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体育培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精神
2019-04-01陈大斌
陈大斌
摘要:校园体育课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在论述校园体育课程的主要功能及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一致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校园体育课程在价值观培育上的特性,指出体育课程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培植是高度契合的。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体育;体育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01C-0057-0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时代精神,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1],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目标的理念揭示[2],构成了当今中华民族共同维护遵从的核心价值体系。对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意义重大,校园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空间,可以并可能采取各种形式和教育载体进行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培植。而校园体育课程的独特功能和课程属性,对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中具有其独特的育人效果。
一、校园体育课程的功能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指出:两种类型的教育非常有必要,一种是对心智的教育,另一种是对身体的教育。体育就是柏拉图提到的对身体的教育。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当今社会,体育的功能已不仅仅局限于对身体的教育,体育通过各种形式的物理运动促进个人身体、情感、心智、精神及社交能力的全面发展。
在我国,校园体育课程已成为各级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校园体育课程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一是强体益智、身心愉悦。体育课程的基本形式就是通过身体运动的形式达到锻炼身体和心智的目的,而体育运动形式的多样性和游戏特征可以使得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身心愉悦,调节紧张的学习气氛。二是公平平等、规则秩序。所有的体育项目都是公平平等的,参与比赛的各方人人平等,选手都是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在比赛过程中每个选手都可以自由发挥但必须遵守相应的规则和秩序,如果选手违反规则和秩序,就会收到相应的警告和规则惩罚。三是培养学生拼搏进取、团结互助、集体荣誉精神。现代竞技体育鼓励学生积极拼搏,“更快更高”,力争第一;同时很多项目需要按照项目竞赛分工,加强团队合作,集体配合,每个选手都是团队不能少的部分,只有团结合作才能赢得比赛, 比赛的成绩代表集体荣誉,学生为了集体的荣誉不懈努力和拼搏,使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得到不断增强和升华。
不难发现,校园体育三个方面的功能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三个层面的价值目标,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也是相互渗透交融,相得益彰的。校园体育课程的良好实施,将使得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意识不断增强,通过课程目标达成,体育精神培养,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体育精神内化为学生的共同的精神追求。
二、体育课程培育价值观的特性
(一)实践性与体验性
学校体育课程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实践活动。[3]体育课程以学生自我实践和体验为主,主要体现在:体育课程以特定活动为导向,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方式,并使身体练习与思维活动相结合,知行交互,学做合一,掌握体育知识与技能。在运动性认知形式中,动作技能的形成机制在于学习主体的内部心理活动与外部身体运动的协调一致,通过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分享体验、内在和外在不断的纠错矫正,这样动作技能的学习就能够从认知领域扩展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仅是体育知识技能增长过程,同时还是身心协同发展、价值观的形成过程。[4]
(二)隐含性与辐射性
体育精神是传播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教育者充分利用各种体育教学形式,并将核心价值观寓于各种体育活动中,借此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以此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可以说,体育中蕴含着核心价值观,而核心价值观又融于体育之中。
在校园体育课程精神培育过程中,体育自觉或不自觉地从思维的道德形式上促进着人类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就社会文化而言,体育作为人类先进文化的一部分,它既是一种形象文化的思维表达形式,也是一种抽象文化的思维表达形式,更是一种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结合的道德文明形式的表达方式。这种表达方式将从本质上加深人类对社会和自身的认识,最终达到改变或改造世界及自身面貌的效果。[5]
和传统的核心价值观培育方式不同,体育培育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复合的、间接的过程,学生潜移默化、自觉与不自觉地形成核心价值观,因此,核心价值观通过体育这种形式进行培育对于学生将更易于接受,并且体育通过自身的辐射功能使得核心价值观在其他领域不断拓展与丰富,这也许正是体育课程有别于其他形式的课程所具备的独特的课程功能,更是体育课程从古至今在育人过程中被广为普遍运用的玄妙之道。
(三)乐群性与愉悦性
