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倾听:被遗忘的习惯

2019-04-01范午英

关键词:倾听习惯培养策略小学数学

范午英

摘   要:在日常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很重要。但教师为赶进度或完成教学任务,这一习惯培养往往被“回避”,甚至遗忘了。通过特级教师贲友林老师的一节公开课得到启发,用适时的掌声、适度的批评、适用的观点,逐步引导着学生们在课堂上学会倾听。

关键词:小学数学;倾听习惯;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9)04-0025-04

倾听,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為细心地听取。倾听不仅是用耳朵来听说话者的言辞,还需要一个人全身心地去感受对方在谈话过程中表达的言语信息和非言语信息。在课堂上让学生都认真倾听较难,大部分时间是教师在台上讲,或与个别学生互动,大部分学生或窃窃私语或无所事事。于是,教师和家长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上课要认真听讲,不要说话,不要搞小动作”。

由于工作关系,笔者得以多次聆听贲友林老师的课,每次都能发现很多精彩的地方,听课笔记的篇幅更是平时的六七倍。为什么在贲老师的课堂上,学生都能保持认真倾听的状态?要知道他们并不是贲老师的授课班级,只是借班上课的本地学生,而这样的课堂,恰能呈现出贲老师是如何教会学生倾听的。现以贲老师执教的人教版四年级下册《鸡兔同笼》一课为例进行探讨。

一、适时的掌声——培养学生倾听习惯的秘方

【教学片段1】“一点掌声都没有?”

师:今天来了多少名同学?

生1:35人。

师:不对。前面都是4人一组,最后也是2人一组,全班总人数肯定是双数。

生2:36人。

师:36是怎么算的?

生2:一横排有8个人,总共有4横排,4×8=32,最后一排有4个人,32+4=36。

师:他说得怎么样?一点掌声都没有?

(学生第1次鼓掌)

师:学过数学就不一样,人家用算式把“我们班来了多少人”说的很清楚。

【赏析】

鼓掌表示赞同,说明回答的很好。而要得出这一判断,则必须认真倾听,因此“该鼓掌时要鼓掌”就成了培养学生倾听习惯的秘方。万事开头难,当学生还不习惯用鼓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态度时,贲老师出面代学生“要”来这第1次的掌声,并给出准确的评价。鼓掌也是要教的,多次反复,学生才会自觉起来。根据统计,这节课学生一共鼓掌34次,其中课前5次,课上29次;贲老师提议鼓掌23次,学生自发鼓掌11次。贲老师的提示语通常有“掌声邀请”“回答得怎么样”“听明白了吗”等。掌声的时间分配并不平均,更多是出现在突破重难点的时候。

【教学片段2】“听讲,听讲,先听再讲。”

师:你们会听讲吗?听谁讲啊?

生1:听贲老师讲。

师:说对了一半。

生2:听贲老师讲数学课。

师:这话说得完整,还是说对了一半。

生3:听贲老师讲鸡兔同笼问题。(有听课教师在笑了,孩子们真执着)

师:依然说对了一半。刚才几个同学说的,你们有没有听到?他们说的什么?

生4:听贲老师讲数学课。

师:掌声送给会听的男孩。(学生鼓掌)现在你想想看,听讲,听谁讲?

生5:听老师和同学讲。(没人鼓掌)

师:你们的反应太慢。那边有两个同学想鼓掌,但大家都没鼓,所以他俩也没鼓。如果他俩真的鼓掌了,我会表扬,因为他们是真听懂了。老师讲,要不要听?(要)同学讲,要不要听?(要)这样的发言没有掌声,说明什么?(学生自发鼓掌)说明你们没听懂。

师:这反应多好啊,听讲,听讲,先听再……(讲)。听完以后,如果他讲得不完整呢?(补充)讲的不对呢?(纠正,提出意见)讲得特别好呢?(鼓掌)他讲的你就没听懂呢?(下课问他)上课就可以问吧,刚才没听懂,就请他再讲一遍。

【赏析】

这仍是上课前的一段活动。听讲,听谁讲?学生的理解显然是片面的。贲老师的指导,把学生的倾听面从教师扩大到了同学。鼓掌表示真听懂了同学的发言,因为课堂上的掌声都是给同学的(没有给教师的)。你的掌声要想“跟上趟儿”,就需要时刻注意听,不仅听教师说什么,还要听同学说什么。可以说每次的掌声都在提醒大家注意倾听,这比教师的语言提醒更有效。

二、适度的批评——保证学生倾听习惯的良药

【教学片段3】“他站在这儿,刚才就没有学习!”

