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下大学生“慢就业”的分析与对策

2019-04-01周刚刘玲玲

现代交际 2019年3期
关键词:慢就业就业观大学生

周刚 刘玲玲

摘要:“慢就业”是对应届大学生毕业后一段时间内暂缓就业状态的客观描述。如何正确看待“慢就业”现象,引导毕业生走出消极就业的误区,树立正确就业观和价值观,是我们每一位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应对的时代命题。

关键词:“慢就业” 大学生 就业观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3-0030-02

2018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已落下帷幕,2019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已经启动,2019届高校毕业生人数约为860万,为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最多一年。各地各高校在2018年下半年也陆陆续续召开了多场大型校园双选会,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去除部分准备考研、考公务员、考编的同学,大部分毕业生都在自己的求职路上东奔西走。然而却有一些人与当下的时局格格不入,以皖西学院为例,2015—2017三年来暂不就业人数分别占当年未就业人数的7.88%、2.12%、3.17%。笔者从事皖西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多年,认为皖西学院毕业生就业整体稳定,自2015年以来,每年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逐年稳步提升。但是部分学生的“慢就业”现象仍较为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一是每学期学校花费大量精力财力人力举办的校园双选会参与热情不高;二是校院级专场宣讲会参与者差强人意;三是部分毕业生就业积极性不高,眼高手低问题较为突出。

一、大学生“慢就业”的原因分析

(1)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越,生活质量得到不断改善,部分家庭对是否“毕业即就业”问题不是很在意,而且为孩子离校后提供较为丰裕的物质基础,为孩子选择“慢就业”提供了经济保障。

(2)部分大学生就业观念和职业认知的偏差。随着每年高校毕业生人数的逐年递增,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社会对人力的需求逐步缩减,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同时,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逐年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要求也随之提高,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将福利待遇作为应聘求职考虑的首选,把目光锁定为公务员、国企、央企、银行等收入稳定、社会地位高的职业,而一些中小微企业却门可罗雀,招聘不到人。国家也多次强调教育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摒弃盲目追随考公务员、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传统就业模式,积极引导毕业生从事新业态、新产业,以及农村基层、企业生产一线、民营经济等领域锻炼成长。可见,当前部分大学生就业观念和职业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

(3)有效就业指导的缺失导致部分毕业生就业意识淡薄。目前高校就业指导课课程师资队伍建设急需强化,就业指导课通过网络课的形式开设,很大一部分课程形同虚设,导致部分毕业生极度缺乏就业意识,更谈不上求职技巧,最终成为一名消极的“慢就业族”。作为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一名指导老师,认为应该加强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老师的职业素养和业务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不仅要做好毕业生就业服务,更要有对毕业生就业指导这个主责的担当精神。一是学懂弄通国家的大政方针,主动宣传国家的就业政策;二是教育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协助做好“特岗计划”“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基层就业项目;三是鼓励和促进毕业生到中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就业,发挥中小微企业吸纳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作用。[1]

另外,家庭经济收入水平提高不但有利也有弊,是一把双刃剑,会导致部分学生毕业后开始啃老,不愿意面对现实,选择逃避就业,逃避竞争。经济新常态下,产业升级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大学的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一是创新创业教育重要性越来越凸显,不像以前作为“精英教育”的一部分,而是成为“大众化教育”必不可少的部分;二是进一步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奋斗精神。皖西学院在做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坚持立德树人的教学育人根本目标,结合地方应用型大学建设实际,提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沟通、提别能创新”的“三特别”精神教育理念,也是积极回应市场需求,具有鲜明特色和亮点的有力举措。

二、大学生“慢就业”对策

(1)充分认识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3]这是时代赋予我们就业人艰巨而又光荣的历史使命。国家富强、社会和谐、家庭幸福都离不开就业这个最大的民生,要切实增强就业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加快教育教学改革,实现高质量就业。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场所,应该担当立德树人的责任,培养的不应该是像流水线上千篇一律的产品,而应该是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具有独立人格的立体化人才。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高校理应推进教育供给侧改革,着力内涵式发展,及时更新教育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培养各类有特点的人才。[4]同时,主动加强与就业单位联系,深入挖掘就业岗位,积极组织多种形式专场招聘活动,确保就业招聘场次、岗位数进一步增加,招聘信息质量不断提高,努力为毕业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与平台。同时也要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去就业,引导毕业生到新兴领域就业,支持毕业生到中小微企业就业。

(3)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尽早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就业指导工作千头万绪,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怀揣真心,帮助大学生调整就业心态,不能一味追求大城市、大企业、高工资等,而是应该找到合理的自我定位、充分全面地了解整个市场,及时就业,减轻家庭负担,早日为社会做贡献。特别是进一步加大对困难毕业生的帮扶力度,各二级学院要指定专人负责,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就业困难毕业生信息数据库。按照“重点关注、重点推荐、重点服务”的原则,创造条件为此类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与服务。毕业班辅导员要切实掌握每一个困难毕业生的求职愿望和能力,加强分类指导,实现精准帮扶,提升就业指导服务质量。切实做到为毕业生“送岗位、送政策、送指导”。

参考文献:

[1]杨书超.新时代下大学生“慢就业”的辩证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7(24):50.

[2]王磊.95后大学生“慢就业”现象成因及对策研究[J].青年与社会,2018(12).

[3]習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6.

[4]陈韵桥.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现状及教学改革[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8,(12).

责任编辑:张蕊

猜你喜欢

慢就业就业观大学生
以就业为导向在中职化妆课教学中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探究
大学生就业趋势
中医药院校学生就业观对就业质量的影响分析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慢就业”并非一曲田园牧歌
高校辅导员的自我定位及学生管理工作的探讨
“慢就业”开始在中国流行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试论当代大学生择业观与就业观的形成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