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课外阅读策略的探索与实践
2019-04-01韩永洁
韩永洁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课外阅读量要达到 145 万字。在农村,从社会环境到家庭环境都不足以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给予有效支撑,学生无法达到这一要求。我们开展了有针对性的探索,从课程层面在全校推进课外阅读,在书目选择序列化、读书方式规范化、阅读评价多元化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有效解决了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量不足的问题,取得了良好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农村小学;课外阅读;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9)04-0007-06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良好的语文素养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它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获得全面发展。
现阶段小学所用的语文教材收录的文章每本差不多30 篇,每篇约几百到两千字,这样的阅读量对于提升语文素养是远远不够的。基于此,《课标》将课外阅读纳入了语文课程内,对低中高学段的小学生课外阅读量分别做出了具体明确的规定:1~2 年级课外阅读总量要达 5 万字,3~4 年级总量要达 40 万字,5~6 年级不少于 100 万字。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生阅读量要达到 145 万字。从《课标》对课外阅读的这些规定和要求中,我们可以看出国家特别重视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
一、课题研究背景
北尚庄小学是农村小学,在北尚庄村,没有书店,没有图书阅览室,同学们买书需要到城里,非常不方便,村内也从来没有举办过文化讲座和读书活动。在入户家访中,教師发现,学生家中图书很少,仅有的一些图书也大都是学生的课业辅导书,和家长交谈中得知,家长们不上学后就不再读书了,成家后更没有读书习惯,平时都是督促学生做作业,很少要求学生进行课业之外的阅读。由此看出,从社会环境到家庭环境都不足以给学生课外阅读有效支撑,无法达到课标要求的阅读量。
因此,我们学校决定以“农村中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整合的有效策略研究”课题研究为契机,基于《课标》的相关规定,为全面提升农村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通过语文课堂统领课外阅读,为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找到全校推进、操作性强,可复制的有效方法。
学校课题组教师研读了大量文献资料,发现国内有关课外阅读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初中、高中、大学学段,研究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的大部分是一线教师,对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全校推进方面的相关研究几乎没有。课题组又将目光集中到了一线教师的先进经验上,发现当下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三种阅读模式,分别是“海量阅读”“主题阅读”“群文阅读”。学校地处农村,教师初始学历100%是中师,且语文教师平均年龄在41岁,这样的师资结构更适合海量阅读中的“大道至简”的原则,就是带领学生去 “阅读,阅读,再阅读”,不需要高深的理论支撑,以量取胜,这也符合《课标》中“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明确要求。
综合以上研究,学校决定:借鉴韩兴娥海量阅读的做法,从课程层面统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即利用语文课堂,带领学生进行课外书目的指导和阅读。
二、以课堂统领课外阅读实施策略
思路确定之后,教师具体从书目选择序列化、读书方式规范化、阅读评价多元化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实践。
(一)书目选择序列化
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书目选择的核心理念,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再结合语文课本中的推荐,三方面结合选书主题呈序列性呈现,形成了学校课外阅读书目体系。
具体如下:
(二)读书方式规范化
书目体系确立后,课题组教师又根据难易程度不同,将其细化为精读书目、共读书目、泛读书目。经过反复实践对比,针对不同书目找到了合适的上课流程,规范化后形成了三种课型。
1.精读书目采用小老师领学
采用学生当老师的方式,也就是“小老师”,采取全班轮流当“小老师”和自愿报名当“小老师”等不同方式选出“小老师”,按照老师给的固定的范式,进行授课讲解和指导其他学生学习。既增加了阅读兴趣,又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2.共读书目采用教师指导
主要包括三个课型:
(1)始读指导课
师生共同确定阅读本书的主题,也就是这本书重点读什么,然后,老师相机指导怎样阅读更合理,进行阅读引导,这是该书目的第一节课。
(2)过程指导课:具体流程操作为