朱XX汇报。

师:请解释26÷2是什么意思?

朱:26÷2是求兔,就是用26除以一只鸡有2只脚,然后再减去9。

师:你们有没有听懂?说实话。

生:没有。(事实上,朱XX自己也不知道对不对,所以解释不清其中的道理)

师:这时候我们用什么办法,能让所有同学都能听懂呢?我有个办法,你拿粉笔,画一只鸡,给大家看看。(学生笑,感觉有趣)

(朱XX不会画,又请上另一位同学,用简笔画的方式画了一只鸡。同学中有人说是鸡,还有人看成是鸭。朱XX一直在讲台上,也兴高采烈地评论着这幅画)

师:数学课咱们不讨论它像不像,我可以说它就是一只鸡。我们在画这只鸡的时候一定要画什么?(腿)几条腿?(两条)这只鸡一定要有两条腿。(板书两条竖线)

师:还要画什么?(头)几个头?(一个头)(师板书一个圆,与两条竖线相交)

师:至于那个嘴画不画有没有关系?(没有)身子画不画有没有关系?(没有)也就是这只鸡关键是画出两条腿,一个头就行了吧?看清楚,我画的这只鸡变成什么样子?朱XX画一个。

(朱XX还是照着刚才简笔画的样子在画,画完两条腿,开始画爪子)

师:你觉得要不要画那么复杂呢?(台下的学生喊道:画出两条腿,一个头就行了。但朱XX并没有理会,又在头上画眼睛和嘴巴)

师:我可以这么说,他站在这儿,刚才就没有学习!

(朱XX怔住了,接下来是4秒钟的全场沉默)

师:为什么直接说他没有学习?你觉得该怎么画?自己说。

朱:不是画一个头和两条腿吗?

师: 头画一个圈可以吗?腿画两条竖线可以吗?还需要画那么复杂吗?自己改过来,擦掉重画。(朱XX第二次画的腿和头分开了,左边画头,右边画腿,还是没有认真观察)

师:给他個建议,头和腿要怎么样?(合起来)

师:这是一个整体,擦掉再重画。(朱XX又重新画了一个)

师:现在看怎么样?(可以)应该有掌声。(学生鼓掌)

师:好了,再画一只鸡。(朱XX又画了一只鸡)

师:现在看看,他画的什么?(两只鸡)

师:应该有掌声。(学生鼓掌)这道题目有鸡,还有什么?(兔)

师:好了,现在看你的了,在这只鸡的上面再画一只兔。

(朱XX在鸡的上面又画了一只兔,画得很到位。同学自发给掌声)

师:这个掌声可以更快更热烈。现在我要表扬他会学习了。为什么?他发现画兔的时候关键要画出……

朱:画兔的时候主要是画出头,还有4条腿。

师:讲得很清楚,再来一只兔。

……

【赏析】

公开课上,教师通常是表扬泛滥,批评学生是极少见到的。贲老师用实际行动纠正了这一偏颇。回顾这次批评的原因,教师的示范、学生的提示,朱XX近在咫尺却置若罔闻,如果不指出来,只是请他回座位,接下来的课上,朱XX还是不会认真倾听的,甚至他根本就不会意识到这是问题。回顾这次批评的过程,贲老师的话重吗?没有体罚,没有讽刺,而是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核心所在,朱XX心服口服。只不过在公开课这种特殊环境下,显得“特殊”了些,却恰好反映出贲老师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常态课和公开课不应该是两张皮。回顾这次批评的结果,朱XX体验到了数学的抽象,不仅会画鸡,而且会画兔,最后还赢得了同学们自发的掌声,这都是“会倾听”带来的。对故意不倾听的学生适度批评,保证了课堂的学习效率,是一剂苦口良药,这种小小的“挫折”对犯错者是有帮助的,对其他同学也有警示作用。

三、适用的观点——驱动学生倾听习惯的动力

【教学片段4】“这些方法都是假设。”

师:今天我们探讨鸡兔同笼问题,方法蛮多的吧?有哪些方法?

