工自然在法律范围内健康发展,通过法律自身所具有的强制性特征,对人工自然的发展进行明确的条文立法的规定,并对人工自然发展具体的项目实行严格的审批监察和抽查的管理机制,使人工自然的发展的每一步都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比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我国在对人工自然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生存危机的综合考察基础上,颁布了《中国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大气污染防治法》等一系列的法律。这些强制性遵守的法律条文在保护我们身边环境的同时,也对人工自然不可以进行哪些改造给出了明确的标准线,这使人工自然的发展范围从道德程度上升为法律规定,更好地对人工自然发展过程中违法的行为起到了警示和鞭策作用。
2.国际层面
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曹雪芹曾言:“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即使所有的地方性决策都是正确的,这些分散的决策加在一起仍不足以保卫地球,人类的地球需要相互依赖使一种新的全球决策与保护能力成为必要。[6]由此可以看出,健全的法律需要各国齐心协力在磨合中逐渐完善,正如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大趋势一样,合作解决人工自然的问题将成为人类新的使命。从1972年6月5日在雅典斯哥尔摩举行的第一次关于全球战略的第一次国际会议中,通过《人类环境宣言》,到以主题为“引领经济繁荣的未来动因,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第五届世界环保大会的召开,都体现了人类正在通过法律法规更好地保护自然,让人类明确了人工自然发展之路中不能触碰的雷区。20世纪90年代以来,针对全球性环境问题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明确提出,为了使每个国家有效地把环境和发展纳入政策和实践中,必须发展和执行可行性的法律法规。[7]这意味着,有关人工自然发展的法律在全球范围内达成了共识,人工自然从此在国际层面上有法可依。
四、结语
人工自然作为人类发展趋势下的产物,虽然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但有着自身存在的价值,他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实现了唯物论、辩证法、实践论和价值论的统一,更有助于实现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统一,这些益处不管是对于人类发展还是哲学理论的延伸都有些举足轻重的作用。任何一个事物的发展都有自身的前进性和曲折性,人工自然亦是如此,我们在面对人工自然时既要看到他的益处和发展前途的光明,对未来人工自然的发展充满信心,积极探索和进取;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人工自然发展道路的曲折性,在面对问题时,敢于接受挑戰直面挫折,用我们的经验、智慧、努力,使人工自然走向更高境界。
参考文献:
[1]陈昌署.试谈对“人工自然”的研究[J].哲学研究,1985(1):35.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92.
[3]郭贵春.自然辩证法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34.
[4]张春美.略论人工自然的控制[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9(4):34-38.
[5]王立英.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J].人民论坛,2003(11):67.
[6]楼庆红.美国环境外交的三个发展阶段[J].社会科学,1997(10).
[7]国家环境保护局.21世纪议程[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1993:61-62.
责任编辑:刘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