美文美读(约10分钟),根据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感情地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学习分享(约20分钟),采用不同的方式(批注式、谈感受式、演课本剧式、故事复述式)进行阅读分享。
笔记整理,完善相关笔记(比如批注的汇总、感受的汇总、剧本的修改等),为最后的阅读成果做准备。
(3)汇报展示课
分享读书成果。
教师最后大总结。
3.泛读书目采用课下积累
采用读书存折(如下)的方式进行。
(三)阅读评价多元化
课外阅读评价不同于课本阅读,它需要既科学又灵活多样的评价形式来衡量学生的阅读效果,一方面可以进行标准化评价,重视阅读结果,另一方面还可以进行表现性评价,重视阅读过程,关注学生差异。
1.标准化评价
主要是采用知识竞赛和考试题的形式呈现,一本书阅读完成后,老师出一份试卷,进行考试检测,或者组织一次知识竞赛进行PK,以得分的形式呈现阅读结果。
2.表现性评价
主要是以个性化展示阅读过程的方式呈现,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具体分为以下几类。
分享式:故事大会、故事接龙、手抄报、插画报、读书卡。
批注式:摘抄本、(人物、环境等)赏析、阅读心得。
体验式:课本剧、剧本改编、仿写。
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可以让学生通过适合自己的不同形式的表现,成功地展示自己的学习所得,尽享阅读乐趣。
三、实施效果
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提升的由量变到质变的动态过程。学校从课程层面统领和推进全校课外阅读,施行了两年后,从“量”的显性效果到“质”的隐性效果两个方面均取得了明显的变化,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一)阅读量明显增大
学生的课外阅读量由原来的几乎为零,到现在分别是:低年级约150万字、中年级约270万字、高年级约400万字,比课标要求的5万字、40万字、100万字多出4~30倍,阅读的课外书目每学期由0本到4~10本,且都是在老师指导下完成,受到家长的广泛赞誉。
(二)写作水平提高显著
学生先后在报刊和各类征文活动中,取得了优秀的成绩:
1.高同学、姜同学等25名学生参加第十三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杯”作文征文中分获一、二等奖。
2.申同学等8名学生在十九届全國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中荣获优秀奖。
3.韩同学等4名学生在藁城区经典诵读大赛活动中获得一等奖。
4. 《读书成就梦想》《我读书 我快乐》在藁城区中小学读书活动中,获学生组读书征文评比一、二等奖,同时商同学《快乐阅读》获手抄报评比一等奖。
5.《新藁城报》雏鹰展翅专栏,刊登了刘同学《除夕》、卢同学《我最喜欢的一节课》、王同学《我最高兴的一节课》《我最难忘的一天》投稿作文。
(三)阅读品质明显提升
在课题即将结题阶段,学校与同属廉州镇的另外两所农村小学进行了问卷调查对比,以期从学生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方法等这些隐性方面观察学生从“质”上是否有所发展。问卷共31道题,分“阅读态度、阅读时间和阅读内容、阅读方法、对教师教学的影响”四个维度。
三所学校均选取了五年级的全部学生,发放试卷123份,回收123份,有效答卷123份。暂时以B代表北尚庄小学,W和X代表另外两所小学。
1.阅读态度
通过上面的数据对照可以发现:三所学校的学生均普遍重视课外阅读,但笔者学校学生对课外阅读的重视度,仍然比其他两所学校分别高出14个百分点和9个百分点。“喜欢读书,感觉读书有意思”这一问题,笔者学校的学生分别高出其他两所学校17个百分点和18个百分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一个学生读书是因为喜欢,是内心需要的时候,读书就有了积极性,也就能支持他在阅读的道路上走的更高更远!
2.阅读时间和阅读内容
从上表6、7中可以看出,笔者学校学生有90%以上经常读书,且有66.7%人读书时间在20~40分钟,远远高于另两所学校。从问题14中可以看出,笔者学校学生阅读内容,更关注了有营养的文学名著类和科普类。在阅读时间和阅读内容方面,笔者学校学生行为习惯良好,有利于自身的成长。
3.阅读方法
在阅读方法的选择方面,笔者学校学生,一般采用浏览的方式阅读整本的书,遇到问题也是多采用查工具书解决。这更符合阅读规律。
从以上三个方面可以看出,笔者学校学生课外阅读,随意性小,阅读品质明显优于另两所小学的学生。
第26题“课外阅读过程中,老师有没有
对你进行奖励和评价?”
4.对教师教学的影响
从问题26和28中可以看出,学校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发生了变化,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及时给予鼓励评价,还经常举办读书交流活动,这些教学行为和学生的课外阅读形成了良性互动。
通过以上 “量”的显性效果到“质”的隐性效果两个方面的数据,可以得出结论,全校推进课外阅读教学这项研究成果,做到了将课外阅读的书目选择、学习方式、评价方法有机整合,既达到了《课标》要求的阅读量,又提升了学生的阅读品质,切实解决了农村学生课外阅读的实际问题,扎实地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底蕴。
在小学阶段能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对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后教师还要在大量的具体实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教育理论、观念,继续实践,总结经验,凝练提高,使课外阅读教学更有利于农村小学推进实施,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为农村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