生齐答:(师用手势在板书上配合)假设全是鸡;假设全是兔;假设所有腿减半;还有列表。

师:用列表的方法来做,当你说兔是8只,鸡是1只时,其实你也是做了一次什么呀?(假设)。假设之后要干什么?(检验)检验发现不对以后干什么?(改正)我们可以用这样一个词(板书:调整)。再检验,如果不对,继续调整,直到最后找到答案为止。我们发现列表的过程也就在(假设)。

师:其实还有一种方法,就在黑板上……

生:画图。

师:这是不是一种方法?(板书:画图)我画图也可以把答案找出来。开始画了9只(鸡),就是假设全是(鸡),画图的过程也是在(假设)。

师:再想想,假设9只全是鸡,如果在表格里面,鸡就是(9),兔就是(0)。我们不就是假设的这种情况吗?

师:那么多方法里面,你有没有发现,这些方法还是有……

生:都是假设。

师:画图在干什么?(假设)列表在干什么?(假设)假设,假设,假设可能是假的,读一下这个词(学生齐读:假设)。假设可能是假的,所以要干什么?(检验),太重要了吧。检验如果对了,就可以了吧?(是)。如果检验还不对呢?(调整)。最后要让假的变成(真的),变成真的,对的。

【赏析】

在这一环节中,贲老师较多的运用了让学生“接话”的方式,集体回答一些关键问题,使大多数学生能跟着教师的思路一起往前走,有时候教师和学生的语言甚至实现了“无缝对接”。笔者觉得“集体接话茬”不失为在大班额中促使学生倾听的一种好方法。

无论是前面提到的“鼓掌”,还是刚刚总结出的“接话”,都是促使学生注意倾听的外在形式,而要想让学生打心眼儿里愿意倾听,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刻见解才是真正的内在驱动力。

鸡兔同笼问题原本在六年级,重点是方程法与算术法的对比。2013版人教版教材把这一内容放在了四年级,缺少了方程法这位“大将”后,大家普遍认为就剩下画图、列表和假设(算术)三种方法了。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为了出齐这些方法绞尽脑汁,但总感觉时间不够。贲老师的教学设计表明,这三种方法不是彼此独立的,而是互有联系和沟通,并且统一在“假设”的大旗之下。画图和列表比较具体形象,可以作为学生思维的抓手,而算术法是这一思维过程的抽象化,三者表达的是一回事。不仅如此,贲老师还把眼光放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总结出“假设——检验——调整——再检验”的思维方法。可以相信,即便是在校外奥数班学过鸡兔同笼的学生,上了这节课,都会收获颇丰,因为贲老师已经跳出了应试的圈子,把重点集中在如何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法上。这样的课,连听课老师都眼前一亮,何况学生?

笔者在认同贲老师教学意图的同时,也有些自己的看法。画图和列表都是为算术法服务的抓手,但两者在处理方式上有所不同。画图的过程与算术法完全吻合,可以把画图的过程当作一段故事来讲,边讲边列算式。列表法则不必求全,要允许学生有方向性的“跳跃“,在有多次解决问题的经验后,再思考:怎样才能在第二次就试对呢?从而与算术法建立联系,而其中的难点是如何引出类似于9只兔0只鸡的极端情形?要让学生体会到既然第一次尝试并不指望成功,自然是越简单越好。

通俗地讲,如果讲的内容、观点没听说过,同时觉得很有道理,那一定会感兴趣。所以,作为教师不能只拘泥于教材表面的内容,要对所教内容的本质有清晰的认识,并形成自己的见解,建立起跳跃式的知识网络。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接地气的”,学生认真倾听自然不在话下。

猜你喜欢

倾听习惯培养策略小学数学
注重倾听感受音乐
小学低年级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