作为一种身体和心理活动,体育以游戏为载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的生物性,游戏研究先驱胡伊青加(Johan Huizinga)在《人:游戏者》一书中指出:人是游戏者,人类文明是在游戏中并作为游戏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游戏是多于自然过程的东西,它是覆盖在自然之上的一朵鲜花、一种装饰、一件彩衣。[6]体育游戏一方面反映人的生物性本质,另一方面还具有社会性特征,也就是乐群性。体育游戏强调集体参与,全员参与,只有团体协作,相互配合,才能达到既定的目标。在这种团队性游戏中,学生能充分感受到团体协作下游戏所带来的愉悦感。因此,通过体育精神培养人的社会意识、法制意识等社会行为更加易于接受,更加有效,个人在体育精神的主导下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挑战自我,实现超越自我,并主动践行人和社会的核心价值。
(四)多样性与交互性
随着国家和社会对体育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校园体育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丰富,从以基本體能训练、田径及体操为主向兴趣化、游戏化及乡土化方向发展。[7]体育课程载体的多样性使得体育课程培植核心价值观的形式也日渐丰富,教师可以结合核心价值观教育,创设一系列游戏情境,设计相应的教学形式和内容,以各种活动或游戏为载体培养学生各个层面的核心价值意识,让学生“学中玩”“玩中学”“寓教于乐”。此外,通过利用体育课程和学校其他课程领域的交互实践,把体育与学校的文化课教育、实践教育、立德树人等密切整合,融入其学校的文化、实践、德育课程及校园文化等各方面,实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实现教育途径的相得益彰和异曲同工。
(五)专注性与敬业性
体育训练强调规范与精准、熟练与有效,这就需要学习者在进行体育训练时身心高度专注与投入。同时,竞技体育还是对个人身心的极限挑战过程,个人只有不断挑战并突破自身极限才能在体育竞赛中获得好成绩,超越和精神超越。
个人在从事体育活动时必须始终认真对待,全心投入,这相当于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学习者的专注意识、投入意识和敬业意识,学生经历过系统化的体育训练之后,无形中形成敬业意识,进而扩展为对于解决具体工作具体问题时的专注习惯和敬业习惯的生成和固化。
(六)渗透性与持久性
校园体育教学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这就决定了校园体育具有身体教育功能、心理品质教育功能、智能教育功能、德育功能、爱国主义教育功能。[8]校园体育的这些功能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校园体育教学目标和核心价值观培养目标具有同向性和协同性,可以利用这种同向协同性使校园体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广泛渗透。
校园体育教学的目标又决定了校园体育覆盖范围的广泛,并且提倡体育健身的终身性。终身健身和全民健身,以个人和全体人民身心持续健康为目标,是推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形式。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校园体育的覆盖性和持久性使得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也具有渗透性、终身性。
(七)开放性与普施性
社会的发展使得学校体育突破校园物理空间的限制,与校外活动和社会体育相互结合,学生有机会走出校园自主参与社会体育,与同学和亲朋好友一起锻炼、愉悦身心。[9]体育课程空间走向开放,在开放的公共空间需要遵守相应的公共秩序和规则,法律、法规是人们参加社会活动、遵守公共秩序的基本规则。因此,在校园体育与社会体育有机结合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自觉维护、遵守规则,进而遵守公共秩序和公共道德,对于培养学生的公正意识、法治意识将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学生如能在社会体育活动中形成对开放的社会空间秩序的自觉遵守,对于学生文明、和谐、自由、平等意识的形成也会发挥出体育育人的显著功能。
四、结语
校园体育课程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培养目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应发挥独特的育人优势。一是在校园体育课程设计阶段,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为导向,充分利用体育在培育核心价值观方面的突出优势,合理构建课程体系;二是在课程实施阶段,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教学准备、教学实施以及教学情境的创设,应兼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在體育课程中不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意识,使体育课程成为学校培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三是校园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构架,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植作为检验体育课程目标达成的重要评价要素。
参考文献:
[1]顾海良,张岂之,靳诺,等.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7).
[2]李忠军.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精神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J].社会科学战线,2014(3).
[3]王淑英.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2.
[4]傅健.体育认知形式与体育学习方式转变[J].体育与科学,2007(4).
[5]杨邵豫.体育教学在学生德育培养中的价值以及渗透途径的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5.
[6][荷]约翰·胡伊青加.人:游戏者——对文化中游戏因素的研究[M].成穷,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
[7]赵激扬,屈惠兰.小学体育教学改革演变及其发展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
[8]金成吉,潘飞飞.体育正能量对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9]侯秀花.“开放性”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
责任编辑:章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